楼市或将面临有形之手的直接调控。有媒体记者近日获悉,有关部委正着手制定相关管理办法,根据该办法,当房价出现较大涨幅时,经省级政府同意,省级物价部门有权直接出手限制商品房销售价格,如直接限制利润水平、直接限定销售价格等。
在房价久调不降的格局下,行政干预房价成为继房产税之后的另一项备选利器。不过,不能不警觉的是,行政干预房价难免主观因素的困扰,很容易与市场机制形成矛盾。当下严重市场失灵的楼市,的确需要行政力量干预纠偏,但须明确,这只是权宜性举措。从长期看,房价回归理性仍需市场无形之手的自发调控。
房地产行业跳出了市场周期铁律,经历十余年黄金期而不衰,是为市场失灵的典型案例。而行政部门利益监管不力,成为诱发房地产行业偏离市场正常轨道的重要因素。长期以来,地方政府成为土地市场的垄断供给者,而且颇多依赖土地出让金收入。行政特权与经济利益主体身份的重叠,使得地方政府时常被指为推高地价的始作俑者。而在土地进入二级市场之后,开发商囤而不建、建而不售的现象直接扭曲了市场供求关系,并假借市场供不应求之名“顺理成章”地拉抬房价。对于这些违规现象,监管部门总体而言威慑力不足。可见,行政力量此前并非没有涉足楼市,而是权力滥用、指向不明等特征助长了楼市乱象,进而让市场化成为营造“稀缺”恐慌情绪、推高房价的工具。
无论在力度还是持续时间上,本轮楼市调控均为史上之“最”。在以行政手段遏制楼市的氛围下,即便是原有保障刚需的公积金贷款,也被套上了“紧箍咒”。但遗憾的是,这些楼市调控重拳仅是带来了新一轮观望气氛,房价鲜见真正的松动。主管部门拟议中的干预房价策略,正是对当前房价畸高现象的高调否定,这一点与民众切身利益相符。
可以预料,在硬性的行政强制要求下,各地楼价或许会立竿见影“止升”,甚至开始部分降价。但是,对于本地区房价的合理区间究竟在哪里、房价上涨多少可定义为“大幅度”、行政主观定价是否可以让市场接受等问题,价格主管部门恐怕难平众议。长此以往,房地产行业的行政干预房价,难免与市场自发调节相矛盾,导致政策效果大打折扣。
事实上,房地产行业回归普通行业的关键,并不在行政干预房价,而是在于政府部门提高责任意识,为市场竞争营造公平的环境秩序。当下,国内房价涨跌已绝非简单的供求博弈所能驾驭。扭转这一格局,剥离行政不合理参与、严格违规监管首当其冲。
当然,这一过程,涉及财税体制改革等配套措施,需要逐步推进,强化打击市场违规行为也需要提高相关部门的责任意识、建立主管领导的追责体系。而只有让行政监管彻底回归裁判员角色,市场竞争机制才可能摆脱束缚,商品房市场才会自发廓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