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开发区升值――镇江新区二次创业的启示

2011-07-28来源 : 互联网

近年来,在加快发展过程中,各地兴建了很多开发区。这些开发区,创造了喜人的效益,在新一轮发展中,面对资源瓶颈约束,让开发区进一步升值,提高土地和资源的利用率,发挥出最大的效益,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通过三年二次创业,镇江新区在前几年发展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园区的功能,提升园区的价值。他们的实践,也许能给我们一些有益的启示。

镇江新区成立于1992年,到2002年,依托优良的长江岸线资源和内河十大主枢纽港优势,吸引了金东、奇美、国亨等大项目入户,迈出了创业的第一步。

2003年,在省委、省政府沿江开发战略助推下,新区提出了“三年大变样”的新目标,开始了二次创业。

三年的艰辛,三年的拼搏,新区真的大变样了:成为一座新港区、新城区,其价值得到大幅提升。

3年前,大港片区工业项目用地和商贸住宅用地每亩价格分别在4万―5万元和10万元左右;现在分别达到8万元和45万元左右。

升值不仅表现在地价上,更重要的是在积聚的“财气”、“人气”上,即这块土地上的产出、对投资创业者、生活居住者的吸引力以及发展的潜力上。

一批投资额大、产业带动性强、技术含量高的内外资大项目相继落户,因为赢利状况好,已进区项目纷纷增资扩股,2005年,增资扩股达到新引进项目投资总量的30%―40%;

GDP由2002年的40.9亿元增长到2005年的90亿元,年均增长26.7%;财政总收入由6.76亿元增长到12.5亿元,年均增长22.7%;

过去新区在和入区企业的谈判中处于绝对弱势,企业可以提出很苛刻的要求,不满足就走;现在已是平等的双向选择,投资密度外资项目每亩已达30万美元以上,内资项目每亩已达200万人民币以上;

新区的楼盘也很俏销,因为不仅当地的拆迁农民愿意住进小区,城区的不少居民也看好这里。

那么,镇江新区的价值提升是如何实现的呢?

打造环境 提升园区功能

2003年以来,深谙资金跟着环境走之理的镇江新区,先后投入3000多万元,邀请美国、澳大利亚等国一流设计单位“把脉”新区,为新一轮发展规划蓝图;另一方面,加大环境建设和整治力度。

3年期间,基础设施建设投入22.6亿元,是前10年总和的1.52倍;新建道路61公里,是前10年总和的1.33倍;房屋拆迁面积70.6万平方米,是前10年总和的1.38倍,拉开了20平方公里的发展框架。

新区普通市民也许不清楚这些抽象而枯燥的数字,但他们却真切体验到了新区环境的巨变:

随着金港大道、五峰山路、港中南路等市政主干道竣工通车,新城区框架摆定。

按照“城区美化、环境绿化、道路亮化、河道洁化、设施现代化”的总目标,投入近2亿的六路整治出新工程、大港河整治工程和通港北路新建工程,结束了当地居民出门不便、交通不畅、休闲无处的历史。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全长4.2公里的大港河整治工程,以前河道严重淤积,积水、污水横流,投资7000余万元实施清淤改造和整治美化后,现在底清、面洁,两岸柳树成荫、桃竹相映,成为周边群众休憩游玩的好去处。

软硬环境一流的投资服务中心、四星级标准的国际会议中心、日处理能力2万立方米的污水处理厂陆续建成使用;中国镇江出口加工区配套服务区和总投资12亿元的海德公园等高档住宅小区正在加紧建设;五星级酒店、商业步行街、免费向市民开放的银山生态公园等商务、生活服务设施即将全面开工建设。一座现代化新城区初显靓姿。通过整合镇和村工业园,形成了功能各异、优势互补的“三园两区”格局,大大提升了对各类内外资项目的承载能力和包容性。

投资环境的显著改善,极大提升了新区招商引资的规模层次和质量。2005年,该区创造了镇江市“利用外资总量、引进大项目个数和项目投资密度”三项第一的佳绩。在5月26日举办的“2006镇江新区‘银山之春’投资洽谈会”上,又将有6个投资超亿美元的大项目签约。

共享发展成果 提升百姓满意度

三年来,镇江新区始终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乡村”方针,让群众特别是被拆迁农民共享发展的成果:

在全市率先实施了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

建设总面积100余万平方米的规格高、配套齐、优惠价商品房小区,专供拆迁群众购置、居住。对于一些原居住面积偏少、拆迁补偿少于5万元的特困户,直接为其提供50平方米的优惠价商品房,确保“居者有其屋”;

规划建设总面积近1万平方米的技能培训、就业指导、就业推荐、市场招聘于一体的人力资源配置市场,创造良好劳动就业服务平台;

先后建立10大培训基地,举办招聘会80多场,新增就业人数5500人,转移农村劳动力4000多人;

采取结对帮扶、组成若干个工作小组的形式,培植和树立了100户左右的增收典型,以带动全民创业;

成立中小企业担保公司,每年拿出500万元,设立担保基金,为缺少资金的人提供资金担保,扶持小型企业做大。目前,担保资金总额已超亿元。

细致入微的关爱,换来的是百姓对新区的认同和珍惜。在大港河综合整治中,一位居民主动从拆迁补偿款中拿出1万元,补贴其他拆迁户。类似的事例不胜枚举。新区的价值在这种认同和珍惜中得以凸显。

发展社会事业 提升繁荣指数

2004年,新区撤消了大港片区内10所村级小学,新建了镇江市校园面积最大、教育硬件设施最优、在校学生最多的新区实验小学。14辆崭新大客车按时接送学生上下学,解决了农村学生上学交通不便和交通安全问题。与此同时,新区增加投入,提高教师待遇,使新区各中小学校成为教师就业的优选。一流的硬件、师资确保了一流的教学质量。很多到外区择校就读的学生纷纷“回归”,区外的不少家长也慕名将自己子女送到这里上学。

去年,新区将大港医院整体划入市第一人民医院,与一院共享医护力量和医疗条件,当地群众在大港就可以享受到与第一人民医院一样的医疗条件和医疗质量。

加大投入,着力打造“平安新区”。其中,建立覆盖全区的“大调解”体系,获全省信访系统优秀集体光荣称号;建成一个技防镇和四条技防街,形成覆盖大港片区的现代化技防城;在全市率先推行外来人口“公寓式集中管理”模式,创成全省社会治安安全区。

社会事业与经济协调发展,使新区变得更加温馨舒适、繁荣文明、令人向往。

构建人才高地 提升发展潜力

近三年来,新区投资5000余万元,建设留学人员创业园,设立软件园、光电子产业孵化区等相对独立的功能区,形成技术研究开发、中试、产业化和市场开拓为一体的产业基地。良好的载体吸引了20家高新技术企业入驻,上百名博士、硕士和专业技术人员云集于此,拥有各种专利成果50余项,国家、省、市级研发机构10余个。

新区还建立柔性引智模式,使近2000名来自美、英、法、日、韩等经济发达国家的技术专家成为各类企业的“高级外援”,实现了招商引资与招商引技、招商引智的理想结合。

新区各管理层引进了20多名硕士、100多名学士,他们与机关160多名本科生、研究生一起,构成了新区开发建设坚强的人才支撑。

为让“想干事的人有机会,能干事的人有舞台,干成事的人有地位,不干事的人无岗位”,新区全面推行全员聘用制、岗位竞争制、绩效考核制等干部人事制度改革,从机制上激发人才竞相涌现。富有挑战性、创造性的工作,重才、爱才、惜才的氛围,让来新区的人才真正体会到了什么叫认同感,什么叫成就感。

联系电话:023-62873158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金开大道68号3幢22-1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渝B2-20120016 渝ICP备11000776号-1 北京动力在线为本站提供CDN加速服务

Copyright©2004-2021 3158.CN. All Rights Reserved 重庆叁壹伍捌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3158招商加盟网友情提示:投资有风险,选择需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