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管薪酬问题屡屡成为国企改革道路上的“堵点”,现任***主任***也直言“很为难”,而***心目中薪酬体系的理想状态,就是“逐步交给董事会来管”,“因为***有股东代表在里面,我可以指导你,我把引导的方向告诉你。”
1.1500亿难消**质疑
一场****的高管限薪运动似乎已在酝酿之中。
进入2009年,国企高管薪酬降薪的消息从各地传来。河北国企**带头降薪超过20%;上汽集团等9家沪上大型国有企业高层带头减薪,*高降幅达到40%;吉林省披露,吉林国企老总年薪48万封顶,属全国*低……
而2月份财政部向有关单位印发征求意见稿,规定国有金融企业负责人*高年薪为税前收入280万元人民币之后,**的期望再度升温。人们渴望看到中国版“限薪令”的登场。
近年来,国企高管薪酬市场化程度不足,薪酬、福利科目复杂,内部层级差距不合理等现象让国企高管年薪制度备受争议。尽管***表示,在过去三年里,央企1500多名高管的总薪酬每年增长4500万元左右,却换来了每年1500亿元的利润增长,“目前的国企高管薪酬是适当的。”然而,这一系列数字却似乎难以打动**。这1500亿有多少是通过市场竞争获得的?国企高管又有多少通过了市场与股东的考验?人们总是心存疑惑。
2.垄断性国企成众矢之的
垄断性国企的薪酬体系从来都是众矢之的。因为2008年1200万元的高薪,中海油总经理***一度成为**焦点。幸亏***是“有备而来”,一方面他的高管薪酬早就经过了国务院监事会监管和审计署审计;另一方面,从2001年上市的第一天开始,中海油所有高管层成员就把董事会批准的收入捐给了母公司,因而成了“名义收入”。
实际上,在记者的调查中,发现多数大型央企的高管年薪为80-100万,与民营企业相比,并不算“天价”。即便少数几家去年盈利大降薪酬反升的央企,其涨薪也多是给员工加了薪水,高管还是响应了***号召的——此前***公开呼吁,央企各级**要“以身作则”,业绩降薪酬降,为职工作出表率。
按有关专家的说法,“垄断企业薪酬体系的弊端,在于企业按照自己的节奏调薪,按照自己的资源确定薪酬水平,而这些资源具有‘垄断’性质,这就导致企业高管的薪酬水平与社会平均水平失衡,加上付薪的依据不明确,所以才经常招致社会的不满。”
3.竞争性国企涨薪无门
与垄断性国企薪酬屡受关注不同,那些在残酷市场环境下挣扎的竞争性国企,其实巴不得媒体能多关注点,他们的真实状态比“民企”还“民企”,在薪酬调整上却远没有民企自由。
“国企股份制改造都是在企业存在了很长时间以后才进行的,这就决定了国企薪酬制度上的复杂性。”长虹新闻发言人刘海中告诉记者。他所在的长虹是“一五”期间的156项重点工程之一,1988年经股份制改造成为四川长虹电器股份有限公司,1994年在上交所挂牌上市。那个时代,股份制是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国退民进”也一度成为国企改革的主旋律。
“其实,我们现在所说的长虹既包括国有全资集团公司,也包括上市公司,也就是股份有限公司。”刘海中说,历经几次改革,集团公司虽仍是股份公司*大股东,持股比例则从初期的50%下降到30%,但长虹要厘清公司高管的薪酬体系仍旧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理论上,股份公司董事会成员和高管的薪酬制定与一般上市公司无异,但由于部分股份公司高管也是集团公司董事会成员和高管,其人事任免和薪酬都受到四川省***管理,*后的结果往往大相径庭。“tcl在完成私有化以后,老板个人资产过亿,对于长虹来说,无论是倪润峰时代,还是现在的赵勇时代,老板年薪过百万都是不可能的。”刘海中有些无奈。
4.“分权制衡”的董事会变革
**究竟期待怎样的国企薪酬规则?中国国企高管薪酬有据可循的梦想,有望在今年照进现实。
*新的消息是,一份关于国企负责人的薪酬管理办法已在国务院通过,有望在七八月间公布。据了解,新规将对国企负责人的薪酬制度和结构、基本年薪、绩效年薪和职务消费规范方式等方面做出规定。根据新规,国企高管薪酬包括基本年薪、绩效年薪和中长期激励三部分。新规要求在确定央企高管总体薪资水平下调的前提下,针对每个不同企业的情况,以相应公式计算后单独划定。
而***的工作还不仅于划定新规。财经评论家邓聿文认为,国企高管的薪酬改革,不单是一种利益再分配,实际上更是一种制度变革。目前,***以“分权制衡”为核心的董事会变革正在全国展开试点。按***的要求,对国有独资公司董事会试点企业,外部董事人数可以超过全体董事半数,***可以授权董事会对经营层进行考核。
外部董事制度,本意在于避免董事成员与经理人员的身份重叠和角色冲突,保证董事会独立于管理层进行公司决策和价值判断,更好地维护股东和公司利益。根据官方解释,外部董事的职权为:对经理人员进行经营业绩考核;决定经理人员的薪酬;选聘经理人员;行使对重要子企业的国有股东权利;督促、指导企业建立全面风险管理体系。与独立董事不同,外部董事的薪酬由***直接给付。
***在*近一次访谈中描绘了国企薪酬体制改革后的理想状态,就是“逐步交给董事会来管”,“《公司法》规定,高管的薪酬是由董事会决定,我们不能替代董事会,但是可以发挥积极的影响,因为***有股东代表在里面,我可以指导你,我把引导的方向告诉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