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省发展中小企业和农民工业化创业的再调查与再思考

2011-07-28来源 : 互联网

去年5月14日,本报发表了省中小企业促进局、省乡镇企业局局长王锋的《催生小企业是个大战略》的文章,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和认同。但也有一些争议和疑问。针对这一问题,本报特邀王锋同志续写了《催生小企业是个大战略》的再调查与再思考。

文章对催生小企业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的地位、作用和认识,及今后如何发展等问题作了进一步的阐述。文章内容具有较强的理论功底,思想新颖,说理透彻,逻辑性强,见解独到,读有味道,受人启发。今予刊登,以飨读者。

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当前迫切需要解决全社会创业、就业和增收的问题,就我省情况看,发展中小企业不失为一种正确的战略选择。正如文中所言,哪里企业办得多,那里农民进厂就多;哪里企业发展得好,那里的农民就富裕。作者对这些问题想得深,想得远,抓得准。各地应把大力催生小企业,推动农民工业化创业提上重要议事日程,理直气壮地抓,扎扎实实地干,为壮大县域经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构建和谐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

中小企业作为经济发展的细胞,在国家和区域经济发展中占居着基础的地位。在名称上,中小企业是规模概念,乡镇企业是地域概念,非公有制企业是所有制概念,从总体上讲,它们相互包含,是同一个主体。2003年以来,我们从解决陕西中小企业、乡镇企业和非公有制企业数量少、规模小的实际出发,提出了催生小企业、推进农民工业化创业的工作思路,并将其作为贯彻省委省政府两个决定精神,推动乡镇企业二次创业、增加中小企业总量的主要抓手。这项工作得到了社会各界和同仁的关注。许多人对催生小企业、推进农民工业化创业表示极大地赞同和支持,认为是有的放矢,切合省情;也有人提出不少疑问,引起了一些争议。最近一个时期,我们围绕推进县域经济发展和新农村建设,带着一系列问题,今年我们先后对各地催生小企业、推进农民工业化创业工作情况作了进一步的深入调查,与市、县和镇村干部进行了多次座谈,走访了部分企业,特别是对一些经济强镇和村通过“解剖麻雀”作了重点考察。通过调查,我们深切地感受到小企业是区域经济发展和建设社会义新农村中最具生机和活力的群体,是繁荣市场、吸纳就业、增加农民收入、优化经济结构的主体力量,小企业的多少和发展水平是区域经济发展和繁荣的标志。我们看到,哪里企业办得多,那里农民进厂就多;哪里企业发展得好,那里的农民就富裕。从各地发展的成功经验中,我们得出这样的结论:催生小企业、推进农民工业化创业是激发群众创业激情、调动生产要素内因变化的生动过程;是壮大县域经济和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有效抓手;是促进区域经济持续繁荣发展的重大战略。加大摧生小企业力度,是促进我省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战略选择。

一、催生小企业初显成效,农民工业化创业日趋活跃

小企业的催生和迅猛发展已成为我省经济新的增长点,撑起了区域经济一片天。我们在户县、眉县调查时发现,改革开放以来,户县为了解决全县农村富余劳动力到哪里去、农民的钱从哪里来的问题,始终把催生小企业作为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和非公有制经济的重点来抓,实现了县域经济的腾飞,成为在全省名列前茅的经济强县。2005年,全县以小企业为主的乡镇企业达1.586万户,比2001年净增804户,年均净增201户,增加值达19.24亿元,比2001年净增7.85亿元。全县GDP的42%、入库税金的45%、农民人均纯收入的38.7%均来自小企业。眉县2005年底,全县以小企业为主的非公企业增加值17.91亿元,占全县国民生产总值的76%;上缴税金4220万元,占全县财政收入的43.18%。就全省而言,2005年县域小企业达90万个,比2004年新增3.38万个,今年上半年新增县域小企业已超过1.5万多个。2005年全省县域小企业实现增加值643亿元,实现工业增加值364亿元,分别比2004年增加74亿元和43亿元。目前全省县域小企业数量占县域企业总数的99%,实现增加值占全省GDP的18%。县域小企业成为壮大县域经济和推动全省工业化的一支重要力量。

小企业成为安置社会就业,特别是吸纳新增劳动力就业的主力军。调查中我们看到,小企业单位投资容纳的劳动力和单位投资新增加的劳动力都明显高于大中型企业,等量资金投入,小企业可以比大企业创造出更多的就业机会。2005年,户县小企业共转移农村劳动力11.04万人,占全县农村劳动力的34.5%。仅渭丰乡、大王镇的纸箱企业就有200多个,吸纳当地劳动力12000多人。在眉县,以小企业为主的非公有制企业2005年达9786户,从业人员6万人,占全县农村劳动力的36%。据了解,近几年,我省国有及城镇集体企事业单位从业人员年均减少近6万人,而同期城乡个体和私营企业年均净增加就业岗位42万个,再就业的国企下岗人员绝大部分在个体和私营企业中找到了工作。以小企业为主的我省乡镇企业数字显示,2005年末,全省乡镇企业从业人员418.21万人,占全省农村劳动力总数的30%。

小企业成为促进区域经济快速发展的驱动器。据我们对关中“一线两带”区域岐山县蔡家坡镇、眉县常兴镇、户县草堂镇、临潼区新丰镇、蒲城县东陈镇、韩城市龙门镇等特色经济强镇和经济强村的形成和发展历程的考察,尽管产业特色不同,发展过程不同,规模大小不同,产业链的延伸不同,但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就是小企业数量多,二三产业比重大。这些镇、村在长期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立足资源优势,积极催生小企业,培育主导产业,并在龙头企业的辐射带动下在乡、镇区域内形成了特色较为显著的专业生产区和产业经济带。推动了经济强镇的形成和发展,促进了农村经济区域化和专业化。

小企业体现着经济发展的活力,是区域经济发展持续繁荣的标志。眉县依托宝深、皇城两大集团公司大力发展建材机械加工业,带动了协作配套小企业的成长。2005年该县从事砖瓦机械制造企业的有15户、风机制造企业12户、砖瓦机械配件企业36户、砖机及配件销售门店30多个,该产业实现销售收入5.9亿元,上缴税金6400多万元,安置农村富余劳动力6000余人。去年该县小企业发展势头更加强劲,新办小企业项目86个,完成投资4.9亿元,新增产值近8.6亿元,极大地促进了当地财政和农民收入的快速增长,而且为以后的发展打下了基础。临潼区立足当地资源,激发广大农民创业激情,现已形成了代王街道办近50家鼓风机配件制造企业。新市乡70多家面粉加工企业,新丰镇23家缝纫机配件加工企业。绥德县鲍王家沟村挖掘石雕文化潜力,近年来兴办石雕产品加工企业25家,全村三分之一的劳动力转移到这一产业。凤翔县发展民俗工艺品生产规模不断扩大,“一乡一业”、“一村一品”小企业群开始显现,全县有近百个村、5200多户、近2万余人从事民俗工艺品生产。杨陵区上川口村发展铜鼓乐器小企业23个,产值达2480万元,上缴利税200多万元。如果说大企业是一个地区经济实力的保证,那么小企业则是该地区经济活力和持续繁荣的标志。

小企业成为孕育大企业的摇篮。调查中我们看到,几乎所有的大企业都是从小企业起步发展壮大的,没有昔日的小企业就没有现在的大企业。目前我省的东岭集团公司、银桥集团公司、星王集团、海升果汁、富民面粉、石羊集团等,都是从上世纪80年代的小企业发展起来的。安康市汉滨区利用生物资源十分丰富的优势,催生农产品加工小企业5470户,经过几年发展,这些昔日的“小不点”2005年营业收入达6.4亿元,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1.1万人,并涌现出规模以上生物化工企业4户,其中秦东魔芋食品有限公司去年营业收入4800万元,上缴税金37万元,出口创汇42万美元,产品出口韩国、日本、俄罗斯等国。

农民创业意识增强,一大批农村能人成为工业化创业的带头人。在推进农民工业化创业进程中,广大农民创业观念有了新转变,创业激情逐步高涨,直接参与到二三产业经营活动中的人员日趋增加。2005年,全省农民转移到中小企业、乡镇企业的人员达418.21万人,比2004年新增13.38万人。这些人员中企业厂长经理约有10万人,其中90%以上是农村党支部、村委会负责人、能工巧匠和外出打工人员,他们以自己的智慧和胆识带头兴办企业,成为农民致富的领路人,在农民工业化创业中发挥了骨干作用。

农民创业途径不断拓宽,形成了区域特色。广大农民在艰苦创业中,把创业与当地资源、区位条件、主导产业、龙头企业、产业集群等优势有机结合起来,催生了一批各具特色的小企业。例如,关中地区围绕畜牧、果业及优势农产品资源,近两年新办农产品加工企业1000多个。咸阳市依托中医药发展,使一大批制药、保健品、中药材种植与运销、足疗企业和医疗院所应运而生。宝鸡市依托大工业和中小企业园区已形成的基础,促进产业扩张,发展了一批相关配套的小企业。安康市依托矿产、生物、水力、旅游等资源,发展门类众多、形式多样的小企业,特色突出,效果良好。

农民创业领域日益扩大,创业水平明显提升。各地从实际出发,引导农民能农则农、能工则工、能商则商,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地开展工业化创业。从全省范围看,已形成了种养、开采、加工、建筑、运销、餐饮、商贸、服务等产业多头并进,横向扩展,纵向延伸的新局面,促进了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在创业过程中,广大农民用理性的心态来确定自己未来的发展,一改过去创业的短期行为。榆林市、延安市抓住陕北能源化工基地建设的机遇,坚持启用民间资本与招商引资相结合,依托煤电资源,兴办了一批电石、硅铁、洗煤、电力及农产品深加工等企业,这些企业一开始就坚持高起点、严标准,引进先进技术设备,实施节能降耗、清洁生产,促进煤焦向电和载能工业品延伸,逐步走向了可持续发展轨道。铜川市针对本地建材企业多而小的实际,引导小企业适应国家产业政策需要,加快技术改造,不少小企业在改造中实现了规模扩张,巩固了发展成果。

调查中,我们也看到我省中小企业发展和农民工业化创业工作还存在不少问题和困难,主要表现在:一是对催生发展中小企业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认识不够,对中小企业的地位和作用认识不足。二是融资困难,创业活动缺乏信贷支持,这是中小企业在发展过程中所遇到的最大障碍。三是创业者素质亟待提高。作为创业主体的农民,科技文化素质不高,信息不灵,决策不科学,因而对市场经济适应能力不强,增加了创业成本和风险。四是服务体系不健全,服务机构无论从数量上、规模上都不能满足需要。五是我省中小企业发展起步迟,总量不够,拉大了与先进省市企业的差距。这些问题和困难需要我们高度重视,认真对待积极采取措施加以解决。

二、对催生小企业、推进农民工业化创业的认识和思考

怎样理解催生小企业、推进农民工业化创业的涵义呢?虽然目前还没有准确的解释和定义,但对于催生小企业的理解要围绕“催”与“生”这两个方面进行。“催”是外因的推动,要为小企业的产生和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条件;“生”是内因起作用,是创业者通过合理组织各种社会资源和生产要素,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兴办企业。而对推进农民工业化创业的理解可以初步的概括为通过引导扶持,使农民从事的各项生产经营活动,逐步走向组织化、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公司化过程的总称,核心在于帮助和促进农民从事二三产业,目的在于实现农村的现代化。

为什么要大力催生小企业、推进农民工业化创业呢?如何认识催生小企业、推进农民工业化创业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呢?目前能看到和想到的至少有以下几个方面。

催生小企业、推进农民工业化创业是深化农村经济增长方式变革的迫切需要。目前我省农村大多数地区中小企业、乡镇企业还处于原始积累阶段,这种滞后状态同时成为整个农村经济增长方式变革缓慢的重要根源,也是我省农村与东部发达地区农村之间出现的收入差距的重要制约因素。目前在我省农村,经济增长还主要依托土地和劳力这两种古老的生产要素,并采取家庭小农生产方式进行;而在发达地区农村,一方面土地和劳力的增收潜力获得了较大的挖掘,另一方面由于中小企业、乡镇企业的普遍化、规模化、产业化发展,经济增长主要地已转移到了以资本、技术、管理、产权等现代生产要素的支撑上,并且在市场的刺激下不断有所创新。由传统的小农经济增长向现代市场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核心是经济主体的变革。小农生产以农户家庭为经济主体,而现代农村市场经济增长方式的代表主体则是企业。小农主体与企业主体是两种性质经济增长方式和两种生产力水平的标志。农村家庭承包经营制的推行使农户恢复了作为经济主体的地位,但它依然没有成为市场经济主体,只有经历了新的产业化变革,转向企业单位的生产,才能成为名副其实的市场主体。从这个意义上说,在促进陕西农村经济发展中,我们提出催生小企业、推进农民工业化创业,决不只是多发展几个企业的问题,其实质是触及经济增长方式深层变革的重大战略选择。因而,有针对性地采取“催生”战略,发动和鼓励农民进一步开展原始性创业,促进全省中小企业、乡镇企业发展实现实质性突破,不仅具有客观的必然性,而且具有现实的可能性,必将对农村经济增长方式向现代化迈进产生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催生小企业、推进农民工业化创业是增加农民就业和实现农民增收的根本途径,对促进陕西县域经济发展和新农村建设极具针对性。当前和今后相当长一个时期内,转移农村劳动力和实现农民增收是发展县域经济和推进新农村建设的根本途径。我省县域企业数量少、水平低,农民工业化创业不足,使得农民很大程度地依附在土地上。农村富余劳动力多,成为影响农业效益低下、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的主要原因。在就业弹性不断下降的背景下,在广大农村积极催生小企业,是解决农民就业和实现增收的根本出路。只有大力催生小企业,推进农民工业化创业进程,才能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实现农村劳动力资源的合理配置和有效利用;才能加快农业产业化步伐,延长农业产业链条,提高农产品加工率和附加值,把更多的社会平均利润留在农村,为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打下坚实的基础。改革开放20多年来,农民收入有了大幅度的增长,但同全国水平相比、特别是同兄弟省区比,差距仍然很大。省内不同地区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收入水平的差距,也主要表现在农民创业的活跃程度和小企业的数量及发展水平差异上。近年来,我省涌现出了200多个中小企业、乡镇企业营业收入过3亿元的乡镇和110个中小企业、乡镇企业营业收入过1亿元的村,其中有57个乡镇和59个村,当地农民人均纯收入已超过3000元。经济大县、强县无一不是工业发达的地方。可以说,我省与兄弟省区、省内不同地区的差距,差就差在农村中小企业、乡镇企业和农民工业化创业的发展水平上。因此,催生小企业、推进农民工业化创业对促进我省县域经济的发展和增加农民收入具有极强的现实针对性。

催生小企业、推进农民工业化创业是我国全面实现工业化的必由之路。乡镇企业是我国农民的伟大创造。它一出现,就重新改写了我国工业化的途径。由于中小企业、乡镇企业的崛起和发展,农村经济和国民经济结构发生了深刻变化,有中国特色的工业化、城市化的路子越来越清晰。党的十六大提出“实现工业化仍然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艰巨的历史任务”,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实现可持续发展”。这是对我国城乡和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现状深入分析后做出的科学判断。中国农民多,农村大,搞工业化走什么路,这是摆在我们面前很现实的任务。如果我国的工业化集中在城市里搞,这对9亿多人在农村的情况下是不现实的,靠走西方国家工业化的路也是走不通的,只能走技术密集型与劳动密集型相结合的路。从我国农村劳动力的基本素质看,也暂时不适合搞高精尖的工业化这种模式,国外所走的工业化道路、城市化的道路,在中国来选择就是走小城镇建设的道路、农村工业化的道路,也就是中国特色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建设新农村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和难点。没有农村的工业化,就很难实现全面的工业化和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我们在新世纪要走的新型工业化道路,不仅要实现经济增长方式和效益价值目标的根本转变,也要从国情和省情出发,重新思考和宣传工业化发展的模式,调整发展战略,突出两个重点,即在不断提高城市工业化、信息化发展水平的同时,大力发展中小企业、乡镇企业、农村二三产业与现代化农业,培育地方产业的竞争优势,走出一条城乡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城乡居民收入持续增长的工业化发展的新路子。

从全局和战略角度看,催生小企业、推进农民工业化创业也是发展县域经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我省和全国一样,县域国土面积大、人口多,GDP占总量50%以上。因此,只有发展和壮大县域经济,才能正确对待并妥善处理广大农村构建和谐社会中出现的各类问题和矛盾。而历史和现实的经验证明,催生小企业、推进农民工业化创业,正是发展和壮大县域经济和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为什么呢?一是只有大力推进农民工业化创业进程,才能加速农村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为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变、农民向市民转变提供有效载体,为县域经济的发展壮大提供可靠的依托。二是只有大力推进农民工业化创业,才能正确处理好新农村建设、县域经济发展与积极扩大就业、努力完善社会保障体系、逐步理顺分配关系、加快社会事业发展等重点难点问题。三是只有大力推进农民工业化创业,才能改革不合理的经济体制,纠正片面的工业化战略,在促进农业、农村和工业化、现代化的协调发展的过程中,积极稳妥地深化农村改革,努力使农业、农村、农民的发展与工业、城市、市民的发展享有同等的待遇。总之,现实中反映出来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过程中的不足和问题,与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省情、县情有关,与县域内现有生产力水平有关,与县域经济发展的质量、规模和效益有关。因此,在推进县域经济大发展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背景下,只有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落实“五个统筹”的各项政策措施,大力催生小企业,加快农民工业化创业步伐,才能不断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才能真正为广大农民创建一个欣欣向荣的新农村。

还要看到,催生小企业、推进农民工业化创业,也是符合事物发展的内在规律的。唯物辩证法认为,大与小、数量与质量是对立的统一。没有一定数量的小企业,没有小企业通过扩大再生产实现规模扩张,就培育不出中型和大型企业。我国乡镇企业从开始时的“小打小闹”到现在的“一片辉煌”,不正是走的这一条由小到大到强的路子吗?从这个意义上讲,没有“小”就没有“大”,没有“星星之火”,也就形成不了“燎原”之势。然而,有一种看法认为,陕西中小企业和乡镇企业发展已经错过了机会,现在发达地区农村企业已具有相当规模,而我们再讲催生没有多少实际意义。不错,过去陕西中小企业、乡镇企业发展是丧失了一些机遇,但由此就说现在不必强调催生、创业是不对的。在现代市场经济发展中创业没有先后,更不存在终结点。只要善于抓住市场动向,什么时候都会有机遇,都会有成功创业的条件。小企业灵活性较大,兴衰变化很快,始终处于一种新陈代谢之中。特别是从农村经济增长方式变革上看,只有在小企业创业上获得突破,才能真正有效地改造小农生产,促使农业产业化和农村经济非农化发展,不断扩展新的产业领域,提供新的农民就业渠道,加快农村工业化和城镇化的最终实现。这是每个农村发展迟早都要走的一条路,想躲都躲不了,也不能躲。离开这条路,就不能逃脱小农经济的恶性循环。可见,在我省催生小企业、推进农民工业化创业势在必行,志在必得;今天不催生,明天还得补上;过去落后了,现在应争取补好这一课。

三、加快催生小企业,推进农民工业化创业的思路与对策

我省催生小企业、推进农民工业化创业工作应坚持以下总的指导思想: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以市场为导向,以推动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和深化农村经济增长方式变革为主线,突出区域特色优势,建立适应小企业产生、发展的机制,大力推进农民开展创业活动,促进新创企业的产生,推进中小企业、乡镇企业和非公有制经济扩张总量,实现新跨越,形成社会化的支持和服务体系,营造既有公平竞争又有指导帮助的环境。在实际工作中注意把握好以下原则:一是坚持面向市场的原则。以市场为导向,引导农民适应市场需要进行创业。二是坚持以促进农民就业和增收为中心的原则。把扩大农民就业和实现农民增收作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三是坚持发挥比较优势的原则。引导农民围绕当地资源优势,发展特色产业,形成区域特色。四是坚持依靠农民创业与政府引导、扶持相结合的原则。尊重农民创业意愿,引导农民自力更生,自我发展,逐步提高。五是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引导农民按照国家产业政策兴办企业,改善和保护环境,提高综合利用水平,发展循环经济。六是坚持创办新企业与巩固提高现有企业相结合的原则。努力做到兴办一个企业,成功一个企业。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切实抓好以下十个方面的工作。

第一,深化对催生小企业工作的认识,建立有利于小企业产生发展的宏观环境,千方百计地激发和调动广大群众的创业积极性。要深刻认识到催生小企业、推进农民工业化创业工作对于我省这样一个民间创业还不够活跃、工业原始积累还没有真正完成,经济总量还很不足的西部欠发达省份的现实针对性和持续发展的重要性。要从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全省区域经济发展的高度来看待小企业的战略地位和作用,使小企业不仅成为中小企业、乡镇企业的主体力量,更要使其成为全省县域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和发展方向。广泛营造创业氛围和环境,力争做到“红灯不闪、绿灯一片”,让农民在宽松和谐的环境中开展工业化创业;加强创业培训,帮助农民掌握创业知识,积极投身创业大潮;大胆起用农村先富起来的有责任感、荣誉感的能人,发挥他们带领农民创业致富的潜能;把鼓励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创业作为催生小企业的重要工作,加强与这些人员的联系和交流,采取政策激励、亲情招商、创业恳谈、表彰先进等措施,组织在外能人“凤还巢”,吸引他们回乡创业,建设家园;充分发挥农村干部的带头作用,让他们自觉地承担起带头创业、带民创业的重任。

第二,因地制宜,鼓励和引导农民立足当地生物、矿产、农业、旅游等资源,创办小企业。关中地区要重点依托丰富的农产品资源和旅游资源优势,大力发展乳制品、粮油加工、果品加工及其系列产品深加工企业,加快建立农产品加工基地;依托旅游资源和景观开发,催生一批相关配套的服务企业和工艺品生产企业。陕北地区要围绕能源化工基地建设,着力催生一批煤电油气转化的企业和以杂粮、枣类、羊只、薯类为主的农产品加工企业;陕南地区要围绕矿产、生物、水力等资源,重点催生一批有色金属和非金属矿的采掘和加工企业,食品和医药化工企业,以及小型水电企业。

第三,以农产品加工业为重点,加快农村工业企业发展。充分利用我省各地农产品数量多、品种多、原料供应丰富、深加工潜力巨大的优势,把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作为催生小企业、推进农民工业化创业的重点,提升我省农产品加工水平。引导农民依托粮油、果品、畜产品、蔬菜等农产品资源优势,兴办适销的农产品加工企业,并在储藏、保鲜、运销和精深加工上下功夫,延伸链条,拓展新领域。

第四,充分发挥主导产业、龙头企业和产业集群的辐射带动作用,引导农民积极寻求多种形式的合作,加快创业。围绕我省“一线两带”、四大基地、六大特色产业和中小企业主导产业,抓紧考察、调研、论证一批相关产业项目,建立项目库,做好对项目的包装、策划,利用多种手段广泛宣传项目、推介项目,扩大招商引资。围绕和利用国有大中型企业改革与发展需要,引导农民寻求合作,促进新的配套企业产生。发挥产业集群的集聚效应,引导农民和企业围绕各类小区、园区或开发区等已形成的产业集群基础,挖掘潜力,发展关联产业,催生小企业。还要引导农民把吸纳发达国家和地区的产业转移及资本输出作为催生小企业和农民工业化创业的重要举措,走借势发展的路子,着力引进和创办一批与国内外合作的小企业。

第五,充分利用中小企业已经形成的产业体系和市场,为催生小企业、推进农民工业化创业提供高起点的平台。在中小企业已经形成的产业基础上,引导农民通过扩张、外延、挖掘内涵、延伸产业链条的方式,大力催生小企业,向产业的深度和广度进军。充分利用中小企业、乡镇企业在市场中建立与形成的广泛联系,来获得创业所需的各种生产要素,兴办一批小企业。鼓励那些陷入困境的企业进行改制和重组,进一步优化企业产权结构,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在充分利用原有资产的基础上,培育起新兴的市场主体,形成一批产权明晰、政企分开、经营机制灵活的小企业,推进农民工业化创业和农村工业化发展。

第六,重视民间资本对农民创办小企业的作用,拓宽农民创业的发展空间。虽然民间金融是存在一定内在缺陷的,但它对催生小企业、推进农民工业化创业具有较强的市场亲和力。引导农民在遵守国家有关法规的前提下,以优良企业、优势项目和较好的信用,采取股份制、股份合作制、联营、股利分红、委托代理等形式,广泛吸纳民间资金,解决创业启动资金,使催生小企业、推进农民工业化创业获得发展空间。有效保护民间资本,扬长避短,趋利避害,因势利导,使之为催生小企业、推进农民工业化创业提供更强有力的金融支持,并使农村数量众多的小企业成为民间金融赖以生存的市场基础。

第七,打造和整合中小企业产业集聚区,促进企业布局合理化。重点围绕中小企业已形成的主导产业、龙头企业集中区和“一村一品”、“一乡一业”的专业村镇,着力推进产业集群发展。鼓励企业向城镇驻地集中,扩大城镇规模,繁荣城镇经济,努力建成一批在省内外具有一定影响的特色化、专业化、规模化的园区和产业集群,使园区和产业集聚区逐步形成科技企业的孵化区、新型产业的成长区、国际惯例的接轨区和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容纳区,成为结构调整的“转化器”、现代企业的“孵化器”和新型工业化的“推进器”。

第八,正确处理产业发展与就业容量的关系,始终把实现农民就业和增收摆到重要位置。根据我省县域人口众多,劳动力科技文化素质偏低的实际,同时兼顾产业发展、经济结构调整和就业,把扩大农民就业和实现增收作为一个根本的出发点。对就业效益巨大,促进农民增收和产业发展作用显著的小企业在政策支持上予以重点倾斜,促进其数量和规模的进一步扩张,以满足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变革时期对扩大就业的需要。坚持以工业化创业促进城镇化建设,运用城镇化的成果,为农民创造新的就业岗位,为农民转变为市民,实现工业与农业、农村与城镇的和谐发展开辟新的途径。

第九,坚持按生态和经济规律办事,促进农民工业化创业健康发展。催生小企业、推进农民工业化创业再不能重复先污染、先破坏后治理的路子,而应一开始就重视避免发生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严格厉行生态环境保护。必须强化人口基数大、人均资源相对不足、生态环境承载能力弱的国情、省情意识;强化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相统一的效益意识;强化经济指标、人文指标和环境指标全面发展的政绩意识;强化节约资源、循环利用资源的可持续生产和消费意识;强化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环境意识。严格执行我省在一些区域性规划中对产业发展提出的支持、限制和禁止方面的规定,在投资决策前一定要科学调研,选好投资和管理的产业、产品,切忌盲目跟风,更不能把东部地区即将淘汰、甚至已经淘汰的产品、设备引进发展。

第十,打造服务平台,为催生小企业、推进农民工业化创业搞好服务。中小企业、乡镇企业主管部门应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把工作重点转移到主要为企业服务和创造良好环境上来,特别是在创立企业阶段强化服务,为企业提供信息咨询、创业辅导、人员培训、技术创新、市场开拓、融资担保等服务,帮助和促进企业生长和发展。广泛开展调查研究,摸清创业者和企业对服务的需求,组织专家开展诊断和咨询。建立工作联系制度,加强与新办企业开展联系,协调解决有关问题。加强各级中小企业、乡镇企业管理部门之间的联系,增强中小企业、乡镇企业系统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联系电话:023-62873158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金开大道68号3幢22-1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渝B2-20120016 渝ICP备11000776号-1 北京动力在线为本站提供CDN加速服务

Copyright©2004-2021 3158.CN. All Rights Reserved 重庆叁壹伍捌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3158招商加盟网友情提示:投资有风险,选择需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