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棣文:保持开放的心态

2011-07-28来源 : 互联网

文/特约记者 任东

朱棣文的人生或多或少折射出华人在美国融入主流、步入政坛路上的一道风景

“我的父母早年是在清华毕业的,今天我能在这里演讲,感到骄傲和自豪。”7月15日上午,简单的开场白之后,朱棣文便进入了演讲的正题。清华大学的演讲,是朱棣文此次访华的**个公开行程。

着黑西服、白衬衫,系蓝色条纹领带,台上的这位个子不高的**华裔科学家、新任美国能源部长,文质彬彬,幽默风趣,引证严谨。

其后两天,朱棣文与一同访华的美国商务部部长骆家辉,密集地与中国官员会面、演讲、参观。

尽管朱棣文此次中国之旅的安排颇富温情意味,但并非为了“寻根”。他和商务部长骆家辉的“绿色外交”之旅,更主要的是作为奥巴马总统的政策执行者,前来与中国方面探讨如何加强在新能源以及应对气候变化方面的合作,更进一步说——就是推销美国的环保理念、绿色技术和技能产品。

“我们为中国血统感到自豪,但代表的是美国**和美国人民的利益。”尽管两人在**一次共同记者会上这样回答提问,然而,在不少中国媒体的语汇里、在更多华人心里——“朱棣文们”*先是“华裔”,其次是“部长”,*后才是“美国的”……

时间回溯至1948年2月28日,当时任华盛顿大学化学工程教授的朱汝瑾在移居美国圣路易斯第六个年头喜获爱子的时候,也许怎么也不会想到,这个长着一双漂亮大眼睛的男孩会在49年后获得诺贝尔奖;或许更不曾料到,就是这个孩子,会在60年后进入美国内阁主掌能源工作。

或多或少,作为中国移民的第二代,进入美国内阁还是让人有些意外。

诚如《****》所说,朱棣文的亚裔背景有助新内阁呈现多元面孔;亚裔背景的朱棣文进入新内阁显示了美国**社会的多元、包容与开放。这一点,美国人用选票成就了“黑人总统”已是很好的佐证。

事实上,重新审视朱棣文的成长、学习及科研经历,他的“随意的徜徉”中或多或少能够折射出华人在美国融入主流、步入政坛路上的一道风景。

“一只黑羊”

朱棣文,祖籍江苏太仓,1948年生于美国密苏里州,1970年毕业于美国罗彻斯特大学,1976年获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物理学博士学位。1997年,因“**用激光冷却和俘获原子的方法”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2008年12月15日,被美国新任总统奥巴马提名为新一届能源部长。

朱棣文家学深厚。祖父先前在美国康奈尔大学主修土木工程;父母早年皆毕业于清华大学化工系,后又都留学美国麻省理工学院;两个兄弟和三个堂兄妹共获得3个医学博士学位、4个哲学博士学位和1个法律硕士学位。

出身这样一个高学历家庭,是激励同时也意味着*大的压力,朱棣文坦言,他是家族中**一个只有一个学位的人,而且是家里**一个没有考上哈佛、普林斯顿、麻省理工学院的人。

“在我的家庭中,我只能算是一只黑羊。”朱棣文在自传中如是写道。

但就是这只“黑羊”,后来成为诺贝尔奖获得者、能源部长。

童年的朱棣文不仅爱钻研,还喜欢动手制作东西。他的房间里堆满了五花八门的“作品”:肥皂捏的动物、纸折的飞机、木雕的军舰、积木搭的“宫殿”以及被拆得面目全非的玩具;还有用许多复杂零件组装起来的叫不上名字的古怪机器……

对于儿子的举动,身为科技人员的父母始终报以鼓励的态度。即使小朱棣文在试验中损坏了家具,父母也会微笑着安慰他:“没关系,还能修好,继续玩你的吧!”

动手的过程使朱棣文对机械、物理常识的理解更加直观、丰富,养成了良好的动手习惯。

中国量子光学家王育竹教授则表示,朱棣文身上一点很重要的过人之处就是他的动手能力**。“他对与实验物理相关的光、机、电的基本实验方法非常熟练,不少实验他不但能设计而且能自己制作出来,许多实验别人做不出,而他能做成功。这次获奖的工作在很大程度上有赖于一系列难度**的实验,如果仅仅有好的想法,而做不出来,可能就会与诺贝尔奖失之交臂了。”

美式开放教育

进入中学后,一位曾获美国国家教学奖的教师深深吸引了朱棣文。这位名叫托马斯·迈纳的物理教师总能把许多枯燥沉闷的物理学公式讲得活灵活现,趣味十足,大大激起了朱棣文的学习兴趣。在托马斯·迈纳的鼓励下,朱棣文动手制造了一个物理钟摆,用它**测量了重力加速度。从此与物理结下不解之缘。

朱棣文本科就读的纽约州罗彻斯特大学物理专业,该校而非哈佛、耶鲁一类**学府。对此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高等研究所所长潘国驹评价说,有时候,不是名校出身,反而没有负担和压力,可以更加自由地从事自己喜欢的研究项目,对一个年轻的科学家来说或许是桩好事。

大学毕业后,朱棣文考取了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成为实验物理学**欧根·康明斯教授的研究生。朱棣文坦言,从康明斯教授那里得到的种种教益之中,*大的是使自己成为一个信心十足、乐观顽强的人。康明斯总是对每个学生说,“你是非常棒、非常优秀的,你肯定能做好。”

有一次他辛辛苦苦做的实验失败了,灰溜溜地有些垂头丧气。康明斯知道后却表扬他干得不错,完全相信他只要继续努力定能成功,因为一做起实验就着迷的学生通常会让美国教师喜欢。只有一次,朱棣文草草写了一篇论文交上去,被教授狠狠训了一顿,让他拿回去重写。响鼓不用重锤,这就足够使自尊心**的他牢记一辈子不再犯类似错误了。

伯克利分校的另一位导师尤金也让朱棣文终生难忘。在朱棣文看来,尤金身上有一种特质——他能让他所有的学生都觉得他们自己是特别的,从而做成一些事情,“他让我们取得我们所能取得的*大成就,而从来不说:‘你必须这样做’,也不会让我们有压力或负疚感。他经常和我们一起工作到深夜,更像一个同事而不是一位教授。”

美国的开放式教育不仅赋予了朱棣文坚强自信的品格、积极开放的心态,还造就了他幽默风趣的性格。“朱棣文很有幽默感,我们在做实验中总有许多糗事发生,师生之间就经常拿这些事互相取笑。他还会不时跑到实验室,把自己刚看到听到的可笑的事讲给大家听。有时,学生正在愁眉苦脸地思索实验办法时,他会突然出现在你面前做个鬼脸逗你乐。”朱棣文的一位研究生如是说。

为人师后,朱棣文也传承了这种开放式教育。他重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热心利用一切手段向他们传授知识、交流思想,并注重诱发他们的潜能。当学生满腹疑问求教于朱棣文时,朱棣文并不直接回答,而是抓住要害进行反问,让学生顿悟症结所在。这种启发式教学方式令学生十分叹服,而他的热心助人、幽默风趣的作风更让学生赞不绝口。

“物以类聚”

在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研究院,朱棣文相继完成硕士、博士、博士后的学习。博士后学习结束时,他已是一位年轻的物理学家。在素来恪守教育质量的美国高校,为防止近亲繁殖学术僵化,明文规定不允许本校学生留校。但伯克利分校的领导认为“他太优秀了”,破例要朱棣文留校任助教。期间,朱棣文的许多新奇见解令同组的研究人员惊异不已。

或许对于“学术僵化”,朱棣文有着同样的担心,1978年秋,他辞别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研究院,进入举世闻名的贝尔实验室工作。对于当初的离开,朱棣文满怀愧疚。他曾在自传中这样写道“我当年离开伯克利,一去不返,直到今日仍有负罪感。但我相信伯克利是宽容的。”写下这句话时,朱棣文恐怕没有预料到,2004年他被任命为美国劳伦斯·伯克利国家实验室主任,重新回到阔别二十多年的伯克利校园。

凭借贝尔实验室的有利条件,朱棣文度过了令他终生难忘的9年时光。1986年,他用重新定向捕陷的激光束,使原子停留在随意移动光瓶而无泄漏原子的地方。朱棣文以这项成就,于1997年12月10日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科研上的卓越成绩让朱棣文在物理界迅速崭露头角。1987年,三所颇负盛名的大学同时给他发来邀请书,欢迎他前去任教。*终,朱棣文选择了到斯坦福大学。

在斯坦福大学的历史上共有20多位学者获得了诺贝尔奖。朱棣文初到该校时,当时健在的诺贝尔奖得主尚有6位。因而我们便不难发现朱棣文选择斯坦福大学的原因,正如他在1998年接受中国大陆的媒体采访时所言,“1987年我来到斯坦福大学之前,有三个选择,但是*终我选择了斯坦福……我的一位朋友开始选择了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我鼓励他来斯坦福,他*终也获得了诺贝尔奖。事实上,我还鼓励另一位朋友来,但没有成功,不然他也可能获得诺贝尔奖。这也许就是物以类聚的原因吧。斯坦福具有极优秀的人才,所以它也更能吸引更多优秀的人才。”

自1990年起,朱棣文出任斯坦福大学物理系系主任,成为量子光学的权威,因研究成功激光制冷和捕捉原子的方法,于1993年获得费萨尔国王国际科学奖,同年被选为美国科学院院士。这种教学、管理、科研同步的生活,他足足过了17年,不仅做出许多科研成果,也培养了一批优秀学子。

有媒体问及斯坦福大学的成功秘诀时,在该校担任近20年教授的朱棣文认为,斯坦福大学给予了所有学生一种态度,使他们能独立思考,一旦有好主意,他们就白手起家创办公司而不考虑这将会有多少困难。“这种态度就是只要有可能,我就可以做。我的同学做到了,那么我也能做。这同科学研究上的态度一样,你必须使你自己相信这是可能的,你不必模仿他人,我没有读过他的理论,但我有更好的主意,我就尝试去做,这就是自信心,自信心会让你成功,即使你没有受到过商业上的训练。”

朱棣文说,“有人告诉我全美合伙企业资金的百分之四十在硅谷,斯坦福*当其冲,接着有资金的人就会前来寻找合伙人,这样就会得到充足的资金,许多斯坦福的毕业生一毕业就创办了自己的公司,他们的研究领域不一定是物理,化学,生物,可以是计算机,网络,软件或其他。”

“美国能源的明天”

2009年元旦日,被认为将顺利通过能源部长任命的朱棣文被《旧金山纪事报》选为“2009年10大受瞩目人物”,该报认为他们在2009年会有重大影响,成为新闻焦点人物。

其时,众多美国舆论认为,朱棣文出任能源部长或将改写该职位长期以来“名不副实”——由对能源问题一窍不通的非专业人士所担当的历史。奥巴马说,挑选华裔物理学家朱棣文出任能源部长,意在表达新**对科学的尊重。在此前,朱棣文曾公开批评:除非能源工作由专业人士而非政客承担,否则,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降低能源成本的目标将难以实现。

其实,获得新当选总统的垂青亦非偶然。一方面,朱棣文作为诺贝尔奖得主,他在科学领域的成绩有目共睹;作为斯坦福大学物理系主任、哈佛大学校长候选人以及劳伦斯·伯克利国家实验室主任,他在管理领域的履历也毫无瑕疵。

另一方面,劳伦斯·伯克利国家实验室作为美国能源部的多功能实验室之一,半个世纪以来,一直在许多学科的科学研究上处于领先地位,在国际上赢得了很高的声誉。朱棣文执掌该实验室之后,主要从事高级能源技术、大气科学、室内外环境*理等项目,致力于攻克可再生能源的技术难关,大力发展碳中和能源。*近几年,该实验室研究成果备受各界重视,已成为全球替代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研究重镇。

美国此前能源政策一直饱受争议,作为在金融危机中就职的美国总统,奥巴马选择以开发新能源、发展绿色经济作为化“危”为“机”、振兴美国经济的主要突破口之一。其政策的短期目标是促进就业、拉动经济复苏;长期目标是摆脱美国对外国石油的依赖,促进美国经济的战略转型,继续使美国充当世界经济“领头羊”。

要达成这些目标,都需要能源科技研究作为支持,而朱棣文所领导的研究与奥巴马能源政策的重合度很高。科学家出身、亚裔背景的朱棣文不但能为奥巴马内阁增添更多的种族多元化色彩,而且新能源及能效科研见长背景,也将给素来由政界人士担任的职位带来**的可信度。尤其是在过去几位非科班出身的能源部长对美国新能源发展缺乏贡献的情况下,民众对“诺奖得主朱棣文”所抱的期许显而易见。

事实上,作为执掌美国**能源部门的高官,朱棣文已经肩负起新能源与气候变化的重任。7月17日下午,他在天津大学结束演讲时,引用马丁·路德·金的一句名言重申能源与气候的重要性:“我们现在面对着这样的事实——明天就是今天。当今形势异常紧迫,人类的历史长河中反复上演着这样一个悲剧,这就是太迟了。”

如今,遍览科学界之奇险风光的朱棣文,作为能源部长的人生旅程才刚刚开始。饱受金融危机“风寒”的美国民众,正期待“谦逊、有趣儿”的朱棣文告诉他们“美国能源的明天”。

对朱棣文而言,这或许和之前开始一项新实验一样:“必须对你所做的非常感兴趣,必须有激情。不能放弃,有个计划,当执行计划的时候出现了新东西的时候,保持一个开放的心态。”

联系电话:023-62873158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金开大道68号3幢22-1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渝B2-20120016 渝ICP备11000776号-1 北京动力在线为本站提供CDN加速服务

Copyright©2004-2021 3158.CN. All Rights Reserved 重庆叁壹伍捌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3158招商加盟网友情提示:投资有风险,选择需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