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金融危机打击之下,中国这个***大的纺织服装生产也遭遇出口数据下跌的困境。,今年上半年我国纺织品服装累计出口727.94亿美元,同比下降10.88%。
目前,中国服装年产量大约是600亿件,约有一半出口。占到半壁江山的服装出口市场萎缩,直接将一些加工出口企业逼到悬崖边上。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韩秀云*近一两年多次到江浙、广东等地实地考察,她发现并非所有服装企业的日子都很艰难,不少有自主服装品牌的企业在这场寒冬中依然实现了30%的利润增长。
这一现象并不难解释,因为相比服装出口市场,国内服装类零售总额今年来依然保持超过10%以上的增长。当国内外众多服装企业将目光聚焦在中国市场的同时,也让竞争变得异常激烈,而服装品牌和渠道是占领市场的重要利器,但这非一时之功,之前已有很多服装企业在此道路上摸索过,成功者不多。
服装品牌与其他消费品不一样,它蕴涵着复杂的文化内容和不断变化的流行趋势。寻找这一要领过程中需要付出很多时间和**成本。“栽下梧桐树,自有凤凰来”,但此梧桐树需要“金子”来浇灌,而且未必一定能引来凤凰。
广州一大型服装企业负责人反映,该服装企业早在10多年前就开始打造一个**服装品牌,此服装品牌曾进入王府井等商场,但至今尚未实现赢利,每年销售额大约是2000万元,支出却高达2500万元。由于大量的投入以及市场风险,很多服装企业宁愿过着为他人做嫁衣的代工出口生活,也不愿意试水创建自主服装品牌。
至今,中国依然无法打造出一个***的服装品牌,业界将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归结为“时间”问题。中国从20世纪90年代才开始有服装品牌的概念,至少比西方服装品牌国家晚了80年。法国**时装公会中国事务顾问赵倩认为,中国服装品牌在短短20年左右的时间里已在创牌路上迈出了一大步,但依然需要时间。在她看来,中国服装企业不可能**复制任何一个法国服装品牌的成功之路,环境、文化以及地域等因素不同,中国服装品牌要走的是自己的道路。
在中国市场前景利好的驱动下,有中国服装企业开始试图采取“嫁接”方式。在近日传得沸沸扬扬的温州民企2亿欧元收购法国服装品牌皮尔·卡丹一事中,可以窥见中国服装企业压缩创牌时间的企图,希望通过借助现成的**服装品牌迅速占有市场。
不过,这一模式也被认为具有较高风险。深圳知名服装企业艺之卉时尚集团董事长周胜谈到,品牌需要一定时间去沉淀,艺之卉花了12年去摸索个性设计和终端消费的需求,他并不看好中国企业去收购**品牌的模式。周胜认为,高额的收购未必可以实现其经济价值,收购皮尔·卡丹不一定能迅速占有中国市场,收购外来品牌不如自创品牌的根底扎实,蕴涵中国文化的本土服装品牌不仅容易抓住中国消费者的心理,而且随着中国的**地位不断上升,中国服装品牌也将被越来越多的国外消费者所认识和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