潍坊市农机补贴政策执行调查

2011-07-29来源 : 互联网

本报记者 王小霞 张娜

n

编者按:

n

今年国家大幅提高农机购置补贴资金,资金规模从去年的40亿元增加到130亿元,补贴种类也从9大类扩大到12大类,并覆盖到全国所有农牧业县。3月初,为支持各地春耕备耕,调动广大农民种粮积极性,财政部向各地预拨农机购置补贴资金100亿元。然而这100亿元农机补贴执行的情况怎么样?记者在山东省潍坊市调查发现,农机补贴政策在执行过程中问题很多,最大的问题是农民没有完全得到应得的实惠。本报将从农民、农机企业、经销商、农机管理部门、专家等多层面来透视这一政策在执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对这一政策的意见建议。

n

农机补贴政策执行调查之一

n

农民:农机涨价让惠农政策大打折扣

n

“国家政策非常好,但我们真正享受到的补贴却很少。”这句话是中国经济时报记者在山东潍坊市下属各区县市采访农民时听到最多的一句话。

n

“同样的产品,享受补贴的价格就高,不享受补贴的价格就低。”山东省潍坊市房子区坊安街办东王松一村村民许凡刚告诉记者,国家对农机具的补贴额度是30%,但享受补贴的产品价格已经较3月之前涨了大约15%左右,这样,农民真正能享受到的补贴有的连一半都不到。

n

补贴产品纷纷涨价

n

许凡刚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对于目前的农机具补贴政策,农民最不满的就是补贴产品价格纷纷上涨。

n

“我一共买了四种产品,每一种价格都比3月份补贴政策实行前涨了不少。”许凡刚向记者介绍,其中一台配件齐全的950拖拉机的价格为93571元,如果不要配件是81971元,大家为了省钱,都选择不要配件。“事实上,以前就算带上配件才8万多块钱。”

n

再比如背负式收割机,国家给的补贴额度为13740元,如果找厂家直接供货的价格是35000元一台;而从经销商那里买要45800元一台,计算下来,享受补贴后的价格是32060元。如果按厂家35000元的供货价格来补贴,农民只需花21260元。

n

同样,买一台旋耕机,国家补贴2400元,厂家直接供货价格6500元,从经销商那里买就涨到了7780元。

n

“以上所有产品,厂家都会免费送货,所以也不存在过多的运输成本。而且,就算我们到其他经销商那里买,价格和厂家供货相差无几。只是其他经销商不是农机局指定的代理点,所以不能享受国家补贴。”许凡刚表示,产品涨价后农民享受的补贴额度少了将近一半,而这部分价格却让经销商赚走了。

n

潍坊市奎文区则尔庄村村民陈绍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反映了同样的问题。“我买了一台玉米联合收割机,价格是139800元,其实在3月底潍坊市举办的农机博览会上,当时问的价格才13万元。”陈绍说,价格涨了也得买,因为5月份收割小麦就要用了。

n

同样的产品,为何一经过经销商的手就涨价了?很多农民都想知道涨价的原因。“我们问经销商,经销商说是市里定的价,而区县农机局则表示不是市里定价,有关价格问题农民可以自己和经销商谈判,但经销商就是一口价,根本不会商谈。”许凡刚告诉记者,一直到现在,他们也不知道涨价的具体原因。

n

“但是,只要想享受国家补贴,就必须按涨上去的价格买。”陈绍说,农民如果找厂家或到价格低的经销商那里买,就不能享受补贴政策。要买享受补贴的农机产品,必须先到区县市农机局报名,经过抽签或其他方式选中后和指定经销商签订“价格承诺书”,再和农机局签合同,办齐以上手续后才能购买农机产品。

n

“我们希望能在合理的价格区间内享受到国家的补贴。”许凡刚告诉记者,价格涨了再补贴,农民都有意见,但很多人选择无奈接受,一方面多少享受到了一些补贴,另一方面农民也没有说话的渠道。

n

捆绑销售是强制性政策

n

与价格上涨一样,补贴范围太小以及捆绑销售也是农民反映最多的问题。

n

“3月份开始报名的时候,我是凌晨4点就去排队了,结果发现有人比我还早,头天晚上8点就去排队了。”陈绍说,由于报名的人多,能享受到补贴的人少,所以大家都早早到报名点去排队。

n

潍坊市房子区坊安街办村民许成买的是一台小麦玉米联合收割机。“当时报名的人有80多个,最后只有25个人能享受补贴,由抽签决定。”许成说,大多数人都没有买到。

n

与许成同村的许忠涛也没有买到想买的农机具。许忠涛向记者介绍,自己想买一台80马力的拖拉机,但由于国家下拨的补贴资金有限,而自己想买的产品又不是山东省今年重点推广的产品,根据“优先补贴重点推广产品”的原则,他的拖拉机只能再等等。“上面说等有资金了再考虑其他的产品。”

n

“今年想买农机具的农民比往年都多,但能买到的人很少,我们希望国家能尽快实行‘普惠制’。”许忠涛表示,正是因为“僧多粥少”,所以才会在政策执行过程中出现送礼等腐败行为。“有关系的人能得到补贴,没关系的人只能够眼睁睁瞅着了。”许忠涛说,虽然大家也说不清楚别人到底送了多少礼,但少部分人享受补贴的现状确实给上述暗箱操作留了口子。

n

当然,根据补贴政策买到农机具的农民也很烦恼。“山东省今年重点推广玉米联合收割机和小麦免耕播种机,而且是捆绑销售,买玉米机必须一起买小麦免耕播种机,否则不享受国家补贴。”陈绍表示,这是一种强制性政策。

n

“事实上,小麦免耕播种机在山东当地并不适用,村里原来有人也买过,基本都不用,而是拆卸下来放着。”许凡刚说,小麦免耕播种机不是根据当地地质设计的,所以没法用。

n

而据记者从农机具生产企业了解的情况显示,小麦免耕播种机是一种现代种植技术,与中国传统的耕作技术完全不同,一般需要三年左右的时间才能看到效果,再加上相关部门对这一技术的宣传推广力度不够,造成很多农民不敢、也不习惯使用这一机器。

n

“捆绑销售的结果是农民投入的增加。”许凡刚说。加上捆绑销售的产品,自己一口气买了四种产品,减去国家补贴的资金,自己投入约10万元,通过给别人作业以及跨区作业,得5年时间才能收回投资。“国家政策是好,但执行过程中变了样,惠农政策并不真正惠农。”

n

农机补贴政策执行调查之二

n

农机企业:利润不升反降

n

“农机补贴政策是把双刃剑,它确实扩大了企业产品销量,但却增加了企业资金、生产以及渠道等各方面的压力,在我们看来,对企业是弊大于利。”山东金亿机械制造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项目办公室主任曹绍刚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由于补贴政策在具体操作过程中各种成本不断上升,致使企业在产量、销量扩大的同时,利润却不升反降。

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n

政策周期太密集

n

4月10日,当记者来到位于山东省潍坊市的福田雷沃国际重工股份有限公司农业装备事业部采访时发现,在办公楼一层的大厅里,到处都是等待提货的各地经销商以及农民。

n

“我们已经来了两三天了,今天终于能提到货了。”一位从河南省焦作市沁阳市庙门村来的农民告诉记者,和他们前后时间来的还有安微、山西等地的农民。记者在该办公楼大厅随机采访了一番,发现来提货的人来自全国各地,其中大部分是经销商,还有一小部分是农户。

n

“现在是全国农机产品缺货‘一盘棋’。”福田雷沃副总裁杨晓平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据了解,现在各个省市、区县都处于缺货状态。

n

杨晓平介绍,由于3月份国家补贴政策才开始执行,企业要在5月中旬前短短两个多月的时间生产出全年的补贴机型供货量,生产压力非常大。“我们现在日产量为800台,这是建厂10年来的最高记录,生产线实行两班倒,产能已经发挥到极限。”杨晓平说。即使这样,依然满足不了市场需求。

n

“很多人等不及经销商供货,纷纷从外地跑到厂家来亲自提货。”一位正在福田雷沃等待提货的外地农民表示,现在享受补贴政策的农机产品很抢手,大家都想早点开回家进行调试和熟悉,5月中旬开始就要出去跨区作业了。

n

企业超负荷生产的压力目前是农机行业存在的普遍状况。据曹绍刚介绍,山东金亿机械今年仅一季度的销量已经达到了去年全年水平的90%,2009年全年预测销量2500台,目前已销售1700台。

n

“政策周期太密集,3月份开始执行,两个多月干完,5月中旬停产下乡进行三包以及售后服务,这样就造成下半年没产品可生产。”曹绍刚告诉记者,下半年产能闲置后企业还不敢随便生产明年的产品,因为尚不知道明年的补贴政策情况。

n

“因此,企业希望国家的补贴政策能早一点下达,比如每年年底就将各种政策制定完成,第二年一开始马上执行。”一位业内人士表示,这样留给企业充足的生产供货时间。

n

曹绍刚同时表示,这种密集式生产供应在一定程度上提前消耗了市场需求,使市场饱和度过早出现。比如原来有5―10年的生产周期,现在3―5年市场就饱和了。

n

资金占压成本高

n

企业对补贴政策怨言颇多的另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资金占压情况让企业成本不断增加。

n

“享受补贴的农机产品在购买中农民只需交70%的货款,但就是这70%的货款,企业也不能及时拿到手。”曹绍刚说。目前山东各区县的操作模式是经销商代收款后,要把钱打到农机局,因为农机局要根据购买合同查验补贴政策的执行情况。因此,70%的货款平均会在农机局占压几个星期或一个月以上。

n

至于国家补贴的30%,以前是到了年底甚至第二年年初才会结算,今年国家要求省级财政部门对企业一个季度一结算,但到目前为止还不知道何时能够结算。因为合同尚没有执行完,企业拿不到合同,结算也就无法进行。

n

“据了解,每年1月左右国家已经把30%的补贴款划拨给了地方,但企业拿到手都比较晚,一般都是先垫付,再结算。”曹绍刚表示,这部分资金的占压时间大约会在6―9个月。

n

记者采访时了解到,自农机产品实行补贴政策以来,企业的产量不断提高,生产周期却大大缩短,对资金的要求也是越来越高,一般情况下企业的自有资金很难满足。因此,很多企业都从银行贷款生产。

n

“产品贷款不能及时结算,银行贷款周期就要延长,这部分的利息成本也成为企业的一大负担。”曹绍刚告诉记者,金亿机械去年因资金占压多付给银行资金800多万元。

n

与资金占压所产生的成本上升相比,农机行业却是一个微利行业。一位业内人士告诉记者,农机企业平均利润率大约为3%,在目前、有色金属等生产资料价格相对较高的阶段,如果其他成本再逐渐上升,企业亏损是不可避免的。例如去年年初,国家政策要求补贴产品不能涨价,但随后4月左右钢材等生产资料价格却一路飞涨,致使农机行业去年基本亏损。

n

“金亿机械预计2009年销售收入为2.4亿元,利润约1500万元。”曹绍刚表示,如此微薄的利润,中间成本稍有上涨,企业就会难以承受。

n

中间利益链太长

n

企业成本上升除了资金占压所产生的利息成本外,中间销售环节增加所产生的各种成本,也是农机企业反映较多的问题。

n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农机企业相关负责人向记者表示,每年补贴政策执行前后,当地农机局都会组织企业参加各种产品演示会,这种演示会一般农机局都要收费,大约需要几千元,再加上企业要派人派车参与、来回运输费用、在当地雇工等等,一般情况下,一个演示会大约需要万元以上。

n

除了演示会的费用,企业还要开展销会,上农机具补贴目录,给农机局产品宣传费等等,这些都需要费用支持。

n

“与此同时,在这些比较明确的账面费用后面,行业潜规则的回扣费用也是一笔不小的开支。”上述人士告诉记者,潜规则是行业内的惯例,要参与这场“游戏”就必须遵守这个规则。

n

但当记者问及潜规则的费用会有多少以及针对对象是谁时,上述人士笑着说:不能说,说了就坏了规矩。

n

“农机具补贴政策是为了惠农,但执行过程中各种成本太高,企业毕竟要赢利,只能进行适当涨价。”该人士表示,虽然今年国家要求享受补贴的农机产品价格不能高于去年,但实际执行情况并不好,这在一定程度上稀释了农民享受补贴的空间。

n

曹绍刚告诉记者,农机具补贴政策的执行环节太多,利益链被拉得太长。因此,建议国家取消农机局这一环节,尽快实行普惠制,或者直接把补贴款拨给企业,企业降价销售,省去各种中间环节,降低成本,这样农民才能真正获益。

n

而且,目前这种补贴形式,打乱了农机行业原有的市场竞争秩序,指定产品、限定价格、一个地方只能有一个经销商,使得企业原来的销售渠道没有了作用,变成了一种计划经济模式。“过去农机行业看市场,现在农机行业看补贴。长期下去,对农机行业的长远发展不利。”曹纪刚说。

n

农机补贴政策执行调查之三

n

经销商:涨价是必然的

n

农民抱怨补贴产品价格高,企业抱怨生产成本高,作为连接农民与企业的经销商,他们对农机具补贴政策又有着什么样的看法呢?

n

4月11日,记者来到潍坊市最大的农机经销企业之一鲁星农机有限公司采访时,正好遇到潍坊市奎文区则尔庄村一位正在购买农机具的村民,他告诉记者,价格确实比以前高了不少。

n

“享受补贴的产品价格肯定要比正常销售产品价格高。”鲁星农机公司副总经理、农机交易中心经理高旭东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无奈地说,价格高的原因是销售成本太高。

n

“对经销商来说,执行补贴政策的产品首先运输费就要比正常销售的费用高。”高旭东说。以前经销商只要把机器运到自己的公司就可以了,但现在要运到各个区县农机局指定的销售点,而且一旦出现问题,用户挑剔并坚持换机,经销商又得再运一趟进行更换。来回的运输成本、工人成本、调试费用等都不少。

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n

同时,经销商要遵从行业“潜规则”。“公关和打点好农机主管部门,一方面可以对代理产品进行引导消费,另一方面也可以稳固经销商在当地的地位。”山东潍坊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经销商告诉记者,农机主管部门现在是实权单位,他们确定农机补贴产品销售渠道由谁来做,做谁的产品。“很多时候,企业和经销商都得有所表示。”

“在占用资金方面,经销商与企业面临同样的问题。”高旭东表示,企业货款被压在农机局或财政部门,这其中有一部分就是企业给经销商的返点和利润,企业结算不到钱,经销商也就只能干等着。例如联合收割机,一台以13万元的价格计算,1万台的销售收入是13亿元,按国家30%的补贴额来算,就有近4亿元的收入压在财政部门,这些钱都要算银行利息的。

高旭东告诉记者,鲁星农机目前至少有几百万元的资金“沉淀”在其中。

“运输成本、占压资金成本、‘潜规则’成本,所有这些成本加起来,全部由企业或经销商来承担,不太现实。”上述人士表示,在这样的背景下,享受补贴政策的产品涨价就是一种必然现象。

“我们也知道农民反映价格上涨的问题,但只要还按目前这种操作模式执行,享受补贴的农机产品价格就不可能下得来。”高旭东说。每年农民都会因为产品价格高而投诉,上级主管部门大都清楚此事,只是一直没有很好的解决方案。

据了解,刚开始实行农机具补贴政策时,产品价格是由农业部制定,自去年开始,农业部下放权力由各省农机局制定,而从今年开始省级农机局也不参与定价了,让企业自己去定价。“其实这就是个烫手山芋,谁接了也解决不了。”

“今年,山东省农机局要求农民在买农机产品前,先和经销商签订《价格承诺书》,这其实是多此一举,是农机主管部门推卸责任的一种表现。”有业内人士表示,农机主管部门这么做的目的,就是把农民投诉较多的价格问题推给企业和经销商。

“上面解决不了的问题,我们也解决不了。”上述人士告诉记者,执行补贴政策的过程中企业和经销商的成本比过去高了不少,利润反而降了,“不涨价销售,就没有活路了。”

在销售成本增加的同时,经销商在各地的设置也因政策原因受到限制。“虽然国家政策规定经销商由各企业自己确定,然后报省、市农机局备案就可以。但有的地方也存在企业报一个,农机局指定一个的情况。”高旭东说。每当遇到这种情况,企业指定的经销商只能和农机局指定的经销商去协商,分一部分利润给对方,以对方的名义运作,但实际工作仍然由企业指定的经销商来做。

业内人士分析表示,产品销售由谁来做,谁就得益,经销商赚的就是代理费。高旭东告诉记者,一直以来,农机经销商这个行业门槛较低,什么人都可以进入,只要登记注册就可以,对于注册资金也没有过多要求。这几年因为国家出台农机具补贴政策,整个行业都处于一种洗牌状态,经营方式也发生了很大变化。“以前是传统营销,现在是补贴营销。”

“农民抱怨中间商把价格抬高了再卖。事实上,涨价后的产品利润并没有比过去高,能持平就不错了,有时候比过去还要低。”高旭东告诉记者,补贴营销,经销商就是在中间受夹板气。

农机补贴政策执行调查之四

农机补贴:需求远大于供给

中央财政已经拨出的100亿元农机具补贴资金在这个春耕季节再次掀起了一股农村购机热。

“今年农民报名购机的热情非常高,但由于资金少,最后只有四分之一的人能享受到补贴政策。”山东省潍坊市农业机械管理局局长张振之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介绍,农民需求很大,但补贴资金远远不够。

需求与实际补贴差距大

山东省是全国的农业大省之一,潍坊市则是山东农机具产销量最大的城市之一。据了解,国家今年拨给山东的补贴款为6.2亿元,其中潍坊市有6570万元。“省里要求重点推广小麦玉米联合收割机和小麦免耕播种机,潍坊将这两项任务完成后,资金几乎没有什么剩余。”张振之告诉记者,近期在下属各区县市调研的结果显示,目前尚有1亿元左右的资金缺口。

“去年潍坊市向省里预报资金为1.92亿元,最后分配下来的资金连零头都不够。”张振之表示,资金紧缺造成农民需求与实际补贴之间的差距过大。“农民纷纷抱怨政策虽好,但享受不到。”

“其实在补贴政策执行前我们预计受金融危机影响,今年的购机热情可能会很淡,但实际情况却恰恰相反,报名非常踊跃。”张振之说。农业机械化作业在潍坊当地已经普遍受到重视,其中,小麦机械化覆盖率已达到90%以上,玉米机械化在经过2007年以及2008年两年的政府推广后,也逐步得到农民的认可,但覆盖率还较低,有一定的发展空间。据各区县市农机部门调查发现,今年玉米联合收割机的推广非常受农民欢迎。

分析今年农民购机热情高的原因,张振之认为,一方面是产品更新换代的需求,另一方面是补贴政策的拉动。但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受金融危机影响,很多返乡农民工留在家乡创业或用打工赚回来的钱购买农机具用于经营。

潍坊市一位经销商则表示,去年农机用户跨区作业赚到了钱,这也是支撑今年农机产品热销的另一个原因。

“正因为购机热情不减,报名人数众多,而补贴资金相对较少,目前来看只有少部分人能享受政策,还有四分之三的人享受不到。”张振之告诉记者,由于报名人数多,潍坊市根据山东省农机局的要求,优先补贴重点推广农机产品、优先补贴农机合作组织和农业大户,按报名先后顺序或者采取抽签等方式分配补贴名额。“有的地方实在是‘僧多粥少’,如奎文区,报名当天不得不动用公安人员维持秩序。”张振之说。否则,现场无法控制。

记者从潍坊市农机局产业发展计财科了解到,潍坊市今年计划农机具补贴情况为大中型拖拉机780台,玉米联合收割机1500台,小麦免耕播种机900台,其他机械1460台。“这对于乡村人口达到680万人的农业大市来说,补贴力度远远不够。”潍坊市农机局产业发展计财科贾科长这样告诉记者。

农机局:发现问题可以投诉

记者在当地采访期间,一位农机行业人士告诉记者,正因为想要补贴的人多而享受到的人少,再加上补贴政策中间操作环节繁多,这就为权利寻租留下了一定的空间,这也正是出现价格上涨后再补贴以及有关系的人才能享受到补贴等等问题的原因。

但对于上述提到的这些问题,张振之向记者表示不存在。

张振之介绍了整个农机补贴政策的执行程序:3月中央下达农机具补贴资金计划以及工作程序;然后省农机局确定补贴目录、补贴数额、分配资金以及下达实施方案;市里再分配资金给各区县市,传达贯彻省里的实施方案;各区县市农机局先公示实施方案,然后接受报名、确定购机用户名单、公示7天、签订合同,农民再拿着合同到当地经销商那里购机。

“整个操作过程都非常规范,在公示现场会有各个主管单位的监督科诉电话,很难暗箱操作。”贾科长告诉记者。在潍坊市农机局产业发展计财科的办公室,贾科长指着投诉电话向记者表示,“今年的投诉电话很少。”

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至于农民反映的补贴产品价格高的问题,张振之表示无法多谈。他告诉记者,有的产品价格可以涨,有的产品价格应该降,应该要有一个合理的制约原则。但他同时表示,价格问题是应该引起重视,只是今年价格制订的权利下放给企业,农机局只是查验合同执行情况,农民应该和企业去谈。

企业、农民希望实行“普惠制”

虽然对于价格问题各方反映不一,但提起补贴受众面窄的问题,农机主管部门、企业以及农民的意见则几乎保持一致。

“虽然国家今年已经大幅度提高了农机补贴款,但享受不到的人多,有意见的人自然也多。”张振之说。要解决这个问题只能是增加补贴资金。另外,补贴范围也可以再宽一些,目前国家重点推广等传统作物的农机具,事实上,目前很多经济型农作物也需要农机补贴,如花生、等农作物。

“当然最好能走向‘普惠制’。”福田雷沃国际重工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杨晓平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由于受资金限制,一开始“普惠制”的步子可以迈小一点,例如可以先对拖拉机产品实行“普惠制”。因为经过近几年农机补贴政策的推动,目前拖拉机产品的市场覆盖率已经不低,如果再增加一些资金支持,完全可以对拖拉机产品率先实行“普惠制”。

记者在采访时发现,企业普遍提出,希望对部分主要农机产品采取“普惠制”。即根据不同产品确定不同的补贴比例,农民购买时付全款,再持凭证到指定的银行领取补贴。这样,资金不再需要农机局逐个审批放行,有利于减少中间环节,提高效率,加快企业资金回笼。

“过去,由于补贴资金有限,不具备实行普惠制的条件。现在补贴资金大幅增加,而国内需求在一定时期内是有限的,我们认为条件已经比较成熟。”一位农机企业负责人这样说。

潍坊市房子区坊安街办东王松一村村民许忠涛告诉记者,他今年特别想买拖拉机,虽然辛苦排队报了名,但最终也没买到。“拖拉机是农村最常用的农机产品,应该人人都可以享受补贴才对。”许忠涛说。现在这种有人能享受、有人不能享受的形式,总给人一种不公平的感觉。

农机补贴政策执行调查之五

专家:农机具购置补贴方式应重新设计

今年我国农机具购置补贴将在去年的基础上翻一番,达到130亿元,国家对农机具的补贴比率达到了30%,这样的补贴力度,广大农民无不拍手称快。

但是,中央的惠农政策在实际执行过程中,却是喜忧参半。喜的是一些已投入使用多年的农机具型号终于可以获得政府的补贴,忧的是政策在执行过程中出现了如回扣成风、经销点受限、补贴款被截流等诸多问题。

调查时,记者发现,不少农民抱怨,他们购买的农机具大都在价格上涨后才进行补贴,换句话说,国家给的补贴,都被涨价的指定农机具产品给抵消了,有的农机产品价格甚至上涨了15%到18%,使本就有限的补贴空间被挤压。但也有不少企业和经销商反映,享受补贴的产品价格上涨,是中间成本增加所致,并非有意为之。那么,究竟是哪里出了纰漏?

农机具涨价必然的背后是制度的缺陷和监管的缺位

农机具涨价后再补贴,中国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副研究员任常青向本报记者分析,一方面反应了农机具生产商为了赚取更大的利润而提高农机具销售价格的行为,另一方面也反应我们现在的农机具补贴制度存在需要完善的地方。

“目前的补贴政策及程序导致涨价是必然的,问题的核心在招标指定购买制度。”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副院长郑风田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说。过去,粮食涨价的速度一直赶不上农机涨价的速度,农户相对分散,处于弱势,而农机部门相对来讲比较强势和集中。指定购买某种产品,形成事实上的垄断,而目前的监管又很难跟上,所以涨价是必然。

郑风田认为,造成必然涨价的原因有两个:一是企业为了获得产品的“指定购买”权限,必然想办法进行公关,这是一个很大的灰色空间。二是企业一旦拿到这个权益,就容易形成垄断,拿到这个事实上的垄断权,不少企业就有了很强烈的涨价冲动。他们会以各种借口,通过各种途径或明或暗地涨价。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目前的农机具补贴是通过招投标的方式进入补贴名录,只有购买进入名录的农机具才可以得到补贴,因此,进入名录的农机具在市场上就具有了“垄断”地位,农机具生产企业拥有定价权,因此它可以通过提价的方式从农民手里截取一部分国家补贴。加上对这种行为的监管不到位,例如监管手段落后、监管成本太大等,涨价的现象就很难避免。

该整治的是流通环节,不能否定补贴政策本身的意义

那么,没有补贴,农机具价格就不上涨了吗?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宏观经济研究室主任党国英向本报记者分析,不排除有些商人为了钻补贴的空子,有意涨价。但从市场的角度,产品价格有波动实属正常,即使不补贴,也会存在这个问题,该整治的是流通环节,不能否定补贴政策本身的意义。

但不少企业和经销商似乎也有自己的苦衷――享受补贴的产品价格上涨,是中间成本增加所致,并非有意为之。比如,补贴政策落实的过程中,补贴资金结算周期过长,导致大量资金被占用,这对农机具企业来说是一个非常大的成本。随着补贴额度的增加,这种低效率的操作方式必然会让农机具企业遭受更大的损失。

这也是上面提到的农机具生产厂家不得不涨价的原因之一。一个普遍的现象是,生产企业向财政部门申请资金结算的过程太长,一般要求一个季度结算一次,而实际上很多地方是每半年结算一次,有的甚至是一年只结算一次,这给企业带来了资金压力。

而企业成本的上升就转嫁到本该因补贴而受益的农民身上。问题究竟出在哪里?郑风田认为,农机局参与是最大的问题,不少财政补贴的产品,一般主管部门喜欢搞招标指定,这个招标看似公平,其实背后存在太多的灰色寻租空间。

比如说,企业为了能够招标成功就会花大力气去公关,这无形中就造就了一个巨大的寻租空间。“一些招标制度似乎挺公平,事实上这里面的猫腻大着呢。”郑风田说。各种利益都会在里边,企业与主事官员操作的空间很大。其结果并不是优者胜利,而是台下工夫做得足的中标。由于中标活动使用了不少钱,必须把公关成本收回来。这个成本自然要摊到产品上,让农民来承担了。

补贴方式需重新设计

如果不改变目前这种由农机局参与的操作模式,参与补贴的农机具价格上涨是否就无法避免?企业所反映的问题又该如何解决?

企业的问题,在任常青看来,解决方式有两种,一是财政部门提高工作效率,缩短资金结算周期,尽快把补贴资金划拨给生产企业。另一种方式是改变现有的补贴发放方式,财政部门可以把补贴资金委托给金融机构发放,农民全款购买农机具,凭厂商或销售商的销售证明和农机管理部门出具的证明到金融机构领取补贴,这样既减少了财政部门的压力,又解决了农机具生产厂商的资金占压问题。但他认为,只要还保持目前的人为操办补贴程序,必然还会存在诸多扭曲市场的做法。

党国英建议,不要限定补贴的农机具范围。只要符合国家技术标准,都应纳入补贴范围,农民用竞争的价格来买。即谁家的农机产品价廉物美,就买谁的。而后再通过国家把补贴部分报销。

补贴是一种好的制度,但是补贴制度需要有一个适合的执行方式。大多数补贴项目失败的原因就是执行过程中存在问题,要么执行不力,补贴不能到达所需要的人手里;要么执行成本过大,虽然能够保证到达受益人手里,但是执行过程中的高额成本抵消了补贴的效果。

任常青告诉本报记者,农机管理部门利用农机生产厂商迫切进入补贴名录的心理,对农机厂商乱收费,例如收取农机推介费;还通过召开产品推介会、现场会、发布广告、公告等方式收取企业的费用,加重了企业的负担。这些费用实际上把补贴资金变相转移给了农机管理部门。理论上说,增加补贴会促进产品的销售,降低企业的运营成本,进而会降低产品的市场价格。而现在的补贴操作方式不但没有降低企业的成本,反而加重了企业的负担。那么,要改变这种方式在制度上又该如何设计呢?

实行“普惠制”还是发放“补贴券”

可以采取“普惠制”的方式,或按照销售量来补贴企业等方式。任常青认为,农机具补贴走向“普惠制”是一个发展方向,随着补贴额度的不断增加,实行“普惠制”补贴方式的机会越来越成熟。

“普惠制”的方式可以从制度上消除农机具补贴中所存在的问题,有利于建立一个竞争有序的农机具市场。现在的农机具补贴政策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了农机具市场的补贴特征。一方面生产厂家想尽一切办法争取进入补贴名录,期间消耗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导致企业在产品研发和提高服务方面投入不足。因为只要一旦进入名录,企业就会获取丰厚的回报,不用再考虑市场的竞争。实行补贴普惠制有利于打破目前农机具补贴操作中存在的违规现象,减少补贴的损耗。有利于农机具企业进行产品创新和改善服务质量,农机具生产企业无需再耗费大量精力争取进入补贴名录了。这样有利于建立一个更加规范的农机具市场,而补贴依赖型的农机具市场不利于中国农机行业的发展。

对此,郑风田认为,目前的补贴办法与政策都不是最优的,农民没能真正受益,参与企业也很不满,只有部分主管者挺满意。他认为,目前的补贴漏洞主要包括:其一,人为地招标指定某些农机具,存在太多的寻租空间,不利于保护主管干部,也大大缩小了农民的购买选择空间,是一种家长制作风及人为侵害农民购买选择权的一种行为。其二,目前只购买才能拿补贴,人为地让农民多买农机具,实质上是一种不经济的行为。

他认为,不应该指定产品,而应该直接给农民发消费补贴券。农民拿这个补贴券既可以购买所需农机具,也可以互相转让,也可以用以购买别人提供的农机服务。这样才能使农民真正受益。企业实际上也乐意,因为用不着再“求爷爷告奶奶”到处找关系了,只要专心把产品做好、把服务做足就行了。这样整个社会就会形成一个良性的循环。判断一个事情的好与不好,行与不行,就要看最终的服务对象满意不满意。把决策权还给农民,这样的政策农民一定会满意。

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联系电话:023-62873158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金开大道68号3幢22-1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渝B2-20120016 渝ICP备11000776号-1 北京动力在线为本站提供CDN加速服务

Copyright©2004-2021 3158.CN. All Rights Reserved 重庆叁壹伍捌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3158招商加盟网友情提示:投资有风险,选择需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