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为煤所误三十年

2011-07-29来源 : 互联网

作者: 曹海东

煤炭产业的高速发展,挤压了其他产业的发展空间,历经三十年,终于形成煤炭业尾大不掉的局面。

山西真正走上能源基地之路是在1979年。当年8月国务院一位副总理前往山西视察工作,提出“尽快把山西建设成为一个强大的能源基地”的建议,并给当时的国务院财经委写信阐明自己的观点。

山西的能源基地建设与中国改革开放同步,作为全国经济的发动机,山西为全社会提供了大量的能源支撑。

翻阅当年的建议,几乎所有人都忽视了这样一句话:逐步形成以煤炭的开发和综合利用为中心的,农业、轻工业、重工业协调发展的、比较合理的经济结构。

这意味着,当年在最早的能源基地设想中,山西并不是完全以煤为主的经济结构。

1980年代初期,山西起步发展能源基地之时,其轻重工业的比例基本在7∶3左右,但是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到了2006年,能源原材料工业就达到了83.02%。机电、食品、纺织、建材的比例分别萎缩至6%以内,有的甚至不足1%。

要知道,上个世纪70年代山西经过轻工业大会战,已经奠定了整个山西的轻工业基础。数据显示,到1977年,山西全市生产的轻工业产品达到648个。电视机、洗衣机、电冰箱、电风扇、自行车等都是发轫于这场轻工业大会战。

至今,研究山西经济的学者还记得海棠、春笋等品牌。2000年之后,随着山西经济完全依赖于能源原材料产业,轻工业逐渐衰败,最终破产乃至消失。新世纪初,山西省内一份媒体曾以 《海棠花落》为题,充满忧愁地点出了这场衰败史。

翻阅山西历史可以发现,即使奠定山西近代工业基础的阎锡山时代,其轻重工业比例也基本合适。阎锡山通过振兴工业的“厚生计划”,将山西的炼油、炼铜、机器、电气、农业、林业发展起来。

50年后,当山西开始走能源基地道路之时,山西却发现自己将发展之路限制在了“煤”之上。

上个世纪80年代,在政府的号召下,山西通过打“麻雀战”,一批小型的电厂、铁厂、水泥厂、煤化工厂投产上马;同时通过“驴打滚”策略,使得这些小型煤化工厂遍地开花。政府说此举是为了将山西煤消化在当地。

然而,这种措施并未让当地老百姓富裕起来。

一位参与上世纪90年代初期决策的官员告诉记者,由于煤炭大量外调出省,很多人已经意识到这种经济模式并未给山西留下多少财富,当时山西政界甚至出现“挖煤倒霉论”的观点。

时任山西省的一位副省长为了反驳这种观点,让智囊团寻找一个靠挖煤富裕起来,同时综合发展的县作为标本。结果,这些智囊团的成员寻遍山西并未找到这样一个案例。为此,山西的官员开始提出山西应该走煤炭农业协调发展之路。

上述官员说,山西开始发展能源基地之时,即讨论过山西究竟挖多少煤是顶峰问题,最终的结论是4亿吨,去年山西的煤炭产量达到了近7亿吨。当时甚至还讨论过究竟挖煤合算还是输电合算以及困扰山西的水资源问题。

可以发现,在过去的30年内,山西一直在围绕这些问题讨论。

煤炭经济的高速发展,让山西忘记了一切。在此过程中,山西错过了机械工业萎缩之前、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以及2000年之后参与全国快速增长行业发展的机遇。

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联系电话:023-62873158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金开大道68号3幢22-1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渝B2-20120016 渝ICP备11000776号-1 北京动力在线为本站提供CDN加速服务

Copyright©2004-2021 3158.CN. All Rights Reserved 重庆叁壹伍捌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3158招商加盟网友情提示:投资有风险,选择需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