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4月上旬,一家名为“生活色拉”的饰品店,在复旦大学附近的国定路上悄然开张。 “生活色拉”门面不大,推门进去,15平方米左右的房间里满眼是精致可爱的饰品,有头花、长毛绒玩具、小工艺品等,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花香,耳边是柔和的音乐。 刘虹、丰蓓和朱晨是这家店的股东和创始人,3人都是复旦大学99级**关系学院的学生,当年毕业。 “开店主要是想实践自己的想法。”被选为店长的刘虹是个干练、有冲劲的云南女孩,她说开店的原因非常简单。去年11月,她和丰蓓直升研究生后,在毕业前有了一段空余时间,两人便拉上好友朱晨,开始琢磨在毕业前干点什么实事:开一家小店,这个曾经盘桓在心头的想法,很快开始清晰起来。 “*初我们也不知道要卖些什么?”从未涉足商场的刘虹等3人曾有些困惑,但通过街头调查、价格比较,3人很快决定小店以礼品、饰品为主、辅以鲜花服务。她们还找到一个很有利的条件,一位已工作的朋友答应为她们提供稳定的货源。至于资金,3个人拿出自己的奖学金,又向家里借了些,每人入股15000元。 从今年2月起,找店面、装修房子、领执照等一样样按部就班,到4月初,一切准备就绪,挺了一个月后,小店开始逐步显现出活力。有人开始放东西在这里寄卖,有朋友从外地或国外邮寄来新奇饰品。****了,满意度高了,每个人信心满怀。 记者*次进店时,迎面一声必恭必敬的“欢迎光临”竟来自一个大个男生。这位名叫李志伟的男生是刘虹的同学,也是这个小店的营销经理。此外,人力资源、网络销售和建立网站、市场销售、财务等也各有专门同学负责,看似很简单的小店,居然在模拟现代公司的管理模式。 “我是学行政管理的,大二、大三时也在外面公司做过,算是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吧。”刘虹说,学校里勤工俭学的氛围挺浓,班上有两个同学已在外面跟别人合办公司了。有时,她们也互相交流一下生意经。“就算是赔了也不怕,我们早有心理准备,关键是从中能学到些东西。”丰蓓赶来店里接刘虹的班时说,希望读了三年研究生毕业后,不比已工作的同学差很多,能与小店一起成长。 选择低成本低风险项目入手,是“生活色拉”的特色。虽然“生活色拉”在蒸蒸日上,但并不意味着大学生创业一帆风顺。包括创业的这三位女孩,她们创业不是为了就业,所以压力不是很大。就如刘虹所说,这样的创业也只是业余爱好,如果不读研究生的话,找工作还是主要的。 “生活色拉”一位店员的母亲来参加毕业典礼时,到小店看了看,她说:“不反对她搞这个活动,但如果不找工作,光干这个肯定不行。”她的理由是:孩子读了大学干这个,不是太亏了? 应当承认,家长的这种观点是很有代表性的。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