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菲特的名与利

2011-07-29来源 : 互联网

巴菲特很会**,而且也会高调地捐*做慈善事业,理所当然受到各方的顶礼膜拜。这次他和比尔•盖茨联袂来中国,引起了一阵旋风。

巴菲特的价值投资观**魅力——评估基本面价值,谋定而后动,不投机炒作,看长线,不为一时市场颠簸丧胆,睿智而沉着。他的价值投资理念吸引了千千万万追求在股市**致富的人,他的成功具有很强的“励志”作用。

巴菲特从远在美国中西部的纯朴的尼布拉斯卡州,冷眼看世界,不时批评华尔街是个大赌场,精心打造他那种快人快语、有正义感的另类资本家形象。他的确是个投资奇才,而且具有无比的自信。这种自信来自第二次大战后美国*无霸的经济和**力,如果美国人能登陆月球,还有什么做不到的呢?相比之下,他的导师格拉姆历经过大恐慌时代,对市场主体继续存在的前提都没有**的信心,选股要挑便宜货,只投资于一些价格被严重低估的股票;而巴菲特着眼未来,挑的是有**潜力的公司。

巴菲特相信未来是能预测的,**的能力是可以算出来的,风险虽然不能规避,但是可以控制和减少。他收购伯克希尔公司,从原来的纺织业转换成保险投资。他从自已创业投资开始,1957年投入1元*,到了1969年翻成了26元。这段时间他为人非常低调,1981年伯克希尔公司年会时只有22人出席,和现在每年成千上万股民以及奥马哈当地民众像嘉年华过节一样的庆典,有天壤之别。到了80年代中期,他成了公众人物,而且是崇高人格的化身,这个“名”的光环给他带来了相当的经济利益。

巴菲特是个运用媒体的高手,是个“不粘锅”,不管他做什么,很少受到媒体质疑。更神乎其神的是他的“名”在关键时刻可以变现成“利”,制造*大的**。据去年出版的一本传记所述,他在1958年收购了一家风车制造厂,清空有价值资产后脱手卖出,当地报纸痛骂他是没心肝的资本家,自此之后,他特意经营媒体形象,把自己包装成一个朴实的美国中西部人,与华尔街那些贪婪的资本家划清界限。

财经记者圈里都知道巴菲特和《**》杂志的**记者卡罗•卢密斯是多年的密友。巴菲特懂得利用媒体运作的规律来营造他的品牌,笔者的一个从尼布拉斯加来的学生见过又说又笑的巴菲特。每年伯克希尔股东大会在大运动场举行,下属的50多个公司都有展棚,展示产品和服务项目,**开放,给地方带来相当大的经济效益。外地来采访的记者在路边随便拉一个当地人采访,都是赞声一片。他所住的一栋刚创业时买的普通房子成了他的招牌。所有的财经媒体都争先恐后地想接近巴菲特,没有一家胆敢被排斥在外。

80年代中期,华尔街著名投行所罗门兄弟公司面临被兼并的危机,巴菲特一反不屑与华尔街同流合污的高调,伸出援手解套,以7亿美元换取了12%的优先股,年利率9% 。这次金融危机一连串戏剧化的过程中,巴菲特是个积极的参与者。他虽然感叹金融衍生品是“大规模杀伤武器”,伯克希尔损失了17亿美元,他拥有20%股权的目的评级公司把次级债评成低风险忽悠了无数银行和投资者,高调地投下50亿美元来解套高盛,换取每年10% 回报率优先股和股权。高盛愿意付出高价换取巴菲特的支持,是冲着他无懈可击的盛名,只要高盛不垮,每年巴菲特净收入就是5亿美元。

巴菲特虽然出身于一个相当富裕的家庭,但很奇怪的是,他把拥有**作为衡量自身的价值的标准。传记作者施罗德描述这成了不是他拥有*,而是*拥有他。但巴菲特在现实生活上,给人一种不切实际甚至计较吝啬的感觉,有一次打公共电话要一毛*,他手中只有两毛五的钢�儿,还特别费劲去换零*。巴菲特最惊人之举就是2006年捐出370亿美元的家产。他一生以名换利,年纪大了,以利换名,要全世界的人都爱他。

一个人年纪大了,再如何天纵之才,也开始讲糊涂话。巴菲特看美国经济走势还是一片乐观,但是美国民众和政府对如何走出衰退的阴影,一筹莫展,他的预言好像不如以前那么灵光了,伯克希尔股价的表现也落后于主要市场指数。这位“奥马哈的智者”能否像圣经旧约里的摩西带领他的子民走出谷底,奔向光明的未来?或者在一个时代结束的挽歌声中,他的角色已经变为主持慈善晚宴来取悦世人?

联系电话:023-62873158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金开大道68号3幢22-1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渝B2-20120016 渝ICP备11000776号-1 北京动力在线为本站提供CDN加速服务

Copyright©2004-2021 3158.CN. All Rights Reserved 重庆叁壹伍捌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3158招商加盟网友情提示:投资有风险,选择需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