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易俗社剧场将新妆迎戏迷

2011-07-30来源 : 互联网

        

易俗社剧场修缮前的演出。 记者 尚洪涛 摄

西安市西一路282号,矗立着一栋古朴的建筑,*红的柱子和青砖灰瓦的屋顶,在周围高楼大厦的映衬下凸显出别样的情调和氛围。抬眼看去,匾额上醒目的“西安易俗社”五个大字在雕花斗拱、红漆大柱的映衬下,别有一份韵味。经历近**沧桑*变,易俗社剧场承载着几代老西安对秦腔艺术的情感。可是,这座被列为***文物保护单位的古建筑,大梁被白蚁蛀空、屋顶漏水、电路老化,几近成为了一座危房。今年春天,我市相关单位上报国家***,开始对易俗社剧场关闭并动工修缮。而在紧张的施工之后,焕然一新的易俗社剧场将在下月初与广大市民正式见面。

曾经三次整修

易俗社剧场屹立至今

易俗社剧场是典型的明清建筑风格,整栋建筑古朴典雅、富丽华贵。走进剧场,那长方形的格子窗、屏风式的雕花大门、暗红色的圆柱,高大的屋顶、斑驳的木质地板……让人感觉光阴回转,仿佛看到了当年那人潮涌动的演出场面。很多老戏迷现在依然记得以前在易俗社剧场看戏的情景:“剧场里人总是很多,有时候要一直演到晚上10点才散场。什么名角、好戏都能看到。”

这里,曾是**音乐家赵季平的音乐启蒙之地。在记者的采访中,赵季平的话语里全是童年幸福的回忆:“小时候我特爱跟我爸去看戏,常常到易俗社剧场里听秦腔,在舞台边上一听就是几小时,根本舍不得走。”西安秦腔剧院副院长张保卫1979年进入了易俗社当演员,对这里的感情极深。早在童年时期,张保卫就常缠着父亲带他去易俗社看样板戏,“那时易俗社剧场在我心里就像是一座艺术的圣殿。”

斗转星移、岁月如梭,唱不尽的戏曲人生,演不完的悲欢离合。然而很少有人知道,易俗社剧场曾经历了三度较大规模的整修才屹立至今。据介绍,**次是在购买初期,剧场重新改建了舞台,因演出场景变换的需要设计安装了转台,这在当时是绝无仅有的。第二次是上世纪六十年代初,市**拨专款重修剧场。第三次是1992年,市**对易俗社剧场进行了改建。*大的变动是将原来的门楼移至剧场的西边,使剧场矗立在西一路的街面上,让人一眼就能看到这座古朴凝重的老式建筑。

因为这座剧场特殊的历史文化价值和在西安人心目中的地位,1983年,易俗社剧场被确认为“西安市**批**文物保护单位”。2003年和2006年,易俗社剧场分别被确认为陕西省文物保护单位和全国文物保护单位。可以说,易俗社剧场是凝固的历史,记载着秦腔的发展和兴衰,具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倾注着几代秦腔人的心血和感情。但令人遗憾的是,上世纪八十年代以后,文化市场日益多元化,影视剧、网络、数字影像频频对古老的戏曲艺术发起冲击,秦腔开始受到冷落,易俗社剧场也日渐冷清。

如今修旧如旧

用半世纪前小青瓦修补屋顶

2009年,文化体制改革的春风吹进了古老的易俗社。当年6月10日,由易俗社、三意社、秦腔一团、五一剧团合并的西安秦腔剧院经过体制改革,成立了西安秦腔剧院有限责任公司。不过,这时的易俗社剧场已经基本丧失了使用功能,像一个饱经风霜的老人。

当时,剧场内部线路老化、年久失修,有三分之二的梁、枋、檩存在开裂、腐朽、虫蛀现象,个别梁架节点榫卯松动变形,内部渗漏现象严重。这些问题直接影响了易俗社剧场的建筑寿命。因此,近一年来**停止了对外演出,对剧场进行重新修缮。2009年10月,西安秦腔剧院有限责任公司着手制定易俗社剧场的修缮方案并上报国家***。2010年4月,国家***向陕西省***做出批复,要求修旧如旧,修缮工程应遵循“*少干预”和“不改变文物现状”原则,保护文物及历史环境的真实性和完整性。原西安市文物保护修复中心主任、省***专家王长生是这次文物部门委派的工程监理专家,专门负责易俗社古建维修部分。

王长生告诉记者:“我们翻修时发现柱子和大梁都空了,如果这次不及时修缮,恐怕剧场随时都有坍塌的可能。后来,我们还将大梁截了一段保留下来,打算作为文物向观众展示。”据他介绍,古建修缮工作十分繁琐,首先是屋面揭瓦亮椽,增加了防水层,并将腐朽的部分换成新木材,按原来结构形式安装,对木材做了防腐防虫的处理。此外,还对屋面板进行了替换,漆柱腐朽部分进行挖补、墩接,木柱旁边还增加了钢柱。而屋顶部分近半数的椽瓦,仍采用了当年的小青瓦。“这批瓦都是1964年左右生产的,我们为了找到当年同一窑场同一批次出产的小青瓦,走遍了渭南、临潼等地,不少瓦都是从当地农村的旧居上拆下来的。”截止到11月底,古建部分已经维修完成,易俗社剧场仍保持了原来的风貌,几乎没有大的改变。

相信当戏迷们再度走进易俗社剧场里时,一定会有种时空转换的错觉――仿佛回到了上世纪二十年代的茶座剧场。墨色大理石地面、实木八仙桌、栏杆、木椅、吊灯均古色古香,与外部建筑特点十分协调:入口为中国传统的垂花门;观众厅为矩形,分为三级;剧场二楼为包厢和卡座;台口采用梁枋斗拱组合的传统形式,与两侧回廊柱子和木作纹样相协调。据西安秦腔剧院工作人员胡渊介绍,剧场两侧还安装了4个电子屏幕,滚动播放易俗社近**的历史变迁,以及当年红极一时的演员生平介绍和剧照。鲁迅先生为易俗社题词的“古调独弹”牌匾将原封不动,并被做进一面*大的文化墙中,下月初与到场的戏迷见面。

咨询项目,请扫微信二维码。
微信扫码
在线咨询
领取资料
微信扫一扫、长按二维码、点击“在线咨询”,发送项目名或品牌名,立即咨询加盟项目。

©2004 3158招商加盟网. All Rights Reserved.

3158招商加盟网友情提示:投资有风险,选择需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