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品牌美妆品、飞跃鞋等我们儿时印象中的“老土”品牌在今年却成了各大**上的热门话题,和时尚沾上了边儿。
我只能说,这个话题太热了。作为一个热爱时尚的人,你不会不知道飞跃回力的大热吧?你也不会不知道连国家**都纷纷爱上中国老玩意了吧?就算你不爱时尚,作为一个现代人,你总爱上网吧?现在网络上铺天盖地的全是关于**国货的讨论,你想不知道都难。
我**次大批量见到“**国货”是在清晨6点的“劳动人民大市场”。老金背一PaulSmith大包走我前面,身体左突右冲,脑袋一起一落。因为整修,摊贩就在工地边上的瓦砾堆里摆摊,塑料布铺地上,这边的主打是革命系列,转头又是老式手摇电话机、大哥大、旧手机的**,不远处还有10块*一件的“古董衣”,它们貌似杂乱实则有序地绵延排开。
老金收的主要是老式手摇电话机、牡丹花塑料皮笔记本、老式座钟、旧打字机、北京牌提包诸如此类,然后统统摆放到东四八条的一小院儿里。据说那是一军阀姨太的偏房,听上去很像是一种自我安慰,好像这个不断变化的城市里,有什么东西一脉相承地延续了下来。他还印了本画册来展示收藏:马丁?路德?金遇刺的图片边上有把“中国制造”铁皮玩具手枪;映照列侬与大野洋子裸体的是红梅报喜大圆镜;海鸥闹钟调到4点零8分,旁边就可以抄写那***的诗了。还有安迪?沃霍尔、库布里克等等一大堆,暧昧不清,非常混杂。画册开篇写着:“1968年,马丁?马吉拉穿着破旧的白衣穿梭欧洲,主席夫人授意研制媲美莱卡相机的‘红旗20’,竹制暖水壶取代铁皮暖壶出现在工人阶级手里。”也就是说老金把“**国货”跟1968、跟“红色中国”联系在一起。当时我在给杂志写一个“**国货”的报道,我拼了命地思考,又跟老金聊了好几个下午,*终我们俩也没有搞清楚“**国货”跟1968和“红色中国”到底有什么关系。看看这双鞋,这不是我们上学时经常穿过的玩意么?当时和回力一起,我相信很多人有这样的经历,只有在上体育课要求的时候才穿,因为平时觉得它们太老土……老土!!!我的天啊,当时的你一定想不到,如今它竟然成了时尚界的宠物!
后来我见到了豆瓣“**国货”小组的创立人豆豆维。在一次小组聚会上,主题为:“伪时尚和假**充斥的年代,怎样才能多快好省地迅速窜红?国货小伙和古着大妞们简洁朴素有灵魂,纯真可爱又犯二,是这个时代*好的代言人。”到场200多人,满眼*多的是回力鞋,我穿了双上海大博文的“飞跃”,豆豆维一眼就指出:该鞋款式的美丑有待商榷,穿着踢球还是不错。他告诉我这帮喜欢“**国货”的青年,基本上都不是人人色变的“爱国青年”,他们爱国货出于一种复杂的感情,混杂了怀旧、对**设计恒久魅力的尊敬以及对大众化时尚的厌倦。那感觉有点像这个年龄段的人听崔健,有回忆旧时光的成分,更多的还是喜爱他的音乐,并赞赏他对抗平庸主流音乐的姿态。
中国**家以此为主题的实体店就开在上海的延安路上,临近一家幼儿园,鱼贯而出的小孩会被店门口的“葫芦娃”涂鸦吸引,却并不多停留,镶嵌在墙上老电视机上方悬挂着店名:“能猫商店”。正对门的位置是一张玻璃柜台,存放着橡皮泥、铅笔盒、飞行棋等一干老玩具,两侧挂满仿梅花运动服、海魂衫、女排T恤、恐龙特急克塞号卡车司机网眼帽等。几个购物纸袋作为店铺陈列的一部分立在货品上方,正是牛皮纸档案袋改制。一身国货打扮,戴着“喜”字耳钉的店主,喜喜从一只铁皮铅笔盒里掏出张名片:“我做的是一个概念体验店,并不是卖某种产品,更多是体验和回忆。进店的那一刻就能感受那些失去的东西,打一打老式采蘑菇红白游戏机,玩一玩不倒翁和弹力球,再看到一只橡皮擦,便能想起上课时与同桌的追闹。”店面从去年年底开起来,一部分老玩具来自喜喜几年来的淘货,他一指柜台里的旧文具:“前几年我在七浦路淘的,一家卖杂货的老铺子,柜台里黑漆漆地存了这些玩意儿,店主是80多岁的老奶奶,从她的奶奶那辈就守着这家店。老文具还按旧时的价*卖,1块5,我全部拿下。”服装类产品则全部由喜喜自己设计生产,大都是在T恤或帽子上印花。为了推广能猫商店的产品,喜喜想拍一组服装大片,找了一个专业的女模特儿,又想干脆找一个非专业男模,搭在一起,视觉反差。他找到了石荣友师傅,是摄影公司做道具的木工,石师傅很乐意,喜喜让他更呈现本来的面貌,穿着黑浆的裤子,结果拍照那天,石师傅打扮得不一样,穿着西装打着领带就来了。喜喜开始调整模特儿的状态,他想表现那种俭朴谦逊中的满足和泰然处世的信心,表现那种与蝇营狗苟、患得患失针锋相对的态度。他相信,朴素的国货中蕴含着一种美学风范,经过重新设计,可以用来对抗太多太快的时尚。
但在“**国货”小组中,始终悬挂着“致能猫商店的一封信”,大意抱怨质次价高。喜喜说:“我的目标顾客并不是图便宜的爱国货青年,而是瞄准**市场,外国游客或高级白领,我的创意、挑选的过程、带来的体验,都该获得尊重。”“能猫商店”未来规划设计限量版的皮质背包与球鞋,力求精美,价*也不斐。贾维说,起因本是区区小事,只是希望借此提醒“不要太快速、太简单地消费‘**国货’,它们之所以有恒久魅力,正因为是好东西,有高品质,取一时之巧只会伤害这番美好的感情。”
然后我洋洋洒洒地在杂志上炒作了一把“**国货”,一点儿没谈什么爱国情绪,民族情感,而是从Chanel的手工作坊讲到了这一小撮爱国货青年,那是时尚流转中的一次小浪潮,他们妄图用怀旧的方式来对抗过于制式化的大品牌所控制的时尚。
这次炒作有的人喜欢,也有人讨厌,比如说Chanel的公关,就打电话来责问我干吗把他们跟“**国货”放到一起:“我们代表的是法国,不是中国。”我感到很抱歉。
可谈论时尚流转是我所能找到唯一可靠的方法了,因为国货和爱国青年的情绪都十分不稳定,只有美才是恒久的,无害的,绝对不会添加三聚氰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