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泽林:可亲可敬的“棉痴”

2011-07-31来源 : 互联网

他,九旬高龄,从事棉花远缘杂交育种61年,孕育出了659份种质资源;他,退休21年,仍坚持下田搞研究,甘于寂寞,不求名利,被省农林科学院的同事誉为---"棉痴"韩泽林

5月16日晨5时,省农林科学院内一片静谧。一位身材矮小、面容清癯的老人,拿一把小铁铲,步履蹒跚地朝南门口的试验田走去。

田里满眼新绿,品种各异的棉花苗茁壮生长着。老人逐垄查看,不时为小苗松松土,眼里的那份慈祥,犹如看自己孩子的那份深情,满头白发在晨曦中被风吹起,和满田的绿色辉映成一幅动人的风景。

这老人就是省农林科学院棉花所育种**韩泽林,今年91岁。自1946年从**西北农学院毕业后,他就来到石家庄从事棉花育种研究。61载甘于寂寞,61年矢志追求。他及其带领的课题组孕育出659份种质资源,更孕育出了承载民族棉花希望的一代又一代后继者。

虽已91岁高龄,可只要天气允许,他就每天坚持下地六七个小时……韩泽林说:"搞农业科研,就要晒在太阳下,扎根在泥土里。"

今年5月11日,韩泽林*自一人到石家庄南焦车站,乘长途汽车到邢台威县七级镇,又走了一个多小时到棉花试验点---士通村。这一路整整花费了6个多小时。

"韩老,你不要命了?"韩泽林刚刚出现在村口,便被棉农团团围住。毕竟是90多岁的人了,棉农们不放心他的身体:"不要来回跑啦,有什么事打个电话不就行了?""棉田是我的孩子,不来看看不放心啊。"韩泽林说。

"父亲整天在棉田里摸爬滚打,一身泥土是常事。"韩泽林的儿子韩洪润说,家人也曾为韩泽林置办体面的行头,可每次让他穿,他都振振有词:"我穿得这么挺括括的,怎么下地啊!"

在韩泽林看来,搞农业科研,就要晒在太阳下,扎根在泥土里。你穿得像个城里人,农民觉得你生分,就不会和你交心,就无法获得**手的资料。

这几年,他一直在士通村搞**棉新品系---远2**试种,每年都要来上好几回。每次,他都要走访当地的种棉大户,逐一下田,看看是不是该浇水、施肥、杀虫等。今年以来,他偷偷跑来威县3次。

"韩老生来就像是为了棉花。"省农林科学院院长王慧军介绍说,别人60岁退休,他干到70岁。即便是退下来的21年间,他也一直下乡蹲点,在试验地搞研究,从未间断。2003年,他老伴去世,前来看望的院**问他有什么困难。他脱口而出:"再给我块试验地吧。老伴走了,棉花就是我的伴了。"

"他就是个'棉痴'。"省农林科学院的同事这样评价韩泽林。61年了,只要棉花长在地里,韩泽林经常是天蒙蒙亮就下地干活,一直干到太阳下山。即便到了90多岁,他仍坚持每**地六七个小时。

每年七八月份是棉花开花期。此时的棉田像个大蒸笼,人站上一会儿就大汗淋漓,可韩泽林经常一呆就是**。石家庄的气温有时高达40℃,衣服湿得实在不能穿了,他就索性光着脊背在田里劳作。

一次,韩泽林对劝他的儿媳妇说:"农业科研成果就是靠下地干出来的。棉花是个哑巴活体,它是有表情的,缺什么会跟你要,如果你不天天去看它的哑语,哪能搞好科研?"

搞棉花远缘杂交需要五六十年的周期。这意味着他干一辈子难有光鲜的"身份"……韩泽林说:"搞农业科研,就得放得下名利。"

如果论成果,搞了61年棉花研究的韩泽林,育出的品种并不多。省农林科学院的**说,这正是韩老*值得尊重之处。他把自己的大好年华都献给了*基础的材料工作,搭起了棉种间的桥梁,是了不起的"人梯"。

这要从他搞棉花远缘杂交说起。1958年,韩泽林偶然发现,一株海岛棉和一株陆地棉发生了杂交。这棵杂交棉苗激发了他的灵感:搞远缘杂交,而且搞*难的陆地棉和海岛棉的"中间型"!

这一决定非同小可,因为要搞成这个"中间型"需要五六十年的时间,而且结果很难预料,这意味着他可能一辈子默默无闻。可韩泽林选择了勇往直前,他说:"搞农业科研,就得放得下名利。"他大胆地给自己定了目标---培育**棉,即棉纤维的长、细、强配套。

正当他全身心地向目标迈进的时候,"大跃进"开始了,许多农村用棉秆积肥,致使棉花黄萎病大面积传播,给棉花生产造成*大损失。

黄萎病是棉花种植业的世界性难题,被称为棉花的癌症。不光是中国,美国等棉花种植大国也深受其害。1964年,韩泽林在跟国家植保所合作搞抗黄研究时发现,海岛棉抗黄性能好。这一发现让韩泽林惊喜不已,他果断调高科研目标:**、抗黄并举。

但两者同时攻关,谈何容易!在近半个世纪的岁月里,韩泽林一次又一次试验着杂交、姊妹交、多亲本杂交、复交等。失败,开始;再失败,再开始……终于,他得到大量**遗传育种利用和观赏价值的资源品系。其中,观赏棉是我国**个培育成功的新类型棉花品系;三个**利用价值的骨干种质系,高产型资源海陆1-1,高抗病资源FR2-2等,都产生了*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更让人感到欣慰的是,韩泽林直接培养了棉花所的几代育种人。20多岁的郭宝生是韩泽林*小的"徒弟",也是棉花所的第四代育种人,本不是学种棉的,对于各种棉花材料的性状都不熟悉。韩泽林就从*基础的知识讲起,并每天在棉田里仔细地讲解每一个单株、每一个材料的特性、价值、前景等。前些日子,韩泽林又把他叫到身边,把多年积累的宝贵资料交给他,嘱咐说:"尽快用于生产。"

如今,在全所科研人员的共同努力下,省农林科学院棉花所已育成45个新品种,在抗病育种和**育种两方面居全国先进行列。所里的同事充满诗情地说:"没有韩泽林这块基石,就没有棉花所这座辉煌的大厦。"

试验田里成千上万株棉花,随便拔一株,他都能准确地说出它所在的位置……韩泽林说:"搞农业科研,要像棉花丝一样细密严谨。"

走进韩泽林的书房,就会看到书桌上、柜子里,放着一摞摞的"田间种植记录"。

记者随手一翻:"34号,种植行数:1,种植代数:F2,特点:紧型、铃尖;35号,种植行数:1,种植代数:F3,特点:丰产、地毛棕……"

像这样精细到每一"株"的种植记录,韩泽林坚持了50多年,每一本都记得工整细致。

韩泽林对待科研的严谨与细致入微,令人惊叹---你从长有成千上万株棉花的试验田里随便拔一株棉花,他就能准确地说出这株棉花所在的位置。

这似乎有点不可思议,可他的弟子们却骄傲地说:韩老就是这么"眼硬"!做杂交要仔细观察棉花的性状,韩泽林就整天猫在地里,把棉花当成孩子一样呵护。棉花所的几亩试验田里,他的脚印不知重叠了多少层,对每一株棉花的生长情况哪能不了如指掌?

这些年,韩泽林岁数大了,下地回来**件事是将材料整理记录好,然后再吃饭,怕的就是记错了。棉籽是宝贝,为慎重起见,对特殊而籽棉又少的棉株,他从不用轧花机,而是用手一粒粒往下抠,年复一年,两个大拇指指甲都变形了。

"韩老对待工作一丝不苟,甚至有点苛刻。"省农林科学院棉花所所长张香云介绍说,2006年春天,大家在试验田栽棉花苗,活干完了,一位同志发现塑料桶里还剩一点儿水,拎着又挺沉,就随手泼到了棉垄间的观察道上。正好被韩泽林看到了,他生气地说:"不要以为泼到观察道上,就不碍事。这点水也可能导致实验数据不准确,选育出的种子出现误差。"他看着大家把那块湿土清走,才放心离去。

61年的田间劳作,让韩泽林的背有些驼了,手脚也不太利落,但当他那双颤巍巍的手触碰到棉苗时,就会立刻稳定下来。韩泽林说:"棉花是我的亲人,我这一辈子就是为它们而生!"

联系电话:023-62873158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金开大道68号3幢22-1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渝B2-20120016 渝ICP备11000776号-1 北京动力在线为本站提供CDN加速服务

Copyright©2004-2021 3158.CN. All Rights Reserved 重庆叁壹伍捌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3158招商加盟网友情提示:投资有风险,选择需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