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建明:香港“手套大王”

2011-07-31来源 : 互联网

香港有一个别名叫作**,从小渔村发展到**大都会,维港海畔**故事不断上演;

香港有一种精神叫作奋斗,赤手空拳打**,爱拼才会赢,狮子山下共唱艰辛努力……

叶建明,一个普通的香港人,从贫困中走来,在奋斗中成功,在成功中展望辉煌��他走过的每一个足迹,他的奋斗经历,是香江千百个从零开始**香港**的同时,也**了自己充实人生的普通人的写照,更是对狮子山下香江精神的一种*贴切的诠释:

童年苦难

在位于牛头角**中心嘉鸿公司内,叶建明*自拉着一个箱子进入办公室��虽然公司已经进入香港出口手套前几位,他被业内人士称为“手套大王”,但叶建明依然给记者这样的强烈印象��亲力亲为,事业成功依然低调、依然兢兢业业、谨慎沉稳。

“我这一辈子吃了很多苦”。还没来得及喝上一口水,叶建明便开始了讲述他那艰难**的发展史。

叶建明出生在福建泉州。小时候印象*深的就是一个“穷”字。全家5口人:父母、哥哥、妹妹和他,全靠在供销社上班的父亲每月30多元的工资和母亲搓麻绳的微薄收入度日。在租来的1间10来平方米的房子里,2张床便把家塞满了,孩子们缺少挥胳膊、蹬腿的成长空间。

“*不能忘的就是‘住’:稍稍长大一些,家里住不下了。我便每天到左邻右舍家去问,有没有一个空间,甚至是地上的打个地铺,让我睡一觉。”

大约在叶建明13岁,父亲在房后一块空地上搭建了一个猪棚,养了6头猪,期望以副业来贴补家用。小小的叶建明就获得一项重要任务,每天早上4、5点,当太阳还在睡觉的时候,他就得起床去买喂猪的豆腐渣。于是,清晨小镇街道上,便出现这样一景:一个瘦弱的孩子,顽强地蹬着自行车,车的两侧,各挂一个大桶,车后放着一个大包,100多斤的重量,比叶建明的体重重了许多。

不仅困乏每天困扰着这个刚开始发育的孩子,更使他过早体会到生活的艰辛。

16岁,叶建明进入当地一家铸造工厂,一月工资10多元。一个多月,在左眼留下一个留给历史以作证的烧伤伤痕后,叶建明走出了工厂大门。

叶建明在街头开起了一家小店,售卖杂品��如果要追溯叶建明*早的从商足迹,这里应该说是起点。小店,留下他似乎朦胧、却还清晰的经商思路。

杂货店生意并不景气,但叶建明却看到了另外的商机。那时,街头有许多人背着小桶叫卖冰棍,在夏天的泉州,这生意不错。“我为什么不利用这个机会呢?”叶建明很快找到冰棍厂,提出替他们批发冰棍。厂里痛快答应了。没有冰柜等设备,叶建明便准备了大木桶和棉被,每天凌晨两三点骑车一个多小时赶往冰棍厂批发冰棍,然后再批给走街串户的小贩。

*高兴的是每天晚上,一分两分地数着挣来的钱,居然日收入达到20-30元,比在工厂一个月的赶工还多许多。“不过,太累了”。

虽然这段经历成为叶建明从商的“启蒙”,但过度的劳累使叶建明相信,这不是他长远要干的事。他就像一个猎人在寻找猎物一样,寻找机会。

机会来得很偶然。一次,叶建明来到一个工业手套配料厂,跟在厂里的熟人聊天,他发现,这个厂生意十分好,很多人在这里排队,要买他们的产品。他顿时想,我能不能也办这样一间工厂呢?有了这个心思,他开始打听利润如何,如何买机器,如何买原材料。

揣着借来的两三千元,叶建明去了上海,去了厦门,买来了机器,购到了原材料,手套工厂就这样开工了。那时,叶建明才仅仅19岁。

几年下来,工厂开始有了点规模,有了100多台机器,产品销路也已经打开。

也许,如果在这条路上就此走下去,叶建明的人生也就这样平缓上升。但是,他注定要经历更多的磨难,并获得更大的辉煌。

一段婚姻,改变了叶建明的已经在向顺途步入的人生轨迹。

香江写就苦乐人生

因为妻子是香港人。1985年11月,23岁的叶建明揣着200元来到香港,就此开始书写在香港的苦乐人生。

香港牛头角**中心-��今天,叶建明的公司总部就设在这里。

是历史的偶然,还是上苍特意安排,21年前叶建明就是在紧挨这幢大楼旁的一幢楼房里,开始了他香港生活的开端。

“一开始对香港什么情况都不熟悉,我又不会讲广东话。但我需要生活下去。”到香港的第二天,叶建明就找了份工作。在一间工厂包装棉纱。厂房,恰好在今天公司大厦的隔壁。

叶建明要干的活儿是在流水线上包装滚烫的棉纱,一天收入60多元。每天如机器人般的枯燥工作,令他半年后辞职,进入一间生产蜡烛的工厂。

也许是应了古人之言:“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蜡烛厂的活儿比棉纱厂更艰辛。每天与沸腾的蜡油为伍,一个人看管200台模具,将滚烫的蜡油倒入模子后,必须趁蜡油还没有冷却,就用手将蜡烛起出。

厂房空气燥热,蜡油味道弥漫在每一个角落,整天呼吸在这种环境中,叶建明几乎完全失去了食欲。不久,叶建明的腿,被炽热的油桶烫出了大泡。不到半年,叶建明带着艰辛的体验,离开了这家工厂。

随后,他进入一间生产服装垫肩的工厂,在将近一年的时间里,几乎做遍了工厂的每一个工种。

这时,一个朋友找到叶建明,提出合伙开垫肩厂。那时叶建明依然穷困。全部家当不过是一张床、一张桌子和一个电冰箱。他找到一位前辈,向她借款5万港元。不想前辈对叶建明不放心,多方打听叶借钱的用途。屈辱之下,叶建明毅然退掉了这5万创业资金,另想法告借。

比起借贷,叶建明更难忘的是产品推销。手里没有客户,每天到香港各地的大厦看门牌,“我每天跑一个地方,挨个挨个楼宇进,先看底楼挂的牌子,看到有服装厂,就一层层爬楼,挨门挨户敲门,询问别人要不要我的产品。”

那是一段伤害尊严的日子,别人的白眼、冷漠地拒绝、大声地呵斥,甚至被人赶出来,是家常便饭事,虽然让叶建明感伤,但没有冷却他的斗志。也许,正是有这些经历,令今天的叶建明更加平民化,更有善心、爱心。

*大的打击、*糟糕的事情还不是遭人冷漠。

1986年下半年的一天,叶建明到不久前还送过货、位于元朗的一间羊毛衫厂催款。他突然发现,这家羊毛衫厂关闭。工厂欠叶建明的50多万元一分都无法收回。

叶建明在香港的首次创业失败了��但是,对这样一个不服输的人来说,他获得了经验,也培育了意志。而世态的炎凉,人生的冷暖,也使他更深刻认识这个社会,并培养了自己关注弱小的慈善之心。

“忧患增人慧,艰难玉汝成”

1986年11月,叶建明的大儿子出生。狭小的居室,无法养育新生的生命,叶建明将孩子送往内地老家,请父母帮助抚养。

新生命和新希望总是相连的。历史的契机也正是从这时开始。时值内地改革开放,经济起飞。家里人鼓励他,继续做回自己的老本行,做手套,做熟悉的事情。

第二年3月,嘉鸿公司成立。当时的叶建明也许还没有意识到,他的生命自此掀开新的一页。

泉州有手套产品,但如何找到销路?

和当初推销服装垫肩一样,叶建明想到了推销到户。不过,比过去进步的是,他找到了电话黄页,从电话本中,找寻贸易公司,再将产品送到贸易公司手中。

叶建明对“累”迄今刻骨铭心。“经常是,到很远的地方去搬货,在地铁上睡着了,被列车拉到总站。”

但*累的依然是“劳心”。在充满铜臭味的商业社会,以诚心待人的叶建明经常遭遇“暗算”:当产品送到客户手中时,客户并没有提出异议。但当数天后,叶建明前去收款时,对方挑出一两件有瑕疵的产品,声称质量不合格,并且耽误了生意,要投诉叶建明。

数度被坑,叶建明愤愤不平,我为什么必须经过这些洋行,我可以绕过这些公司自己做出口吗?

叶建明找来一位大学生,请他帮助自己,闯一条新路。他们在香港贸发局买来**客户的资料,大海捞针一般,向全世界的这些客户发出信件。

起初当然是艰难的。但当1988年,叶建明第二个儿子出生时,公司业务渐渐出现起色,企业开始扩大了。

梅花香自苦寒来,忧患增人慧,艰难玉汝成。

步入辉煌

20年前,当叶建明刚刚进入手套行业时,香港有200多家相关企业。经过市场大浪淘沙,如今,大的企业,有30年以上历史的企业,只剩下20多家。嘉鸿,当之无愧地跻身前3名,叶建明,也被一些业内人士称为“手套大王”。每月,嘉鸿70来个集装箱的产品,数以百万计的手套被销往世界各地。

作为香港大型手套出口商,叶建明拥有自己的核心企业,出口产品中,有三成来自这些企业。1990年,叶建明在泉州的工厂投入生产,仅此一厂,2002年出口交货值达到近1800万元人民币。如今,叶建明又在河北开办了工厂。一道从苦难中走过来的叶的哥哥和妹妹,如今都在泉州经营工厂,作为叶建明出口的后备基地。

在叶建明的出口产品中,还有70%来自于收购。内地许多手套企业,都与嘉鸿有着业务关系。通过嘉鸿将产品销往世界每一个角落。

和很多香港商人一样,叶建明也采取的是香港-内地模式,香港接单,内地生产。为此,他成为“飞人”,跑内地企业,跑全球客户,参加世界各地的展览……

登录嘉鸿网站,公司开宗明义,强调“品质第一、信誉第一”是公司的经营宗旨。在从商路上遭遇过暗算的叶建明相信,品质和信誉是公司的生命,待人以诚,事业才能长远发展。

随着全球对劳动保障的进一步重视,市场劳保手套每年按20%增长,全球达数亿美元的劳保手套为企业今后发展提供市场机遇。叶建明计划下一步,将公司规模再扩大一倍,除了手套,公司的业务也已经扩展到箱包、帽子等行业。

即是如此,叶建明依然保持忧患意识,胜而不骄,亲力亲为,跑工厂、跑客户。他相信,“爱拼的精神,吃苦的精神,永远需要”。

不忘苦难

叶建明是个重情的人,也是个感恩的人。

在他办公室里,叶建明迄今仍然将保存着他当年推销产品、走街串户的箱子。“它提醒我永远不要忘记人生的艰难��当然,我是永远不可能忘记的”,他说。

在接受采访时,叶建明口中不时提到两个人。一个是在他当年创办垫肩厂的员工,这名员工20年来一直跟着叶建明打拼,无论逆境顺境。今天,这位员工已经60多岁了,“我告诉她,无论她愿意在公司干多久都可以。”说话间,那名员工走进办公室,从她微笑着主动收拾垃圾可以看出,她把这里当作自己的家。

另一位员工是在创建嘉鸿后,专门请的管理人员。留学加拿大的吴伟红在公司的成长中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多少年来叶建明始终心存感激。对于每一个普通员工,叶建明都待人以诚,虽为老板,不见他颐指气使,相反,他反复强调,“我的员工都很努力,企业的发展,他们是有功之臣”。也许,正是有这样的气度和礼贤下士,嘉鸿才能有今天的成功。

在他办公室里,挂着他的三个儿子的照片��那是他引以为自豪的另一大成就。大儿子在波士顿大学攻读**贸易,叶建明总为孩子学习好而骄傲:“他书读得好,但是会不会接我的生意,现在还说不好。”二儿子在洛杉矶一所中学学习,虽然两个孩子年纪尚小,但叶建明对远在大洋彼岸的孩子显然比较放心。“我家族中没有人上过大学,我的三个孩子都上大学,是我的心愿。”

苦孩子出身的叶建明把“苦难”作为教科书,作为孩子的必修课。他的教育方法就是首先让孩子认识人生的艰难,创业的艰难。他曾经带着三个孩子到当年居住的地方去看,去体会,两个已经懂事的大孩子都非常有感触。商务繁忙,全球奔波,占据了叶建明大量的时间,一年365天,没有一天是他的假期。但是,只要在家,只要与孩子在一起,他就要把孩子召集起来,向他们讲述做人的准则,人生的原则。“我父亲常说,人没有辛苦,哪来世间财富,我也用这些话教育孩子。”“我还告诉孩子,一个人无论做什么,都需要一种精神。”事实上,这是叶建明走过的路的真实写照。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成功了的叶建明,依然保持着平民心态,保持着那份关爱之心。他时常说,人要有爱心,要有善心。为此,他担任了香港福建“希望工程”基金会的副主席,担任香港泉州慈善促进总会常务董事。

对于童年苦难,他记忆犹新。对于失学的绝望,他终身难忘。“我希望内地的孩子,都能有机会读书,都能成为有知识,有文化的人。”当内地需要修建希望小学,他积极捐资,当他的母校老校长前来香港筹款建设校园时,他率先捐款。他还向家乡见义勇为基金捐款,为敬老院捐款,为生病的女孩儿捐款……

当问及他,这些年来,进行了多少慈善捐款时,他低调地说,我从来不计算多少钱,真的,我不记得。

这就是一个真实的叶建明,拼搏不已,却又低调、实在,充满慈爱之心。

联系电话:023-62873158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金开大道68号3幢22-1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渝B2-20120016 渝ICP备11000776号-1 北京动力在线为本站提供CDN加速服务

Copyright©2004-2021 3158.CN. All Rights Reserved 重庆叁壹伍捌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3158招商加盟网友情提示:投资有风险,选择需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