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毅夫曾面临的四次艰难的抉择

2011-07-31来源 : 互联网

林毅夫属龙,天秤座,星座书对这个星座的人是这样描述的:诚实温和,理想主义者。

这个外表斯文儒雅的经济学家,在过往人生的四次抉择中,都做出了出人意料的选择。

他生于台湾,27岁时泅水渡过台湾海峡来到大陆;留学美国时成名,却在那个出国成风的年代回到北京;坚定地选择弃官从学后,又于有所成就之时,选择从零开始,创办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他的理想是成为一名*立学者。

他说:“理想主义者,是大家对我的赞许,我的幸福感,来自于内心的平静,我一直在向着这个目标努力。”

游过海峡来大陆

27岁时,林毅夫做了一个选择, 这个选择,影响他一生。

1979年5月16日,台湾军人林正谊,从金门泅水渡过台湾海峡来到大陆,上岸后,更名为林毅夫。


这段海峡,只有2500米宽,对于游泳健将林毅夫来说,并不困难。

彼时的林毅夫,是台湾某部队一名连长。

19岁时,出生于台湾小县城宜兰的林毅夫,考入了台湾*好的大学―――台湾大学攻读农工专业。1年后,转读军队系统的陆军军官学校。这在普遍信奉“好男不当兵”的台湾,引起轰动。林毅夫因此被“军界”树为青年楷模,并被评为**杰出青年,被***亲自接见。

1975年,林毅夫以全校第二名的成绩毕业后,又被军方送到台湾**大学企业管理研究所攻读MBA,成为台湾较早拿到MBA的人之一。1978年毕业后,林被选派到台湾距大陆*近、军事地位颇为重要的金门马山岗哨,担任连长。 那时的林毅夫,前途一片光明。

他拥有一个幸福的家庭。妻子陈云英在大学时与林毅夫相识,二人一见钟情,婚后感情和睦,大儿子已经三岁,一个新的小生命正待降生。

如果游过那条不宽的海峡,他将失去事业上已经取得的一切,甚至很难再与家人团聚。

27岁的林毅夫做了选择,他甚至没告诉家人,*自离开。

为什么选择到大陆来?

从踏上大陆的那一刻起,林毅夫就一直在回答这个问题。

今年2月28日,林毅夫在北大中国经济研究中心朗润园向记者解释说,这并不是一个冲动的决定,而是长期思考的结果。林毅夫熟读历史,特别是**战争后的中国屈辱史,台湾是中国一部分的思想在他心里根深蒂固。入台大读书后,他也像历史上很多有识之士一样,一直在思考中国如何能富强,自己如何报效祖国。

“念台大、入军校、读MBA,是我思想不断变化的轨迹。”林毅夫说。

这期间,“保钓”运动、尼克松访华、中日建交、中美建交,一系列重大历史事件接连发生。对岸的大陆,已在1978年召开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了改革开放的方针,将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

这些消息,通过收音机,传到林毅夫的耳朵里。

1979年那个春天,林毅夫认定,使中国富强起来的希望在大陆,大陆富强的希望,在于发展经济。

由此,他下定决心来大陆。

与林毅夫相识21年,他曾经的学生,现在的同事,北大中国经济研究中心副主任姚洋称,林毅夫是个坚定的人,他一旦做了决定,就会全力以赴,很难再改变。

林毅夫说:“一些事情,想明白了,就去做,否则内心无法宁静。”

学成依然归国

1979年,林毅夫放弃了家庭、放弃了在台湾的事业,但这一年,他也收获了很多。

这一年,他来到了北大,这里成为他日后生命中的重要地理坐标。

初到大陆的林毅夫,选择到北大读****经济学。这一年,大陆刚刚**高考两年,北大经济系*次招收研究生。

时任北大经济系副主任、办公室主任的董文俊,给了林毅夫这个机会。

“学校派我考察一下,这个学生能不能收。那个年代,台湾和大陆的关系还很紧张,提到台湾人,大家**反应就是间谍,所以,接收林毅夫也很慎重。”董文俊说。在北京西直门一家招待所里,他**次见到林毅夫。“**印象就觉得,这个小伙子是个正派人,人长得很精神,1米8的大个儿。说话很有礼貌,坦率,直接。他告诉我,来大陆,主要是为了学习了解大陆的情况,报效祖国。我觉得,这是个有追求、有抱负的年轻人,很不错!”

林毅夫舍家弃业,渡海求学的坚定和执着,感动了董文俊,也让他获得了到北大读书的机会。

1980年,芝加哥大学经济系教授、诺贝尔奖获得者舒尔茨访问北大。林毅夫因兼具经济学专业基础和英文功底,被董文俊**担任舒尔茨的随行翻译。这个不经意之举,给了林毅夫去美国的机会。

“在一段时间的接触中,舒尔茨很欣赏给他做翻译的林毅夫,回国没多久,就给北大寄来了信,邀请林毅夫到美国读博士,他可以提供全额奖学金。”董文俊回忆说。

就这样,林毅夫到了美国。他用四年时间拿到了别人要用5―7年才能拿到的博士学位,而后,又辗转耶鲁大学经济增长中心,读完博士后。系统而严谨的经济学训练,为他今后的学术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芝加哥大学的特点,就是清晰、简洁,林老师的论文,基本都是这个风格。”姚洋说。在此期间,林毅夫与同样在美留学的海闻、易纲结识,世界经理人商业频道并成为好友。

1987年,林毅夫完成耶鲁大学博士后的学习,北大经济系的很多老师都猜测说,那个曾经游泳渡过台湾海峡,到大陆来求学的林毅夫,不会再回来了。

“和小林走的时候不同,那时候,出国已经成了一股风潮,很多人挤破脑子也想出国。到美国去,是很多年轻学子的梦想。”董文俊说。那时的林毅夫,已经获得了**经济学界的认可,他的毕业论文《中国的农村改革:理论与实证》受到舒尔茨的盛赞,被誉为新制度经济学的**之作。博士后毕业时,许多著名的美国大学和研究机构主动提出为他提供教职,世界银行也向他抛来橄榄枝。此时的中国,没有研究伙伴,没有讨论和交流,甚至资料都难以搜集,如何做研究?

“况且,这个时候,他的爱人和孩子,也已经到了美国和他团聚,如果留在美国,前程似锦。实在没有回来的必要。”董文俊当时理解林毅夫的处境,但他坚信,林毅夫一定会回来世界经理人商业频道。

联系电话:023-62873158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金开大道68号3幢22-1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渝B2-20120016 渝ICP备11000776号-1 北京动力在线为本站提供CDN加速服务

Copyright©2004-2021 3158.CN. All Rights Reserved 重庆叁壹伍捌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3158招商加盟网友情提示:投资有风险,选择需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