鹅棘口吸虫病防治措施

2011-07-31来源 : 互联网

鹅棘口吸虫病是由卷棘口吸虫寄生于鹅的直肠和盲肠中所引起的一种寄生虫病。患鹅表现有下痢,贫血,消瘦,出血性肠炎等变化,严重的可引起死亡。鹅、鸭等多种家禽可以感染,在我国流行甚广,对幼雏的危害性极大。病原特征。 病原体。 棘口吸虫病的病原为棘口吸虫,属棘口科。棘口吸虫种类很多,我国已发现本科吸虫近120种。常见的为卷棘口吸虫、宫川棘口吸虫和强壮棘口吸虫等。以卷棘口吸虫*为普遍。 虫体形态。卷棘口吸虫呈长叶状,呈淡红色,体表有小刺,虫体长7.6~12.6毫米,宽1.26~1.60毫米。其特点是虫体前端具有发达的头冠,头冠上头棘35~37个,口、腹吸盘相距较近,口吸盘大于腹吸盘。卵黄腺发达,分布在腹吸盘后虫体两侧。 虫卵。椭圆形,金黄色,大小为114~126微米×64~72微米,虫卵稍尖的一端有一卵盖。生活史。 棘口科吸虫的发育需要两个中间宿主,**中间宿主为淡水螺,第二中间宿主为淡水螺或蝌蚪等。虫卵随鹅等终宿主的粪便排出体外,适宜的条件下在水中孵化出毛蚴,钻入**中间宿主淡水螺,在其体内经胞蚴和一、二代雷蚴、后发育为尾蚴,尾蚴离开**中间宿主进入水中,遇到第二中间宿主淡水螺、蚬、蝌蚪后,进入其体内发育为囊蚴。鸭、鹅食入了含有囊蚴的蝌蚪或螺而被感染。囊蚴中的童虫附着在肠壁上,大约经过16~22天发育为成虫。成虫寄生于直肠和盲肠。流行病学。棘口吸虫流行较为广泛,尤其在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各省、自*区更为多见。放养的或饲喂过水生植物的家禽,发病率高。对幼雏的危害性极大。临床症状与病理变化。由于虫体的机械性刺激和毒素作用,使消化机能发生障碍,表现为食欲不振,下痢,贫血,消瘦,生长发育受阻,严重的可引起死亡。剖检时可见有出血性肠炎变化,在直肠和盲肠黏膜上附着有许多淡红色的虫体,引起肠黏膜的损伤和出血。防*措施。 在本病的流行地区,应做好消灭其中间宿主淡水螺的工作。每年应对鹅群进行有计划的驱虫,并对驱虫后的粪便进行严格处理。应及时清扫禽舍,对粪便进行堆积发酵,杀灭虫卵。 驱虫可使用氯硝柳胺、丙硫苯咪唑、硫双二氯酚和吡喹酮等药物。

联系电话:023-62873158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金开大道68号3幢22-1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渝B2-20120016 渝ICP备11000776号-1 北京动力在线为本站提供CDN加速服务

Copyright©2004-2021 3158.CN. All Rights Reserved 重庆叁壹伍捌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3158招商加盟网友情提示:投资有风险,选择需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