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感悟:小买卖大道理

2011-07-31来源 : 互联网

**傍晚,与妻子散步,见一个临时搭起的摊铺前有人在卖保暖内衣,价*便宜得简直让人不敢相信:30元一套! 我问:“为什么你的保暖内衣卖得这么便宜?有黑心棉吧?”女摊主撇了撇嘴:“是劣质品,有黑心棉,你来退货呀!”我反问她:“退货?我到哪里去找你?”女摊主不耐烦地递过一张名片说:“我们是**生意。上面有我们的联系方法。”“谁知道你这张名片是不是假的?”女摊主说:“不见我租的是这家利客隆超市的铺面吗?” 相信这样看似很平常的生活场景每个读者都很熟悉,却让我一时陷入了思考。思考的结果,我很惊讶地发现,原来这里面隐藏着很多的经济学理论呢! **个问题:为什么在交易开始前,我们总是先会怀疑对方?新制度学派创始人之一的威廉・姆森提出了所谓经济人的“机会主义假说”:只要有可能,经济人为了自己收益*大化,就不惜做出损人的事。那么,在什么情况下,这种机会主义行为*有可能得逞呢?按照信息经济学的理论,自然是信息不对称的时候。 第二个问题:为什么我们要关注一次交易结束后对方还能不能找到?博弈理论可以很好地解释这一点。这种理论认为,交易双方达成某种契约,但未必能**契约得到遵守。当其中任何一方觉得*先毁约能给自己带来更大的收益时,他就会选择毁约。因此,必须使一次博弈变成多次博弈。而要将一次博弈变成多次博弈的可能性,当然至少要**彼此能找到对方。这正是我们在进行交易时总关心事后能不能找到对方的原因。 第三个问题:如何在交易中让对方放心?这里面有一个所谓信息不对称时“信号传递”的问题。要让顾客可以放心地而且不费大成本地找到卖者,*好的“信号”是自己在离顾客住处不远的地方有一个固定的店面。 由此就有了本文的*后一个问题:商业社会中守信用的道德规范从何而来? 卖保暖内衣的不敢用黑心棉,**商店不敢卖掺沙大米……何也?并非他们自己天然地就讲信用,相反,只要有可能,他们甚至也会通过“作假”这样的损人行为使自己*更多的*。但因为一方面他们害怕他们一旦“卖假”后,在以后的“打交道”中被买者识破造成更大的成本,得不偿失;另一方面他们也想通过“卖真”后长期“打交道”使自己获得更长期的稳定的利润。 从更广泛的范围看,商业社会中守信用的道德规范正是在这种反复博弈中逐渐形成的。斯密举例说:“经常每天和人签订20个合同的人,**不可能因欺骗附近的人而得到大好处。”所以,为了自我利益*大化并长期化,交易者自然而然发展起一种重信誉的习惯。 来源: 搜语网

联系电话:023-62873158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金开大道68号3幢22-1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渝B2-20120016 渝ICP备11000776号-1 北京动力在线为本站提供CDN加速服务

Copyright©2004-2021 3158.CN. All Rights Reserved 重庆叁壹伍捌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3158招商加盟网友情提示:投资有风险,选择需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