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百纳”之争谁是赢家

2011-07-31来源 : 互联网

6月20日,张裕公司拿到了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商标评审委员会发出的关于“解百纳”商标的争议裁定书,裁定“解百纳”的商标所有权归属张裕,而非行业共用的葡萄品种或产品通用名称。

本以为这场争端就此尘埃落定,谁知却使新一轮战*重燃。

长城、威龙和王朝等知名葡萄酒生产企业于7月14日联名向北京市一中院递交诉状,状告商评委要求撤消裁决。7月16日,国内12家葡萄酒企业又联名签署“声讨宣言”,表示“解百纳”是行业公有资源,张裕不应据为己有。

7月21日,张裕公司在北京召开新闻发布会,称决心将“解百纳捍卫战”进行到底。

张裕:坚决捍卫“解百纳”

“对认可‘解百纳’归属张裕的企业,我们将继续与他们沟通,找到双方都能接受的解决办法;对不认可并促使商标案继续升级的企业,张裕公司保留法律所赋予的包括追究相关企业商标侵权行为在内的一切权利。”在新闻发布会上,周洪江说,自从6月20日拿到裁决书之后,他们就试图通过**机构与有关兄弟企业进行沟通,以期共同商讨平稳过渡的解决之道,可等到的却是联合起诉和联合声明。

“即使在诉讼期内,张裕公司仍拥有法律赋予‘解百纳’注册商标的全部权利。”张裕的法律顾问,北京万慧达律师事务所律师黄义彪表示,因为商评委裁定了“解百纳”归张裕,虽然长城等公司就此提起诉讼,但并不影响“解百纳”商标注册的有效性。张裕公司随时可以行使自己的权利,向工商部门举报,请求进行行政查处,并向**起诉,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在会上,张裕高层称,解百纳由张裕在1931年*创并*家使用了60多年,为此倾注了大量心血,仅从2002年到2007年间的广告投入就达2.43亿元。可以说,“解百纳”的品牌形象是张裕一手打造出来的。而直到上世纪末以后,才有少数企业开始生产解百纳。“我们近年来因为其他品牌解百纳的冲击,市场被侵占、品牌形象被**,甚至为解百纳投入的*额广告费用也是为他人做嫁衣,可以说蒙受了*大损失。”周洪江表示。

周洪江说,很多人都认为,解百纳商标归属张裕后,其他企业将因为不能再生产解百纳而蒙受重大损失。但实际上,就这些企业生产解百纳所占的市场份额来看,其利益并不会因此受到实质性的影响。因为据统计,2007年中国葡萄酒业的销售额超过150亿元,其中所有企业“解百纳”产品加起来据估算有15亿元左右的市场,而仅张裕解百纳2007年销售额在11亿元以上,拥有目前“解百纳”市场*大的份额。

“我们希望葡萄酒行业企业理性看待争端,集中精力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加大自身产品的开发,加大自主品牌的**,从而涌现出更多像解百纳这样的**品牌,提升整个中国葡萄酒业的竞争力。”周洪江说。

其他酒企:“解百纳”是大家的

这边张裕决定将“解百纳捍卫战”进行到底,那边长城等企业则公开表示,在***终判决之前,“解百纳”能否作为商标由一家企业所有尚未明确,其他企业目前的使用都是在合理使用范畴。

“张裕和长城等企业为了解百纳归属权大动干戈,*主要的是看重解百纳已经形成的品牌和市场。”一位业内**人士表示,我国葡萄酒年产量在50万~60万吨,其中,解百纳的产量占到了12万~15万吨,约占总产量的25%。而且由于多年的宣传,其已经形成品牌知名度。目前行业90%以上的葡萄酒生产企业都有生产解百纳葡萄酒,每年的市场高达10多亿元。*大的利润空间,是引发行业对解百纳商标归属高度关注的原因之一。

专家统计,去年国内酒企所有的解百纳产品在国内的产销量约为15万吨,其中张裕解百纳产销量约1.5万~2万吨,占了总产销量的10%左右,国内另一葡萄酒*头长城的解百纳产品销售份额则与此相当,王朝的解百纳产品去年的销售量也有几千吨。尽管不少企业的解百纳销售量并没有张裕大,但他们也不会轻易放弃这部分既得的利益。而对一些专门生产解百纳产品的中小型酒企来说,如果张裕取得了商标,就意味着断了他们的生路,所以他们别无选择,只能一争到底。

“解百纳市场的培育并非张裕一家做起来的,而是整个行业一起努力的结果,大家都非常关注这个市场,也不可能拱手让出市场。”中法合营王朝葡萄酿酒公司副总经理田凤英曾公开表示。

另外,自商评委的裁决下来后,在国内一些城市的连锁卖场引发了其他解百纳产品的“下架风波”,这也或多或少地激怒了相关企业。而张裕高层则在发布会上称,直至目前为止,张裕并未采取任何强制行动要求其他企业的解百纳产品下架。若某些超市出现“下架”,可能是企业为了规避知识产权风险的自主行为。

市场:并未受到“战*”影响

解百纳商标争夺战*重燃,对市场上各品种的解百纳产品销售有没有产生影响?昨天,记者走访了南京多家大型超市,发现长城、威龙等多家企业的解百纳产品仍在销售,并未出现“下柜”事件,且各品牌的销售量也都基本维持原状,市场风平浪静。

“我们没有接到任何撤换解百纳产品的通知。”瑞金路金润发超市红酒柜台一位销售人员称,*近虽然各大媒体都在报道解百纳之争的新闻,但大多数消费者似乎并没有因此就改变自己的购买选择和意愿。“他们主要还是看酒的质量和价格,当然也会考虑品牌。目前,张裕和长城的解百纳产品是我们柜台卖得*好的,长城解百纳每月能卖两三百瓶,张裕解百纳相对而言价格较高,但每月也能卖100多瓶。”该销售人员说。

“解百纳的官司我知道的,但不影响我们对它的购买。”在家乐福超市,正推着手推车选购红酒的张先生说,张裕和长城等企业争抢解百纳,正说明了解百纳的产品价值。他平时招待朋友,基本上是选择90~400元之间的解百纳,因为它名气响,口味也不错,“总不能买瓶十几块钱的红酒给朋友喝吧,太没面子。”张先生说。

记者发现,目前市场上有30多种解百纳产品,其价格也从10多元到数百元不等。我市不少超市的销售人员均反映,一般来说,30~40元的解百纳产品*受欢迎。不过,如果逢年过节的话,**的解百纳产品则更受青睐。

到底谁赢了谁?

记者了解到,张裕被卷入“商标案”的6年过程中,其解百纳产品的销量不降反升,足足增加了6倍。因此也有人认为,面对其他酒企的争夺,张裕高调应战,其实也是一种品牌营销战略。因为从传播学的角度来看,受众都有“先入为主”的观念,张裕公司作为*早注册并大力**“解百纳”的企业,早已经在消费者心中形成了固有的品牌形象。之后的纠纷越持久,吸引的目光越多,就越能加深消费者对张裕解百纳的印象。

对此观点,周洪江未置可否。但他表示,“仗打了6年,是应该画上句号了。”

有行业专家则指出,如果解百纳争夺战再这么耗下去,对交战双方都没有好处。因为当下,中国葡萄酒行业正面临“外患当头”的窘境。据统计资料显示,2007年中国进口葡萄酒总量仍呈加速上升之势,约达5400万瓶,较2006年增长125%,创下历史*高记录;进口葡萄酒在中国市场份额由2006年的6.6%提高至约10%左右。

“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国内葡萄酒行业仍然把大部分精力放在内斗上,无疑是给洋葡萄酒以可乘之机。”一位业内人士发出了这样的担忧。他表示,希望解百纳争夺战早日了结。目前,国内葡萄酒企业*该做的,应该是加大自身技术提升,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共同提升中国葡萄酒业的综合竞争力,以迎战国外葡萄酒的“大举入侵”。

当然,也有行业专家认为,“解百纳”商标纷争仍然有积极意义,目前大多数中国企业的品牌保护意识仍然薄弱,这次的解百纳案例应该让这些企业警醒。因为品牌作为企业的重要无形资产,同时也是一个法律的概念,企业自身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应加强。而张裕高层在新闻发布会上也称,自己在对品牌的保护上还有不少做的不完善的地方,需要反思。否则也不会出现张裕已使用 ‘解百纳’70年,但是竞争对手还会对商标的合法性和归属产生质疑的情况。

“我们尊重法律。”周洪江说,他和所有关心解百纳的人一样,期待着客观、公正的判决。究竟解百纳争夺战*终鹿死谁手,本报将给予进一步关注。

■延伸阅读,解百纳争夺战历程

2001年5月,张裕再次向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商标局申请“解百纳”商标注册。

2002年4月,商标局于2002年4月下发了“解百纳”商标注册证书。

2002年7月,鉴于长城、王朝、威龙等17家企业向商标局提出商标撤销申请,认为“解百纳”是行业公认的酿造红葡萄酒的原料名称,商标局撤销了“解百纳”商标,并责令张裕公司将“解百纳商标注册证”交回商标局。

2008年5月26日,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商标评审委员会裁定,“解百纳”商标归张裕所有。

2008年7月,长城、王朝、威龙等国内葡萄酒厂商向北京市第一中级人民**提起诉讼。紧接着,国内12家葡萄酒企业又联名签署宣言,表示“解百纳”是行业公有资源,张裕不应据为己有。

联系电话:023-62873158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金开大道68号3幢22-1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渝B2-20120016 渝ICP备11000776号-1 北京动力在线为本站提供CDN加速服务

Copyright©2004-2021 3158.CN. All Rights Reserved 重庆叁壹伍捌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3158招商加盟网友情提示:投资有风险,选择需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