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继明:焦裕禄式的好干部

2011-07-31来源 : 互联网

        

陈继明在向大棚种植户了解西红柿生长情况。

“老陈,3年扶贫就要到期了,期满你也不能走,我们要和你再签一个10年合同,到那时我们请戏班子给你唱几天大戏。”这掏心窝子的话,是日前河北省广宗县北塘疃村老干部王书荣说的。不想让老陈走的何止一个王书荣,北塘疃村的干部群众都这么想。他们忘不了是老陈的帮扶,全村才建起了315个温室大棚,创出了种一亩大棚等于种20亩棉花收入的业绩;使人均收入从2007年的1100元,上升到2009年的5100多元。这个被群众称为老陈的人,就是受到******局常委、全国政协主席**林亲切接见的全国扶贫开发典型人物―――河北省纪委、监察厅干部,挂职广宗县委常委、省“四帮一”扶贫工作队队长陈继明。 带着感情,用心为老百姓干事 2008年春节刚过,河北省纪委根据省委、省**关于选派处级干部到贫困县挂职扶贫的要求,选派效能监察室正处级副主任陈继明,作为“四帮一”扶贫工作队队长,到广宗县挂职,同时还选派了党风廉政建设室主任科员于振生作为扶贫队员,一同进驻广宗县开展扶贫工作。 广宗对于陈继明来说并不陌生,2004年初春,他在该县的槐窝村搞过3个多月的**一号文件的宣讲。从3月19日入住槐窝村,到7月12日撤出,总计116天,陈继明为槐窝村所干的事不下百件。人虽然离开了槐窝村,但槐窝村的大事小事,没有一件事他不挂念着、帮扶着。 情牵广宗的陈继明,心里清楚,这次下来的任务不是帮扶一个贫困村,而是一个贫困县。因为他是省“四帮一”扶贫工作队队长,要面对的是全县47个贫困村。工作怎么开展?他在走访了47个贫困村后,决定采取以点带面,整村推进的办法。于是,他把“点”选在了位于县城东南的有着510户人家、2360口人的北塘疃村。因为有了在槐窝村驻村的经验,这次陈继明带着一起来的小于就一头扎进了村里。通过与村两委班子成员、老党员、群众代表面对面座谈,摸透了多数群众的致富心理和强烈呼声。按照省扶贫办“细胞工程”的操作程序,他们决定以投资小、***的大棚菜种植为突破口,发展设施农业,拓出一条脱贫致富的路子。一说要种植大棚菜,村民们都不敢种,怕赔了本。为此,陈继明带着村干部、党员代表先后到本县的槐窝村、韩葫芦村,山西省清徐县以及山东省寿光市等地实地考察。通过一路学,一路看,使他们看到了差距,燃起了种植大棚菜的热情。 建一个大棚需要投资2万元,一个大棚上级补助5000元,自己要掏1.5万元。然而,这1.5万元对于贫困的北塘疃人来说仍是一笔不小的开支。为解决资金问题,陈继明就与农村信用联社协调,及时为贫困户解决了****90多万元。 村民王德起听说搞大棚种植能挣*,也想建一个。但因妻子死得早,自己拉扯着一儿一女,家里穷得叮当响拿不出*来。陈继明听说后马上跑到王德起家,拉着王德起的手直奔信用社,给王德起做了担保人:“他还不上*,我还。”王德起如愿地建起了蔬菜大棚。 为解除村民的后顾之忧,陈继明帮他们从山东寿光聘请了蔬菜技术员,并选择了产量高、品质好、市场前景好的以色列阿帕奇西红柿种苗。群众眼瞅着老陈想得这么细,准备的这么充分,悬着的心终于放了下来。村民们建大棚的热情一下子迸发了出来,短短的一个多月时间,215栋蔬菜大棚齐唰唰地矗立在北塘疃村的西北部。 为使大棚都能及时栽上西红柿苗,陈继明经常和群众在大棚里忙到凌晨两三点钟,关键的那几天,他白天晚上始终没离开大棚一步。群众看在眼里,感动在心里。72岁的王云秀老人,自己虽然没建大棚,却支持儿子建了一栋。老人每天都到大棚帮儿子干活儿,见陈继明为百姓的事这么上心,很是感动。他对人说:“我见的下村干部多了,但从来没见过陈继明这么上心的。陈继明是和县委书记、县长一样大的官,他就是我们心中的焦裕禄。” 2008年10月下旬,215栋大棚都栽上了西红柿苗。预计2009年2月初就可以收获上市了。然而,令陈继明心急如焚地是天气越来越冷,若不能打通和硬化大棚与邢台至临清公路间的道路,将会影响大棚蔬菜往外运输。由于村里拿不出配套资金,因而他从上级协调的60万元资金就不能到位,修路无法动工。怎么办?陈继明跑到家里,把给儿子攒的买房子、娶媳妇用的10万元取出来,又从亲威、朋友那里筹措了10万元,一并交给了修路**,使3.5公里的道路在上冻之前竣工。 农民致富心切,但承受风险能力低。陈继明心里很清楚种植户的这种心理。“只能成功,不能失败。”这是陈继明经常和同事于振生自勉的一句话。然而,2008年12月21日凌晨的一场八九级大风,差点把他们的心刮碎。那天陈继明发着高烧,正在县医院输液,突然听到呼呼的大风把窗户刮得咣当咣当响。他不顾医生的阻拦,拔掉针头起身下地,飞速赶到北塘疃村的大棚现场。此时,已有8个大棚刮得面目全非,其中一个大棚上的塑料薄膜像打开的降落伞被刮到了附近的高压线上,大棚里长了一尺多高的西红柿秧苗都被冻死了。面对灭顶之灾,上百号群众呼喊着、忙碌着,乱作一团,有些群众像傻了似的,用自己的身体使劲儿地压着塑料薄膜,生怕被大风掀开。陈继明一到现场,群众像看到了“救星”,呼啦一下把他围了起来。45岁的高风双和丈夫郝俊起,倾尽4万多元家底,又贷款2万元,一下子建了3个大棚,本想迅速致富,没想到这场大风让他们家的2个大棚绝收。高风双哭着一把抱住了陈继明的双腿,嘴里叨念着:“怎么活呀,怎么过呀!”为把群众的损失降到*低,陈继明就与蔬菜技术员探讨补救措施。蔬菜技术员说:“西红柿秧苗冻死了可以种黄瓜,差不多能和西红柿同时采摘上市。”一听这话,陈继明马上与山东、天津等地联系。24小时后,黄瓜种子运到北塘疃村。在陈继明的冷静指挥下,村民们**了被刮坏的大棚,并及时种上了黄瓜。 2009年2月中旬,北塘疃村大棚西红柿和灾后补种的黄瓜开始采摘上市,补种的大棚黄瓜和没受风灾的大棚西红柿一样,收入高的达2万元,低的也在1.4万元以上。高风双逢人就说:“俺这个家一辈子也忘不了老陈的恩情啊!” 一花引来百花开。在北塘疃村的影响和带动下,截至目前,全县种植大棚蔬菜的专业村已发展到了80个,发展蔬菜大棚7810个。说起陈继明,北塘疃乡党委书记徐永豪说:“老陈给我们培育了一个新产业。” 带着责任,调动朋友关系一起扶贫 人们都说,陈继明是带着真感情,用心在扶贫,可他知道一个人浑身是铁,也打不了多少钉。于是,陈继明就想到了自己在社会各界的朋友,他要把他们也拉进扶贫的行列中来。 2009年3月,河北省提出在全省启动1000个村开展新民居建设**村工程。陈继明获悉这一重要信息后,主动与主管部门联系,介绍北塘疃村的基本情况、经济发展情况和近几年的发展规划。经过努力,北塘疃村成为全省*批新民居**村。列为新民居**村后,陈继明就请石家庄中华建筑设计院对该村进行科学规划和设计,制定了新农村建设规划。村两委按照发展规划,决定*批建设4排28栋钢混结构新民居。本着村民自愿、分步推进的原则,力争在5年内使北塘疃村510户村民全部住上新民居。 建设新民居,既要保证质量又不能造价太高,因为刚走上富裕路的北塘疃人,还没到财大气粗的时候。怎样才能把价格降下来?村两委决定使用本村的建筑队,动员他们在保证成本的情况下,只能稍微赚取一点利润。为把建筑材料价格降下来,陈继明找到了他的一个在水泥厂当厂长的朋友,希望他也为扶贫做点贡献。那个厂长很慷慨:“老陈啊,建设新农村是好事。这样吧,我送你100吨水泥,作为我对你扶贫工作的支持。”陈继明接过他的话茬说:“不用你白送,我们花*买,但你要给我厂子内部的优惠价。”“好,就按你说的,我不仅给你内部的优惠价,还给你送货上门。”他的那位厂长朋友给了他一个满意的回答。 现在,*批建设的每户建筑面积210平米,占地0.28亩的4排28栋钢混结构新民居已经竣工。一算账,一平米新民居造价只有400多元。每户只需交8.5万元。 北塘疃村有一所破旧的小学校。2009年春天,陈继明走进了这所小学。映入他眼帘的是:窗户是用图钉摁着的塑料薄膜,光线昏暗的教室里是一排排的下面两边用砖垛支着的木板,学生正趴在这样的“桌子”上写作业。此情此景,让陈继明心里很不是滋味,泪珠儿在眼眶里打转。“怎么能让孩子们在这样的环境下学习呢,我得为孩子们做些事情,改变他们的学习环境。”陈继明暗下决心。带着这个问题,去年6月下旬,陈继明跑到邯郸市找到和他关系不错的一位领导,向他诉说了自己的心愿,希望他为贫困村的孩子伸出援手。那位领导听说还有学生在那样的环境下上课,也动了感情。他说:“老陈啊,再苦也不能苦孩子呀!我给你找企业协调10万元,给学校安上玻璃窗,买套新桌椅吧。” 有了这10万元,北塘疃村小学购买了新桌椅,换了玻璃窗。2009年底,邢台市长给了陈继明5万元奖金,他又把这*全都捐给了小学。学校用这*买了几台电脑,改善了教师的办公条件。看到孩子们用上了新桌椅,在窗明几净的教室里读书,陈继明脸上漾出了笑容。 带着信任,为干部群众解难题 “有困难找老陈”,这是广宗县干部群众遇上难题时说的一句话。人们说,有难事找到陈继明,他都会用心去办。“老陈,对广宗县的事你为什么这样上心?”记者问陈继明。他回答说:“人家有难事找到你,那是对咱的信任,我能不用心去办吗?” 北塘疃乡斥漳村有个叫王新凤的妇女,先后两个丈夫都不幸过世了,一个人带着5个孩子,生活很艰难。她听说北塘疃村种植大棚菜能挣*的事后,就多次找乡干部要建大棚。可她没有耕地,只有一个占地6亩多的废弃的瓷砖厂房。想拆厂房建大棚,她的小叔子又不给她腾房。乡干部多次协调,但问题始终没有解决。为此,她就带着孩子到乡**去哭闹,动辄就到省里上访,乡里还得派人去接她,弄得时任乡党委书记张廷旭、乡长徐永豪很头疼。2008年7月的一天,乡长徐永豪找到陈继明,问他有没有解决办法。 陈继明知道这是件棘手的事。他一了解才知道,王新凤在第一个丈夫遭遇车祸身亡后,好不容易又嫁给了本村的能工巧匠王文卿。王文卿有一手绘画的本领,就和弟弟王武卿合办了一个瓷砖壁画厂,王新凤嫁过来忙里忙外也成了好内助,并且又生了一个孩子。谁知2003年,王新凤的第二个丈夫王文卿又患癌症撒手而去。兄弟俩开办的壁画厂从此停业,厂子归了王新凤。但王武卿占的8间厂房,却始终不给腾出来,王新凤又没有其它耕地,想把厂房拆掉种地,因此走上了上访之路。陈继明在摸清情况后,当即和乡村干部达成共识,立即派人找回在外打工的王武卿,让其连夜把东西搬出,拆掉了厂房。 在此基础上,陈继明带头捐款,并说服北塘疃村党支部书记刘明山,为王新凤送去了1万多元的大棚建设材料,帮助她建起了3栋蔬菜大棚,栽上了西红柿秧苗。有了大棚,王新凤一心扑在了棚菜管理上,再也不去上访了。眼瞅着西红柿秧苗一天天长大,王新凤紧锁着的眉间,也舒展开了。然而,她辛辛苦苦种的大棚,又被别人烧了一栋,陈继明和当地干部一方面请公安部门侦破,一方面又协调民政部门给王新凤救济了2500元,及时**了大棚。陈继明给予王新凤的极大的同情和支持,在当地引起了很大的反响。不少老百姓把陈继明看作活菩萨,称他是万事能帮的大好人。北塘疃乡党委书记徐永豪感激地说:“老陈给我们乡党委、**破解了一个我们几年都没能解决的难题。” 广宗县境内有一段6公里长的邢台至临清的公路,因年久失修路面坑坑洼洼,严重影响了人们的出行和运输,制约了周边乡镇的经济发展,广大干部群众要求翻修这段公路的呼声很高。县交通局为修这段路,上省交通厅不知跑了多少趟,也没立上项。有人给县交通局长李增寿出主意:“你去找陈继明啊,他省里关系多,让他去跑,准成。”今年5月上旬的一天,李增寿找到陈继明,把翻修邢临公路广宗段立不上项的事,跟陈继明说了,希望他找交通厅的领导反映一下群众的呼声,帮助立上项。对这段早就该翻修的路,老陈是知道的,因为他们新建的北塘疃广春果菜批发市场,就位于邢临公路的北侧。为此,今年5月底,老陈专门回到省里,找到省交通厅,以亲身的感受把路面毁坏的情况,以及当地群众强烈要求翻修道路的呼声向厅领导做了详细汇报。在今年的指标都已用完的情况下,交通厅的领导经过研究,决定先给予立项,1200万元修路款明年初到位。 当陈继明把邢临公路广宗段在省里立上了项,明年给予拨款的消息告诉县交通局长李增寿后,他握着陈继明的手动情地说:“我见过的下派干部多了,就是没见过像你这样的,把群众的事当成自己的事去办。我代表广宗人民谢谢你了。” 像这样有困难找老陈的事,在广宗发生过不少。老陈也很乐意去做。他说:“不能辜负了干部群众对自己的那份信任,人民公仆就应该是这个样子。”

  

联系电话:023-62873158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金开大道68号3幢22-1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渝B2-20120016 渝ICP备11000776号-1 北京动力在线为本站提供CDN加速服务

Copyright©2004-2021 3158.CN. All Rights Reserved 重庆叁壹伍捌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3158招商加盟网友情提示:投资有风险,选择需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