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真:让企业人释放无穷睿智

2011-07-31来源 : 互联网

在世界上、在中国,所有人和所有企业,都在寻找**、成功和**力背后隐藏着的某种奥秘、某种领悟,希望它能够带来更广阔的视野、更深刻的理解和更伟大的事业。这种追寻通常都是源于对某种与常识相悖的现象的反思。

有趣的悖理现象

商业史上一个有趣的现象,让一部分人嗟叹,让大多数人情绪高涨:在做企业这个行当,*有*的人,*有背景的人,*能干的人,*聪明的人,*勤奋的人,笨而勤奋的人,往往不能取得很大的成功。取得很大成功的总是少数,绝大多数还没有成功的人士因为这个悖理现象的存在而有了希望。

本来,资金、知识、勤劳、聪明、人脉是创业的基础性条件,可是统览创业史,那些成功创业的人士,他们多数起步时既没有多少*,没有**高校学历,也没有多少人脉资源,甚至缺乏超常的能力。老一辈企业家,如任正非、柳传志、张瑞敏、鲁冠球等,新一辈企业家,如马云、江南春、史玉柱、南存辉、李书福、李彦宏、沈南鹏、郭广昌、黄光裕等,抑或80后的一批企业家,如李想、茅侃侃、高燃等,当初他们的家境都相当一般,他们的资质和背景也没有什么可以炫耀之处,但就是他们却出类拔萃成为中国的脊梁和骄傲。

本来,企业积累的资本、人才、软件、硬件是一个企业继续**辉煌的基础,可是统览企业史,那些积累丰厚的企业却日渐式微,那些原本无中生有的小企业却朝气蓬勃。当我们看到亨利・福特创立的通用汽车**后连年亏损,当我们看到井深大与盛田昭夫创立的索尼,拥有创新雄厚的基础,却被***具创新力公司甩出了很远,不由得增添了几分惆怅。相反,一大批小公司Goolge、阿里巴巴、*人则雨后春笋般成长起来,直逼行业大哥大。

那些积累丰厚的大企业,为什么日渐式微?通常理解成为基础的东西,为什么不能助推更大的成功?那些看上去式微的人物和企业,为什么能够****?没*、没人脉、没有太多知识,如何能成功创业?被资金、模式困扰的中小企业,究竟如何走出困境?这是所有人都关心的问题。

郎咸平倾向于抓住本质

如果让知名学者郎咸平教授出面解释商业史中的悖理现象,他会很容易抓住“本质”。本质是一个*终的真理。从一个固定终点的“本质”看世界,也就是拿着理想中的战略对头、模式奏效和商业逻辑清晰来对比现实,郎咸平很容易看到危机和不经济,也很容易推崇战略和模式制胜。

可是,在商场、在人与人的交易中,“本质”是一刻接一刻地变化着的。企求从庞大的已知,通过逻辑推演,找到代表真理的“本质”,注定没法触及商业真实。

  从一个固定终点的“本质”看世界,郎咸平很容易看到危机和不经济。

冯仑看到了真实

企业家冯仑也观察到了这个有趣的现象。20年前他是学者,从1991年他们几个人做了个公司,至今已经在海里面畅游了15年。他现在看问题,有学者善于归纳问题的影子,但更多是出于企业人的切实感受。他们的小公司当初有9个股东,后来1人退出成了8个股东,再后来又有6个被抓起来,还有一个逃跑了,只有他这样一个没有太多背景、资质平平的人活了下来。冯仑对许多问题有独特的感受。

为什么*能干的人没有活下来?冯仑解释说:有“背景”的人,一旦“背景”倒了,就危险了,等于竖起了一排排的敌人;太能干的人也容易夭折,自以为是,不能与人合作,超强的能力使他们沦落;在市场、法制不成熟的环境下,若方向不对,越勤奋越惨。冯仑给出的“药方”是真心好学:一是常常反省自己,二是学先进、傍大款。

跟郎咸平不一样,冯仑的出发点是冷冰冰的现实。复杂的理论有可能扭曲一个人的判断,切身的感受却可以让判断落地。但是,冯仑的观察还不解渴。他说出了那些看上去的强势有可能沦为现实中的弱势,但是却没有说出一个人或一个企业从弱小到强大的真实。做企业毕竟不是从已知到已知,而是从已知到未知。或许跟他从事的行业有关,在他的解释中难觅**力的踪影。我们知道,**力是弱小胜强势的关键,也是从已知到未知的关键所在。一如罗丹所说,不要去模仿前人。“要学会辨别那永垂不朽的宝藏:即对于自然的至爱与人格的忠诚。有了它你就可以跳出因袭的樊笼,永远要探求现实,禁止你盲从任何大师。”

石滋宜看重现实的观念

人长一岁,心静一分。蜚声国际管理界的管理大师石滋宜,是管理界的人睿。从经营一线抽身而出,石滋宜看到了商业史上的悖理现象本来的真实。石滋宜认为,无论是对企业人还是对企业,*大挑战不是市场,不是金*,也不是人才,而是企业人的观念。

在他看来,世界上没有一种方式可以让企业不断长大,可以让一个人永葆**力。过去成功的方法,不一定就适用于今天和未来。企业和企业人都需要不断地变,如果不变,就很容易达到上限。人们太习惯相信看得见的东西,企业愿意花大*在高科技的设备投资上,却不愿意花时间或少许的金*在概念研发和观念更新上。而观念更新、创新习惯以及创新文化的形成,是一个人和一个企业持续发展的动力。

石滋宜没有像冯仑那样停留在对现象的描述上,更没有像郎咸平那样对一个固定的终点本质迷恋,石滋宜有着对现实更深一层的觉知。他抓住了一刻接一刻的本真。但是,石滋宜的解答,还是不解渴。他没有告诉我们什么样的观念,如何获得那样的观念,才能使我们与众不同。他的解释还没有让我们对商业史上的悖理现象有一个圆融的认知和把握。

  石滋宜:无论是对领导者还是对企业、*大挑战都是企业人的观念。

稻盛和夫洞穿悖理现象的本真

“不问聪明人要问过来人”。一手缔造了两家世界500强企业的稻盛和夫,从技术员做起,熟练掌握了一个公司由小到大的所有运转细节。对商业史上的悖理现象领悟颇深。他在一刻接一刻地**实践中,发现了商业史上悖理现象的本真。

稻盛和夫体悟到了超越现实的想象力和**力产生的真实过程。他知道追求尽善尽美的强度,决定了一个人和一个公司的前景。一次,一个跟他同时大学毕业的同学,在京瓷公司领军做一个新产品的研发。他和他的团队历经几个月的艰辛,克服重重困难,终于拿出了完全符合客户要求的产品。但是,稻盛和夫却以这不是他心里所见的鲜亮陶瓷为由拒绝了这个主管。那个被拒绝的主管简直是怒气冲天,还不得不回去研制稻盛和夫“眼里看到的鲜亮陶瓷”。*后,历经磨难终于拿出了完美的产品。

稻盛和夫的体悟,给了我们一个相当重要的启示。当对一个追求目标有着强烈的持续的渴望时,丢掉成见,苦苦思索体悟,事先就能够清晰“看见”那个崭新的结果。相反,如果事先没有清晰的意象,就不会有崭新的成果出现。这是稻盛和夫在人生的各种经历中体验到的真实。

稻盛和夫没有停留在灵感的顿悟上,而是继续深入觉知,终于他在实践中摸索出通达智慧之井的道路:

发现智慧之井=能力×热情×思维方式

“能力”主要指遗传基因以及后天学到的知识和技能;“热情”是指从事一件工作所有的激情和渴望成功等因素;“思维方式”则指对待工作的心态、精神状态和价值偏好。一个人和一个企业能够取得多大成就,就看三个因素的乘积。

其中,能力和热情,取值区间为0―100。因为是乘法,所以即使有能力而缺乏工作热情,也不会有好结果。自知缺乏能力,而能以燃烧的激情对待人生和工作,*终能够取得比拥有先天资质的人更好的成果。思维方式取值范围则为-100―+100。改变思维方式,改变一个人的心智,人生和事业就会有180度大转弯。有能力,有热情,但是思维方式却犯了方向性错误,仅此一点就会得到相反的结果。

这个成功等式,不是稻盛和夫用来展示自己理论的坐标,而是在实践中考察提拔干部和选聘员工的标尺。从这个等式出发,稻盛和夫坚持在公司中不用聪明人,不用**大学毕业的学生,更不用有资深背景的人。在他看来,这些通常让人们引以为傲的东西,恰恰是专心做事的障碍。如果不能调动全身的感觉和能量潜身于细节之中,就不会有持久的热情和到位的思维。

稻盛和夫真情地说:“我希望人们铭记这个‘神秘预言’,人生与心意一致,强烈的意念将以一定的现象表现出来。”

你一定会发现美,因为你有了真

智慧是伴随着敏感和观察而来的。当我们带着爱的激情特别强烈和持续时,就产生了对某一个事物全然的敏感。任何一个方面的刺激,有关的和无关的,都会通过全然的敏感,转化为通向所渴望目标的台阶,智慧之井*终将喷薄而出,**性的工作将不断带来喜悦。这是被稻盛和夫证实和揭示出的道理,也是被史蒂夫・乔布斯、马云、江南春、李彦宏、李想、史玉柱等优秀的创业领军人物所证实了的“本真”。

人性都有偷懒的偏好,领军人物是否能够掌握一刻接一刻的完美标尺,是驾驭企业的关键所在。研发是这样,服务是这样,企业经营管理的总体运营也是这样。只有当事人,*知道利润指标能够说清的问题是有限的。而只有置身其中,反复体悟并推究事理,才可以知道实际上可以做得更好。

2008年,是中国改革开放整整30年。在这30年中,中国经济体已经成为世界第四大经济体,并且很快将超过德国。甚至更有人根据购买力平价法乐观估计,中国经济总量已达美国经济总量的70%。数字和估量的区分留给经济学家们。我作为企业人,很高兴地看到,在中国大陆上,一种征服世界企业新的梦想正在形成,一种新的视野正在形成,一种新的意识正在展开。

联系电话:023-62873158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金开大道68号3幢22-1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渝B2-20120016 渝ICP备11000776号-1 北京动力在线为本站提供CDN加速服务

Copyright©2004-2021 3158.CN. All Rights Reserved 重庆叁壹伍捌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3158招商加盟网友情提示:投资有风险,选择需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