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2004国企红筹的乐园?

2011-07-31来源 : 互联网

        
    

    

分析师对香港国企红筹股的行情持谨慎乐观态度,而认为内地中小企业去香港上市的机会变小

    

元月12日,即将在香港上市的中国绿色食品表示,公开招股部分获得1604倍认购,这是一个新的记录。中国绿色食品这次认购的倍数胜于北京控股于1997年创下的纪录,当时北控供散户认购的部分达1276倍认购。红筹国企股在香港的吸引力,又回复到了历史的*高水平。

    

2003年国企股走势强劲,而港交所更推出国企指数期货,令国企股升势更加凌厉,所以年底招股的多只H股,成为市场焦点,得到了数以百倍计的超额认购,可见H股的升浪掀起了投资者认购新H股的热潮。

    

“国内原材料的涨价令部份H股公司成为追捧对象,H股价格表现更超越了A股的表现,第四季香港市场表现‘*爆’,数千亿元的IPO认购冻结金额已**是新闻了!”蝉联保荐人**的京华山一投资银行主管温天络回顾这一次国企红筹的**历程:“此外,港元存款利率屡创新低,这更促使散户追捧新股!”

    

香港的投资银行一般估计,2004年1000亿元集资当中,有500亿元来自内地大型保险公司及银行,有200亿元来自航空及电讯公司,余下约200多亿元来自香港**、房屋委员会与房地产投资信托基金形式出售的资产。

    

2004年拟上市的新股当中,较瞩目的包括平安保险、和黄旗下和记环球电讯、上海实业旗下芯片生产公司中芯**及TOM.COM旗下互联业务TOM Online,估计集资金额分别约156亿、100亿、78亿及50亿元。

    

“2003年新上市国企共有18家,约占新上市公司总数两成五,预计2004年所占比重,会进一步提高至三成,国企继续在本港股市扮演重要角色,本港仍为内地企业集资中心。”长期从事内地业务的卓亚业务发展总监温天纳称。

    

    

中小公司上市难度增大

    

不过,在一片热潮之中,内地公司到香港上市并非一片坦途。

    

“回顾2003年香港新股市场表现,共有73家新公司挂牌上市,主板占42家,创业板占27家,另外有4家由创业板转往主板。虽然新上市公司数目较2002年的117家少,减少38%,但总集资金额达589亿港元,较2002年520亿元多,也就是说,平均每个公司的集资额都比以前要大不少。当中以中国人寿的集资额*大,达232亿元,占2003年新上市公司集资总额近四成。”温天纳统计得出,2003年新股之中,有52家公司集资金额少于五亿元,而这个数字在2002年则为105家。中小公司上市数目确实在下降。

    

长远来说,中小公司到香港上市的机会是逐渐减小的。已经在投资银行业沉浮近十年的H先生,不**虑地指出:“香港***和港交所已经屡次表示希望吸引铁路交通等大型国企来上市,价值取向很明显。以后保荐人制度收紧,一来我们保荐业务的成本会增加,中小公司的上市意欲会降低;二来,中小公司的账面和资料当然没有大公司的齐全和**,做保荐业务如果要负担法律责任,我们自己也都会衡量一下:宁愿做大公司的了!”

    

2003年5月,港交所和***发表了监管保荐人的咨询文件,建议要求保荐人就招股文件的准确性做好“尽职审查”并签署确认、设立保荐人的“黑名单”制度和另设《操守准则》列明保荐人的专业责任。

    

香港中文大学财务学系副教授苏伟文对于收紧保荐人持坚决的肯定态度。同时,他认为,“监管收紧带来的副作用之一确实是中小公司上市难度加大。但是,对于目前香港股市的现状来看,不加强监管,尤其是对保荐人的监管,后果更严重。”

    

早前港府就港交所应否保留上市审批权推出咨询文件,咨询期限为12月,并提出四个方案供市场人士考虑,方案包括由港交所旗下*立附属公司负责审批工作、将审批权交予***、扩 大现行双重存档制度,以及成立新立法机构负责上市审批。

    

“无论采取哪种方式,日后对于上市公司的审核,都会严格,需要的时间和成本也会增加,内地一般的中小型公司,到香港上市,确实越来越难。”苏伟文表示。

    

事实上,目前香港股市所见,往往是大型的H股*占**,认购经常高达百倍以上,而反看近期数家新认购的民企,不外是四五倍市盈率。一般认为,近年香港民企业绩风波,影响了市场的信心,对于这种现象,温天络认为也不能一概而论。“民企的信心问题,其实也有个演变的过程。我*近保荐的西安海天天线市盈率为13倍、上海交大铭泰市盈率也逾10倍,认购以及上市表现都很好。这说明对于看好的民企,很多机构还是出手很坚决的。”他又点出了民企欲获得香港市场认同的一些关键环节:“部份民企采用海外控股方式上市,股权全面流通,中长期股票全面流通会对股价有一定压力。相对而言采用H股上市公司流通部份只有流通H股,股权分布集中,较获投资者青睐。但肯定地说,国家级的企业的盘子较大,对大型基金来说,流通问题较有保障,长期投资价值较高。”

    

他还委婉地指出:“目前投资界没有把‘国企’及‘民企’的问题看得太重,看重的仍是规模效益。投资者已返璞归真,看重的问题是产业前景、已实现利润、企业品牌及增长等。”

    

    

配股“抽水”:市场有阴影

    

1月12日,中国石油策略股东英国石油悉数配售手上35亿股中油股份,套现*高可达130亿元。这次是一个月内第3只大型中资国企股配股,连同之前中银香港、中国铝业,三大中资股配股已从香港股市抽走了超过300亿元资金。市场消息指,英石油配售中石油的行动,单是亚洲已有四五百亿资金追逐,这可能与中石油的流通量一向偏低有关。中石油只有10%股份为流通股份,其余90%由中国石油集团持有。

    

而当日,在这个消息影响下,香港股市的国企股普遍大幅下挫,拖累国企指数跌穿5,000点,中石油一度挫至4元关口,收市挫0.225元,至4.025元,跌幅达5.3%。

    

证券界人士预期,其它有盈利前景的国企,如金属和石化类股份可能会有“抽水”行动。

    

2003年11月15日,安徽海螺水泥配售共值5.9亿元新股,这是近两年半以来首只H股配股,认购反应不俗。过去接近30个月的时间之内,H股一直在融资市场上偃旗息鼓。

    

荷银证券中国研究部副主管范卓云说,中国经济增长将由今年的超过8.5%放缓至明年的7%,国企股已升了不少,应是减持获利的时候。

    

以往,国企红筹股份在香港股市的形象欠佳,除了当时业绩欠佳之外,也和公司行为比较突兀,不注重投资者关系有关。“那时候各种中国概念公司不管自身需要,纷纷配股,弄得投资者苦不堪言,*后纷纷用脚投票。希望这次不要重蹈覆辙。”有基金经理这样对笔者指出。他说:“现时市场资金充裕的程度,可从大型股份配股反应理想,以及新股超额认购动辄数十倍可见,因此预期国企股可站稳两三个月。但是如果陆续不断有股份上市“抽水”的话,H股行情可能会乐极生悲。”

    

同时,更多的市场人士将焦点放在了三四月,因为那是已经涨了一年的国企股的成绩表兑现之时。

    

“待2004年3月份H股公司业绩公告后,如果龙头H股公司2003年的业绩应符合分析员的预测,股价应可受业绩支撑。可股市应有平稳的增长。”温天络对于今年国企红筹的行情持谨慎乐观态度,认为国企指数有望上试6000点。

    

但愿是这样。

                          
                                                                                                                                                    
          

1、凡本网注明“世界经理人”或者“牛津管理评论”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经本网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须注明稿件来源:“世界经理人”或者“牛津管理评论”,违反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2、凡注明“来源:xxx”作品,不代表本网观点,文章版权属于原始出处单位及原作者所有,本网不承担此稿侵权责任。         
          3、欢迎各类型媒体积极与本站联络,互相签订转载协议。         
          4、如著作人对本网刊载内容、版权有异议,请于知道该作品发表之日起30日内联系本网,否则视为自动放弃相关权利。         
          5、联系我们:contact@icxo.com;投稿邮箱:article@icxo.com,欢迎赐稿。         
      
  

联系电话:023-62873158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金开大道68号3幢22-1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渝B2-20120016 渝ICP备11000776号-1 北京动力在线为本站提供CDN加速服务

Copyright©2004-2021 3158.CN. All Rights Reserved 重庆叁壹伍捌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3158招商加盟网友情提示:投资有风险,选择需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