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经理人的五种“职业病”

2011-07-31来源 : 互联网

        
    

    

1、奶酪综合症也称“职业多动症”。频繁跳槽,工作缺乏长性,很难在一个公司“长治久安”,视“变化”为职业哲学。该症状得名于一本对其有着童话般预言、神化般传染性的畅销书――《谁动了我的奶酪》。常言说“人移活,树移死”,那种守株待兔、等待天上掉馅饼的态度固然是消极的。但是,积极的、进取的人生态度也不等于闻风就动、见影就变。那么,职业经理人究竟应该如何决定和处理好自己职业生涯发展中的“变化”课题呢?形成我国职业经理人的这种职业病的根源是什么呢?这种职业病在我国的职业经理人身上的形成有着一定的“历史情结”。在国民经济由计划向市场转型的初期,作为经理人的“跳槽”甚至“换行”行为都属于“先知先觉”的做法,因为那个时候“先机”比“位置”更重要,谁把握了“先机”谁就能够抢占制高点。“激情”比“冷静”、“变化”比“不变”也更有价,谁富有激情、敢变先变谁就有可能创造“奇迹”。所以那个时期,变化者往往就是抓住了大势从而把握了成功的人。各种各样一夜暴富、一举成名的传奇人物和故事的感染,以及各种各样新思潮、新资讯的冲击,既唤醒了许多人创业的追求和成功的梦想,也同样产生出许多浮躁和不安的副产品……但是,随着一番大浪淘沙,市场化的大势已定,企业已经逐渐由经济转型初期的那种变革性的动荡、混沌和不平衡状态转入追求稳定、秩序和均衡的发展状态。经理人也开始更多地面临由感性的“创业型”经理人向理性的“守业型”经理人转变。这时太频繁的“跳槽”最终没有让市场这池水继续“混”下去而反倒让许多经理人的未来更“混”了。同时,伴随企业的发展、竞争格局的升级,企业对专业经营管理人才日益增长的需求也促进了职业经理人市场的形成,职业经理人也面临着比从前的经理人更大的变化机会和变化空间。这时,面对各种各样的机会和诱惑,是“根基”重要还是“机会”重要?是相信自己的理智还是感觉?究竟变还是不变?如何变?……对于职业经理人就成了一个重要的、两难的抉择。首先,在“职业经理人”这个概念里,成为一个合格的“经理人”是前提,也是职业经理人面对自己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而“职业”的前缀既代表了职业价值的透明度和职业选择的自由度,也反映了职业经理人将面临越来越规范和成熟的市场竞争环境。所以对个人而言,首要的问题还是要先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经理人”,然后才有资本谈“职业化”。其次,对于“变化”应该有理性的认识。发展不等于变化,变化只是发展过程中的一种阶段性的现象或反映,而不能作为追求的目的。一个成熟的职业经理人更应该考虑的是如何稳定而不失时机地发展的问题,而不是表面的变或者不变的问题,更不能心如浮云、见风就动。“跳槽”可能是一个人提升和实现自我的“捷径”之一,但是“跳槽”本身并不能提高人的能力、经验或者心智水平,也不能带给人什么“解脱”、“换个心境”、“成就感”之类的结果。“跳槽”更直接的结果只是更换了一个客观环境,它可能会给你带来更大的挑战机会和发挥空间,也可能只是一个过去的翻版甚至一个隐藏的“陷阱”。不管怎样,都需要你重头开始,需要你放弃或者倒空过去的很多成功经验,需要你以新的思维面对和处理许多未曾预见到的问题和“顽症”等等。对个人而言,“跳槽”永远不是目的而只是诸多途径中的一条途径。无论跳不跳槽,奋斗的道路都是机遇和风险并存,都需要你有一份坚定而正常的心态。无论在哪里,作为职业经理人都需要以一种冷静而非浮躁的心态地对待自己的职业发展。我并不极端地认为畅销的东西一定好或者不好,但我确实相信:当某种事物或现象过于火热或流行的时候你就更需要冷静、理智地对待它。不管是“奶酪热”还是“空降热”,也不管是“顺风”还是“逆风”而飞,总而言之,作为职业经理人,应该懂得审时度势,看清楚自己所处的环境,明白自己所处的位置以及职业发展的现实和未来需要,从而确定自己如何“以不变应万变”,又如何“如如而变”,而不是盲目地心热、跟风。

    

2、水土不服症职业经理人刚到一家新企业上任时,对新的工作领域以及人文环境会产生各种不适应现象。情况好的,及时发现病根、调整自己,经过一段过渡时期后适应环境,工作转入佳境;情况不好的,劳心劳力一场,最终却是既没有功劳也没有苦劳。更有甚者还对个人和企业产生不良的后遗症。许多国内企业找人、挖人,都喜欢找那些“等级”比自己高的人才,似乎这样可以提高自己的“等级”似的,比如民营企业喜欢找外企或国企、小企业喜欢找大企业等等。而许多国内的外企招人、任人,则偏爱选用相同或相似“血统”的人,似乎这样可以保持自己“纯正”的血统似的,比如只任用外方管理者、只雇用有外企或国外经历的人等等。原因往往是为了“输入新鲜血液”、“给企业带来新气象”、“改善企业的不良现状”、“提升企业管理水平”等等,并对新人寄予了很高的期望。而新进人员无疑也会很响应这种期望,从而急于体现能力、发挥作用、建立功勋。这种情况下,双方都可能忽略企业的历史和现实,简单地评价或夸大种种不合理的、需要改变的现状,理想化地设定改革的目标和方案,不假思索地拷贝和推行自己原来的成功经验和方法。而忽视了老做法在新环境下的适应性问题,造成“南橘北枳”的现象。这种职业病通常体现在两个方面:“内伤”方面,就是在企业文化上的不适应性。从前所处的企业文化与新企业的企业文化差异较大,个人已经习惯的思维和行为模式与新企业通行的“惯例”不同。在没有充分了解和认识这种企业文化之前贸然决策和行动必然会产生较大的冲突,遭受意想不到的阻碍和挫折;“外伤”方面,主要是由于跨行业、跨区域等原因,对新产品或者新的外界竞争环境缺乏经验和足够的认识,从而导致经营决策上的失败。站在职业经理人的角度来看这个问题。首先你得接受这样一个基本观点――“存在即合理”,即所有存在的都有它合理的现实或历史原因。在没有摸清楚这个原因之前,切忌贸然行动。作为一个成功的职业经理人,很重要的一点要求就是对任何事物都要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而不要被呈现在眼前的种种表面现象所迷惑。“水土不服”症状的很大原因也在于你只看到了眼前这棵企业的“大树”,而没有体察清楚它生长的“水土”,从而也缺乏对自身“体质”适应性的正确估量。毕竟在已经选择和进入了这个新环境之后,你只能首先让自己去适应环境而不能指望环境首先适应自己。同时,也要奉劝所有初入新环境的职业经理人,避免无谓地上演“否定之否定”的经历。否定也罢、肯定也罢,不是工作目的而只是工作的方法和过程。学会运用“先立后破”的模式来实现自己的目标――先“肯定”才能“立定”,“立定”之后再“否定”。也只有这样,也才可以最终“立定”自己的目标。

    

3、创新高烧症过于热衷管理变革和创新,但凡进入新岗位必然有一番“创新”作为,工作中对新概念、新事物、新资讯尤其迷恋,不仅喜欢常挂在嘴边,而且经常“敢为天下先”地率先尝试,视企业为创新的试验基地。创新不仅是企业发展的源泉,也是企业生存的基础。因为环境在变化、市场在变化、需求在变化、其他竞争对手都在为了应变而不断地创新,创新是唯一的出路,不创新就是死路一条。所以,企业需要创新也欢迎创新,作为直接经营管理企业的职业经理人也需要勇于创新、不断创新……这些观点本身确实没有错,但问题出在我们究竟是如何创新的?视创新为工作的目的对不对?把创新变成了一种职业本能对不对?如果稍微冷静地分析一下就可以发现:其一,任何创新活动,本身都同其他任何活动一样,有正面和负面两种效应。如果选择不当或者实施不当,其负面效应会超过甚至远远超过正面效应,反而给企业带来意想不到的危害和损失;其二,即使是成功的创新,也并非创新本身在维系和实现企业的生存与发展,而是创新最终能够将企业带入的那种健康的、正常的、普通的持续经营活动。也就是说,实际上维持企业本身健康和正常的运营才是企业创新的目的,它比创新本身对于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更加重要和根本。而创新的重要价值和作用乃在于它在企业成长过程中的及时纠偏或者顺势调整和引导作用。如果将创新形容为企业的“机遇”,那么,正像机遇对于人生非常重要但毕竟有限也不能全部取代人生一样,创新对于企业和职业经理人也非常重要但也不能完全取代企业正常的、方方面面的经营活动和经理人的全部的职业工作;其三,所谓物极必反,过度强调创新、追逐创新就会偏离创新的目的和方向,甚至走向创新的反面。如同热情对于人的生命非常可贵,但过度的热情对于人的生命也非常可怕和有害一样,过度的创新行为对于企业也会产生同样的负面效应。第一,创新必须有它的基础。在企业中创新既不能象“搭积木”一样脱离企业的积累和生长规律而随意地“重组”、“再造”,也不能像变魔术一样忽视企业本质的从而也是朴素的面貌去频繁地“变脸”。只要企业想永续经营下去,就必须遵守自身成长的“生命规律”,否则就会受到惩罚。企业中创新活动也不能脱离这个内在规律,需要在继承中转变、在转变中继承下去;第二,创新必须有它的目标。和企业中的其它活动一样,创新活动也不能脱离企业根本的或整体的目标。同时,创新还必须有自己符合企业整体目标的明确目标,不能视创新本身为工作的目的,更不能为了创新而创新;第三,创新必须符合实际、落到实处。创新不是“水中捞月”或者去造“空中楼阁”。创新往往是源于人思维上的灵感或顿悟,但这与企业中的真正实施还有一段距离,这段距离就是常说的“可行性”、“可操作性”等。毕竟对于企业而言,需要的是能够降落到地里的“甘霖”,而不是还在空中飘荡的“云彩”。所以,作为实践者的职业经理人,不能简单地将头脑中的创新想法等同于企业中的创新实践。随后,总结一下:希望作为创新主体的职业经理人,对于创新也能有一个“平常心”,主要的思维和精力还是集中在企业的正常运营和健康发展上,不要让自己和企业为创新而创新,为创新而“发高烧”。

    

4、动脉硬化症长期在同一企业或同一类企业中从事工作而造成了死板、教条、机械的思维模式和工作习惯。典型表现如不论到哪里都一味地套用原来企业的经营管理模式,或者不论面临何种情况都是同一套方法和工具,美其名曰:“成功经验”。与“创新高烧症”相反,这种职业病则是职业经理人思维和行为的另一种极端化。如果说前者是过于轻视或忽视企业经营的基础和历史因素,而后者则是过于依赖和局限于自己的历史和经验中。结局往往都一样:脱离甚至背离企业的发展目标,损害企业正常的运营和健康的机体。经验之所以成为经验,在于它是由人实施和提炼的成功的实践活动。所以,无论何时何地,人都要成为它的主体而不是客体。或者说,做经验的主导者而非被经验所主导。一个成功的职业经理人要谙于对经验的变通和运用之术而非经验本身。盲目地套用经验、依赖经验不仅会导致工作上的僵化和失败,而且会葬送经验本身的生命。此外,过于机械和教条既是一个人也是一个企业老化的标志。这种职业病的存在对于企业和职业经理人本身的职业生涯而言也都是一种慢性自杀行为。有生命力的企业应该是一个有机体,应该保持它自己的新陈代谢能力和生长规律。职业经理人也一样,不要让自己成为一个标准的、机械的“管理部件”,只能配备在一定类型和规格的机器上发挥固定的功能。这样的职业经理人的发展空间和职业生命都是有限的,尤其不能在企业中委以重任或独当一面。要改变这种职业病,唯一的出路就是去打破自己传统的思维禁锢,消除“我执”的心态,学会认识、理解和吸收新鲜事物,学会欣赏、倾听和理解“不同” 的环境和“不习惯”的人,让自己的思维和精神都“活”起来。

    

5、恐闲恐轻症习惯了受到重视和压力,习惯了整天忙忙碌碌,害怕自己受到轻视或者“承担”轻松,害怕闲下来,嘴上说着太“忙”太“累”,行动上又很难也不愿闲下来、轻松起来。典型的职业“惯性”。这也是职业化对人天性的“固化”表现之一。好像磁场对放置其中的物质内部正负电荷的作用一样,让人身不由己。许多职业经理人善于工作但不善于生活,善于解决重大的工作事件却不善于处理细微的生活小事,会忙碌但不会休闲;习惯了在众人面前的表现和八面应酬,不习惯一个人空闲下来、清静下来;对于高压是又爱又恨,离不了甩不掉,长期高压下高度兴奋的头脑和过于紧绷的神经一旦放松下来反而不知所措、无所适从……“职业”对于现代人的重要性,不仅因为它是人们谋生的手段,而且在于它能够使得个人的价值得到社会化的实现和体现,从而能极大地拓展人生的发挥及发展空间。于是从小到大,我们对“理想”的认识基本上都被定位在职场上。上学受教育,选学校、挑专业、求学历,知识越来越多、文凭越来越高、学历越来越长,所有的一切都是为了以后的职业生涯做准备。等到走上职场,还要不断地进行在职技能的训练和工作经验的积累……可以说,“职业”几乎奠定了现代人生命的基本格调。但我们不能忽视这一点――就人的完整生涯而言,职业生涯只是其中的一部分。作为“职业人”的人更是作为“社会人”而存在的,作为“社会人”的人同时也是作为“自然人”而存在的。人的“社会性”应该表现为人的一种更为丰富和开放的社会化的人生,人的“自然性”也应该表现为人的一种更为广阔和无限的自然的人生,而并非仅仅局限在单一的“职业生涯”里。对于“职业”的认识如果陷入偏执,那么结果往往会适得其反。过度“职业化”会局限我们对人生的完整认识和体验,陷入一种固定的认识框架中,从而对人的创造性造成一种变相的遏制;过度的“职业化”会不同程度地赋予我们人生过多的机械性和局限性,突出表现为对职业之外的环境和事物的幼稚、无知和不适应;过度的“职业化”在一定程度上会压抑人的天性、本能和自在性,过于约束或统一人的个性和差别,反而使得我们的生命不是更丰富更精彩而是更单调更乏味;过度的“职业化”会破坏我们身心成长的均衡性,甚至引发身体上的各种疾病等等。做个人性化的“职业经理人”而不要成为机器式的“职业经理人”。向自己证明你是自己职业的主体而非相反,学会用你的人生丰富和拓展你的职业而非相反,学会轻松地恢复和自如地表达自己“社会性”、“自然性”的那一面,学会释放和平衡自己的身心,学会把工作溶入生活而不是把生活纳入工作……这样,你就会为你的生命增资添色不少。总之,做个健康的“职业经理人”而不要成为各种职业病缠身而又身不由己的“职业经理人”。

    

    

2、水土不服症
职业经理人刚到一家新企业上任时,对新的工作领域以及人文环境会产生各种不适应现象。情况好的,及时发现病根、调整自己,经过一段过渡时期后适应环境,工作转入佳境;情况不好的,劳心劳力一场,最终却是既没有功劳也没有苦劳。更有甚者还对个人和企业产生不良的后遗症。
许多国内企业找人、挖人,都喜欢找那些“等级”比自己高的人才,似乎这样可以提高自己的“等级”似的,比如民营企业喜欢找外企或国企、小企业喜欢找大企业等等。而许多国内的外企招人、任人,则偏爱选用相同或相似“血统”的人,似乎这样可以保持自己“纯正”的血统似的,比如只任用外方管理者、只雇用有外企或国外经历的人等等。原因往往是为了“输入新鲜血液”、“给企业带来新气象”、“改善企业的不良现状”、“提升企业管理水平”等等,并对新人寄予了很高的期望。而新进人员无疑也会很响应这种期望,从而急于体现能力、发挥作用、建立功勋。这种情况下,双方都可能忽略企业的历史和现实,简单地评价或夸大种种不合理的、需要改变的现状,理想化地设定改革的目标和方案,不假思索地拷贝和推行自己原来的成功经验和方法。而忽视了老做法在新环境下的适应性问题,造成“南橘北枳”的现象。
这种职业病通常体现在两个方面:“内伤”方面,就是在企业文化上的不适应性。从前所处的企业文化与新企业的企业文化差异较大,个人已经习惯的思维和行为模式与新企业通行的“惯例”不同。在没有充分了解和认识这种企业文化之前贸然决策和行动必然会产生较大的冲突,遭受意想不到的阻碍和挫折;“外伤”方面,主要是由于跨行业、跨区域等原因,对新产品或者新的外界竞争环境缺乏经验和足够的认识,从而导致经营决策上的失败。
站在职业经理人的角度来看这个问题。首先你得接受这样一个基本观点――“存在即合理”,即所有存在的都有它合理的现实或历史原因。在没有摸清楚这个原因之前,切忌贸然行动。作为一个成功的职业经理人,很重要的一点要求就是对任何事物都要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而不要被呈现在眼前的种种表面现象所迷惑。“水土不服”症状的很大原因也在于你只看到了眼前这棵企业的“大树”,而没有体察清楚它生长的“水土”,从而也缺乏对自身“体质”适应性的正确估量。毕竟在已经选择和进入了这个新环境之后,你只能首先让自己去适应环境而不能指望环境首先适应自己。同时,也要奉劝所有初入新环境的职业经理人,避免无谓地上演“否定之否定”的经历。否定也罢、肯定也罢,不是工作目的而只是工作的方法和过程。学会运用“先立后破”的模式来实现自己的目标――先“肯定”才能“立定”,“立定”之后再“否定”。也只有这样,也才可以最终“立定”自己的目标。

    

3、创新高烧症
过于热衷管理变革和创新,但凡进入新岗位必然有一番“创新”作为,工作中对新概念、新事物、新资讯尤其迷恋,不仅喜欢常挂在嘴边,而且经常“敢为天下先”地率先尝试,视企业为创新的试验基地。
创新不仅是企业发展的源泉,也是企业生存的基础。因为环境在变化、市场在变化、需求在变化、其他竞争对手都在为了应变而不断地创新,创新是唯一的出路,不创新就是死路一条。所以,企业需要创新也欢迎创新,作为直接经营管理企业的职业经理人也需要勇于创新、不断创新……这些观点本身确实没有错,但问题出在我们究竟是如何创新的?视创新为工作的目的对不对?把创新变成了一种职业本能对不对?
如果稍微冷静地分析一下就可以发现:其一,任何创新活动,本身都同其他任何活动一样,有正面和负面两种效应。如果选择不当或者实施不当,其负面效应会超过甚至远远超过正面效应,反而给企业带来意想不到的危害和损失;其二,即使是成功的创新,也并非创新本身在维系和实现企业的生存与发展,而是创新最终能够将企业带入的那种健康的、正常的、普通的持续经营活动。也就是说,实际上维持企业本身健康和正常的运营才是企业创新的目的,它比创新本身对于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更加重要和根本。而创新的重要价值和作用乃在于它在企业成长过程中的及时纠偏或者顺势调整和引导作用。如果将创新形容为企业的“机遇”,那么,正像机遇对于人生非常重要但毕竟有限也不能全部取代人生一样,创新对于企业和职业经理人也非常重要但也不能完全取代企业正常的、方方面面的经营活动和经理人的全部的职业工作;其三,所谓物极必反,过度强调创新、追逐创新就会偏离创新的目的和方向,甚至走向创新的反面。如同热情对于人的生命非常可贵,但过度的热情对于人的生命也非常可怕和有害一样,过度的创新行为对于企业也会产生同样的负面效应。
第一,创新必须有它的基础。在企业中创新既不能象“搭积木”一样脱离企业的积累和生长规律而随意地“重组”、“再造”,也不能像变魔术一样忽视企业本质的从而也是朴素的面貌去频繁地“变脸”。只要企业想永续经营下去,就必须遵守自身成长的“生命规律”,否则就会受到惩罚。企业中创新活动也不能脱离这个内在规律,需要在继承中转变、在转变中继承下去;
第二,创新必须有它的目标。和企业中的其它活动一样,创新活动也不能脱离企业根本的或整体的目标。同时,创新还必须有自己符合企业整体目标的明确目标,不能视创新本身为工作的目的,更不能为了创新而创新;
第三,创新必须符合实际、落到实处。创新不是“水中捞月”或者去造“空中楼阁”。创新往往是源于人思维上的灵感或顿悟,但这与企业中的真正实施还有一段距离,这段距离就是常说的“可行性”、“可操作性”等。毕竟对于企业而言,需要的是能够降落到地里的“甘霖”,而不是还在空中飘荡的“云彩”。所以,作为实践者的职业经理人,不能简单地将头脑中的创新想法等同于企业中的创新实践。
随后,总结一下:希望作为创新主体的职业经理人,对于创新也能有一个“平常心”,主要的思维和精力还是集中在企业的正常运营和健康发展上,不要让自己和企业为创新而创新,为创新而“发高烧”。

    

4、动脉硬化症
长期在同一企业或同一类企业中从事工作而造成了死板、教条、机械的思维模式和工作习惯。典型表现如不论到哪里都一味地套用原来企业的经营管理模式,或者不论面临何种情况都是同一套方法和工具,美其名曰:“成功经验”。
与“创新高烧症”相反,这种职业病则是职业经理人思维和行为的另一种极端化。如果说前者是过于轻视或忽视企业经营的基础和历史因素,而后者则是过于依赖和局限于自己的历史和经验中。结局往往都一样:脱离甚至背离企业的发展目标,损害企业正常的运营和健康的机体。
经验之所以成为经验,在于它是由人实施和提炼的成功的实践活动。所以,无论何时何地,人都要成为它的主体而不是客体。或者说,做经验的主导者而非被经验所主导。一个成功的职业经理人要谙于对经验的变通和运用之术而非经验本身。盲目地套用经验、依赖经验不仅会导致工作上的僵化和失败,而且会葬送经验本身的生命。此外,过于机械和教条既是一个人也是一个企业老化的标志。这种职业病的存在对于企业和职业经理人本身的职业生涯而言也都是一种慢性自杀行为。
有生命力的企业应该是一个有机体,应该保持它自己的新陈代谢能力和生长规律。职业经理人也一样,不要让自己成为一个标准的、机械的“管理部件”,只能配备在一定类型和规格的机器上发挥固定的功能。这样的职业经理人的发展空间和职业生命都是有限的,尤其不能在企业中委以重任或独当一面。要改变这种职业病,唯一的出路就是去打破自己传统的思维禁锢,消除“我执”的心态,学会认识、理解和吸收新鲜事物,学会欣赏、倾听和理解“不同” 的环境和“不习惯”的人,让自己的思维和精神都“活”起来。

    

5、恐闲恐轻症
习惯了受到重视和压力,习惯了整天忙忙碌碌,害怕自己受到轻视或者“承担”轻松,害怕闲下来,嘴上说着太“忙”太“累”,行动上又很难也不愿闲下来、轻松起来。
典型的职业“惯性”。这也是职业化对人天性的“固化”表现之一。好像磁场对放置其中的物质内部正负电荷的作用一样,让人身不由己。许多职业经理人善于工作但不善于生活,善于解决重大的工作事件却不善于处理细微的生活小事,会忙碌但不会休闲;习惯了在众人面前的表现和八面应酬,不习惯一个人空闲下来、清静下来;对于高压是又爱又恨,离不了甩不掉,长期高压下高度兴奋的头脑和过于紧绷的神经一旦放松下来反而不知所措、无所适从……
“职业”对于现代人的重要性,不仅因为它是人们谋生的手段,而且在于它能够使得个人的价值得到社会化的实现和体现,从而能极大地拓展人生的发挥及发展空间。于是从小到大,我们对“理想”的认识基本上都被定位在职场上。上学受教育,选学校、挑专业、求学历,知识越来越多、文凭越来越高、学历越来越长,所有的一切都是为了以后的职业生涯做准备。等到走上职场,还要不断地进行在职技能的训练和工作经验的积累……可以说,“职业”几乎奠定了现代人生命的基本格调。但我们不能忽视这一点――就人的完整生涯而言,职业生涯只是其中的一部分。作为“职业人”的人更是作为“社会人”而存在的,作为“社会人”的人同时也是作为“自然人”而存在的。人的“社会性”应该表现为人的一种更为丰富和开放的社会化的人生,人的“自然性”也应该表现为人的一种更为广阔和无限的自然的人生,而并非仅仅局限在单一的“职业生涯”里。对于“职业”的认识如果陷入偏执,那么结果往往会适得其反。过度“职业化”会局限我们对人生的完整认识和体验,陷入一种固定的认识框架中,从而对人的创造性造成一种变相的遏制;过度的“职业化”会不同程度地赋予我们人生过多的机械性和局限性,突出表现为对职业之外的环境和事物的幼稚、无知和不适应;过度的“职业化”在一定程度上会压抑人的天性、本能和自在性,过于约束或统一人的个性和差别,反而使得我们的生命不是更丰富更精彩而是更单调更乏味;过度的“职业化”会破坏我们身心成长的均衡性,甚至引发身体上的各种疾病等等。
做个人性化的“职业经理人”而不要成为机器式的“职业经理人”。向自己证明你是自己职业的主体而非相反,学会用你的人生丰富和拓展你的职业而非相反,学会轻松地恢复和自如地表达自己“社会性”、“自然性”的那一面,学会释放和平衡自己的身心,学会把工作溶入生活而不是把生活纳入工作……这样,你就会为你的生命增资添色不少。总之,做个健康的“职业经理人”而不要成为各种职业病缠身而又身不由己的“职业经理人”。

    

                          
                                                                                                                                                    
          

1、凡本网注明“世界经理人”或者“牛津管理评论”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经本网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须注明稿件来源:“世界经理人”或者“牛津管理评论”,违反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2、凡注明“来源:xxx”作品,不代表本网观点,文章版权属于原始出处单位及原作者所有,本网不承担此稿侵权责任。         
          3、欢迎各类型媒体积极与本站联络,互相签订转载协议。         
          4、如著作人对本网刊载内容、版权有异议,请于知道该作品发表之日起30日内联系本网,否则视为自动放弃相关权利。         
          5、联系我们:contact@icxo.com;投稿邮箱:article@icxo.com,欢迎赐稿。         
      
  

联系电话:023-62873158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金开大道68号3幢22-1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渝B2-20120016 渝ICP备11000776号-1 北京动力在线为本站提供CDN加速服务

Copyright©2004-2021 3158.CN. All Rights Reserved 重庆叁壹伍捌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3158招商加盟网友情提示:投资有风险,选择需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