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范管理意在防控交易风险

2011-07-31来源 : 互联网

从巴林银行倒闭,到中信泰富的*额亏损,金融衍生产品犹如一柄难以把持的“双刃剑”,如果使用适当,它在规避风险方面具有很高的价值;但如果是滥用,它将导致*额亏损,成为企业的“滑铁卢”。去年下半年,随着金融危机**与蔓延,一大批境内企业和机构从事衍生品交易出现大额亏损,使监管层再次对衍生品交易风险控制的意识得以增强,而境内银行在衍生品交易中的风险也一度成为传媒关注的焦点。随着银监会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银行业金融机构与机构客户交易衍生产品风险管理的通知》,我国银行业监管部门通过对金融衍生品交易的重新梳理,其风险管控的规定终于浮出水面。

随着经济**化进程不断推进、开放程度不断提高,我国企业和个人越来越多地进入**金融市场已成为发展趋势。据记者了解,境内机构客户使用衍生产品对**市场的汇率、利率风险进行管理的做法已开展多年。业务开办前期,参与者主要是**化程度较高的机构客户。由于它们本身具有**化业务,对**市场相对熟悉,使用衍生产品进行风险管理取得了较好的效果。随着人民币汇率、利率市场化程度的加深,机构客户在人民币市场风险领域的风险管理需求不断加大,参与衍生产品交易的机构客户数量也日益增多。但是,除了少数机构之外,绝大多数中国企业家们对**金融市场的规则还很不熟悉,对现代金融创新的知识还很不了解,企业因“套期保值”导致*额亏损事件屡有发生。

在8月5日发布的通知中,“风险可控、成本可算、增加产品透明度”成为银监会针对银行理财产品销售行为和信息披露进行的**规范。对此,中国银行金融市场总部**分析员方明对本报记者表示,诸如中信泰富、中航油等很多企业做衍生产品套期保值过程中出现很大损失,寻根溯源是因为在套期保值和风险管理中进入了一个误区。误区的产生主要就是出于对于产品不了解,尤其是对于复杂的衍生产品中蕴藏的风险不清楚,或者盲目地认为是小概率事件不会发生,从而留下风险隐患,失去了原有的套期保值目的。

现实中,不仅是企业在衍生产品交易中出现大面积亏损,银行在其中也承受着*大的风险。机构客户的衍生产品交易主要通过与境内银行交易的方式进行,境内银行与机构客户交易衍生产品后,再与非境内注册机构进行“背对背”平盘交易。这些年,促进金融衍生产品的创新,成为很多银行**业务空间,提升自身竞争力的一个手段。然而,对于境内银行而言,这并非全无风险的中间业务,银行同样面临着衍生产品市值变化的*大市场风险。在我国,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欧元CMS产品,去年我国一些银行大力推广的这款产品,其结果令很多企业和银行都大受损失。

针对这些情况,银监会在通知中强调,境内银行应切实关注和评估各类风险及其影响程度,并重视内部制度完善、提高管理水平、加强风险管控。同时,银监会在通知中对境内银行和机构客户开展金融衍生产品交易流程进行了更为严格的规范,不鼓励境内银行参与过于复杂的境外衍生品交易,并明确规定“不得将人民币债务作为叙做挂钩非人民币市场指标的衍生产品的交易需求背景”,同时,不允许银行与非境内注册机构雇佣的销售人员共同向机构客户进行衍生产品销售或变相共同销售。

就此,方明表示,目前,银监会对于过分复杂的衍生产品进行规范大有必要。在今后的衍生品交易中,银监会强调要以境内为核心,这对于风险可控,规避风险非常有利。因为,从企业本身而言,对衍生产品本身不是很了解,如果经过国内银行研究消化,再推荐给客户,相对比较安全,有把握。而事实上,银监会此通知的意义也是鼓励银行在衍生品交易中开展安全性更高的产品,帮助机构客户积极参与市场竞争、有效规避风险,真正做到为实体经济服务,而不得销售脱离实体经济需要,交易过于复杂化、缺乏透明度的衍生产品,尽可能地斩断搅动衍生品市场的风险之手。

联系电话:023-62873158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金开大道68号3幢22-1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渝B2-20120016 渝ICP备11000776号-1 北京动力在线为本站提供CDN加速服务

Copyright©2004-2021 3158.CN. All Rights Reserved 重庆叁壹伍捌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3158招商加盟网友情提示:投资有风险,选择需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