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直指人心的管理

2011-07-31来源 : 互联网

明奘法师,人间佛法的践行者与弘扬者。这一次,法师带着古老的东方智慧走进了中人网秋季**,以禅道佛法与人格魅力,为我们轻轻拂去尘世的浮躁和不安。他的演讲如一缕清风,让我们在性灵的提升中领悟到管理的真谛。

无为而*&有为而*

佛家并不急于回答“无为而*,有为而*”的问题,因为这个问题仍然局限在具体的方**上,佛家并非不关注,而是关注的高度不同。我们所有的*,包括*国纲领、企业战略、*家策略,还有*愈自己身体或者心灵的药方,都像是一列*车有具体的轨道一样。只不过这个轨道被赋予了生命的高度,被赋予了国家乃至经济的高度,并且这个高度在身临其境的人那里是牢不可破、不可更改的。这些“*”在佛家看来,就像*车在轨道上如何拐弯、如何岔道、如何刹车,尽管都是正确的,却都有着自己的局限性。如果我们的认识仅仅停留在“*”的层面,显然还不够。“*”要达到的目的,无非是国家要安定、企业要、人生要丰富、生命要灿烂。那么这些就代表了所有存在的实相吗?

对于企业而言,就算把全世界的利润全给了他一家,又能如何?个体的生命就算取得了*高的地位,*多的财富,又能如何?所以,佛家才会说,不管是什么“*”都要遵从一定的章法。有了收获后,应该懂得放下。这个放下,并不是说把曾经做过的努力都掩埋掉,而是说当所有的努力都去做了,努力之后也就够了。它所强调的是一个人不要过分努力,在努力之后及时放下,更多更好地去享受,这是佛家“有为而*”和“无为而*”的一个根本性态度。只有你先懂得放下,才能拔高,也只有拔高了,才容易放下。否则,我们就把自己的双腿、双眼局限在了*车的轨道里,所行所看也就困在了狭隘的范围内。

当一个人接管一个企业后,或者说当他开始奠定自己的人生轨道时,心里就只有一个念头――只有成功,只有前进,却没有安排停下来欣赏的时候。但当他不再这么意气风发地往前走时,又该如何度过自己的人生?所以,佛家说过,你随时可以*也可以不*,可以有为而*也可以无为而*。世界上没有不变的方**,这些只是解决问题的方法而已,没有对错好坏、高低贵贱之分。

超越&放下

我们为什么既要超越、又要放下呢?这是佛教中一种全局性的思维方式。很多的企业管理书籍,都想跟佛教要一个具体的方**,这是佛教很难拿出来的。因为我们的关注点、侧重点不一样。如果把释迦摩尼打造成一个企业的CEO,这是企业的荣耀呢?还是释迦摩尼的悲哀呢?任何一个CEO都值得尊敬,但所有CEO创造的价值,其关注点或者他的制高点和释迦摩尼的是不一样的。事实上,释迦摩尼也许不能打造好一个,但却可以给100人、1000人乃至上万人提供一个安心的方法,这是一个根本性的差异。

我们要从生命自身的层面上把握所有的*或不*,而不应仅停留在方**上。现在有一种趋势认为佛教无用,因为这些人觉得佛教在追求财富、物质的时候没有帮助,因此应该被淘汰、被抛弃。这种观点来自于他对于生命定位的局限性,把追求物质财富当作生命唯一的追求。

科学的无限发展,*终要解决的还是人“开心”的问题。人活着不开心,你就算住进故宫、住进比尔盖茨的、住进月球上建造的八星级,也是没有意义的。昨天晚上在蒙古包里,不能洗澡,不能唱卡拉OK,但是很开心,为什么呢?因为,内心的开心不再向外驰求,真正的内心的富足也就变成了快乐的根源,这就是佛教方**的一个具体体现。

在内心实现“心无所依”的状态。内心的不安,总是因为我们把心依附在财务、地位、权力、荣誉、感情上面,之所以依附是因为心不安,而一切所依,又使我们更加无法安心。只有当内心真正没有了隔,心本身就是自己的方向和依赖的时候,这一切得失、有为或无为都已然无所谓了。有为也可以,无为也可以,某个具体的方**,在人生的某些阶段非常重要,在某些阶段却毫无必要。从这个角度来讲,作为人力资源管理者,应该理解这一层关系,不要把我们整个的生命都构建在某一外物上面,那样就会造成“心异化为物”,心就会成为物的奴隶,成为外在环境、地位、权利、荣誉、婚姻这一切的奴隶。

和谐世界,从心开始

实际上,今天我们在评价谁的成功时,我们是以“物”来评价的,这也是一个全球性的问题。而“物”存在着一些现代人心灵难以逾越的法则,哪些法则呢?

首先,排他性法则,有些东西,我有了你就不能有,财富、权力、声望,等等,有排他性就会引发争斗,所以倡导和谐纯粹是一个梦想。

第二、变化性法则。总统四年一选,参议员六年一选,一切都在变化,这些变化需要大量的社会成本,我们不提老百姓生活的如何,仅仅从社会的运营成本来算,变与不变哪个更节约呢?同时,变化产生不确定性,总是想要得到,得不到就不快乐。但是得到了就真的快乐吗?得亦忧、未得亦忧,所有的一切无不如此。

第三、被制约性。人活着,无非想做主,但是世间的东西,哪一个能让你真正做主?无论到达什么高度、成为什么身份,都不可能完全做主,都要被制约。这里要学会随时妥协,跟什么妥协呢?跟外在的一切去妥协。所以佛教告诉我们,不是盲目的否定外物,而是把这些外物所共同依存的属性找出来,告诉我们,这颗心如何把快乐、幸福建立在这一切上。我们作为企业的负责人,要对这些有所了解,这样我们才能心无所依、心安理得,自然洞见力、决策力、执行力都将不在话下。所以,和谐世界从心开始,世界不安,佛教就是告诉人们安心的智慧。

互动环节之缘起-明道

嘉宾:“安心”的思想会不会给不努力工作的人一个借口?

明奘:有一本美国人写的书,叫《少有人走的路》,我推荐大家看看。他对《圣经》重新进行了诠释。他说,上帝就是我们每一个人的心灵,魔鬼是我们每一个人内心的懒惰,亚当和夏娃是不善于沟通的未成熟的员工。上帝制定了一些规则,创造了智慧树,魔鬼就来引诱员工。他说,心安是与懒惰对立的,该你去做的,你不去做,你不可能心安。只有成功地努力过,才能达到心安,所以佛教说,“非积极也消极也”。而当人们都去追求物欲的时候,倒不防消极一点,随时进行自我调试。

嘉宾:我们怎么去认识人的本性?如果说人性本善,人一心想把事情做好,肯学新东西,富有求知欲,要怎么管理。而反过来人要是总想方设法偷懒的话,又要怎么管理?

明奘:佛教在这方面的视角比较独特。目标的达成,或是美好愿望的实现,都强调两个字――“缘起”。内在动机碰到一个勤快的员工,一个善良的团队,说明缘很好;相反,碰到一个懒惰的员工,一个敌对的、互相拆台的团队,就不能实现。有的企业管理从激发员工*善的那一面入手,有的企业的管理从遏制恶的方面入手,二者都可能成功,恩不可善减,恶不可善加。

嘉宾:如果做到了心安,他是一直很快乐还是再也没有快乐了?

明奘:如果一个人心安了,连快乐还是不快乐都不知道,就和僵尸没有什么差别。真正的心安,还是可为可不为。对于为或不为的标准,很清晰而且心安理得,他具有高度的洞见力,该杀该救都没有犹豫。外界的事务还要承担很多,当个乞丐要解决的问题肯定不如当省长面临的问题多,但无论面临多少外在的制约,你都保持很心安,才能显示出自己,纵横自在、入出自由。

嘉宾:我想说三个字。第一个字是“缘”。明奘第一次和我们见面的时候,是去年9月。感谢何总给我们创造的这个缘。后来上山呆了7天,住宿条件比我们昨天的条件差很远,你的行李包就是桌子。但你的心理体验是*重要的,当你自己能够去感受的时候,外界条件都成为次要。第二个字是“修”,如果你只停留在知识层面的话,还是远远不够的,我建议北京的朋友,去进行三天的修行,这是我个人的体会。第三个字就是“安”,如果你长期修行,就能安宁下来,再做决策的时候,一下子就出来了,用时短、效率高,所以我们今天谈的员工管理,就不再是一个管理的问题了。

明奘:人活着,心总是不安,到底怎么样才能让心安?禅就是直指人心的,你不必非要成为佛,你信什么也都无所谓,但禅会告诉你心运行的规则,让你成为更好的员工、老板,更好的宗教家、艺术家。

联系电话:023-62873158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金开大道68号3幢22-1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渝B2-20120016 渝ICP备11000776号-1 北京动力在线为本站提供CDN加速服务

Copyright©2004-2021 3158.CN. All Rights Reserved 重庆叁壹伍捌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3158招商加盟网友情提示:投资有风险,选择需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