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创新人才是怎样造就的 1998年以来,随着知识创新工程的深入实施,中国科学院逐渐呈现“出成果、出人才”相互促进的喜人态势:胡伟武博士带领的龙芯团队,仅用1年多时间就成功研制出我国**款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性能通用处理芯片;上海光源团队高质量建成了****的同步辐射装置,有力推动了国内相关高技术领域的发展…… 是什么激发了众多科技人才的创新活力?“人才能否充分发挥作用取决于体制机制和环境。中科院的深层次、大力度的人事制度和分配制度改革功不可没。”中科院人事教育局局长李和风如是说。 1999年,中科院**在全国科研系统实行了全员聘用合同制,实现了科研事业单位用人制度的重大转变。 李和风认为,中科院对人才使用机制的创新,一方面突出了公平竞争。全面实行“公开招聘”和“竞聘上岗”制度,强化能力、业绩和贡献的导向作用,不唯资历,不拘一格。如:当时,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结合原4个数学类研究所的整合,重新设置了创新岗位,通过公开招聘,原160名研究员中只有60人被聘为*批创新岗位研究员,并从110名管理和支撑人员中遴选了23位聘用到创新岗位。 另一方面突出了合理使用。推行“岗位聘用+项目聘用”的用人制度,对科技**人才、学术技术***、高水平技术支撑和***管理人才,采取“岗位聘用”的方式,保持相对稳定;对于根据阶段性科技任务需求而聘用的博士后等科技人才,则实行相对灵活的“项目聘用”。 “不求所有,但求所用”是中科院坚持的另一个原则,为的是用好用活各类人才,包括不能全时回国或来华工作海外学者。如蒲慕明教授是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教授,自1999年起受聘担任中国科学院神经科学研究所所长,成为中科院**位外籍所长,他的*所理念、学术造诣和人格魅力,大大推动了神经科学研究所的发展。迄今为止,通过各类智力引进计划,中科院已组建92个创新团队,凝聚了近600位海外杰出学者。 通过用人制度改革,中科院创新队伍结构不断优化,2009年与1998年相比,创新队伍中40岁以下人员所占比例提高了9%,队伍中具有博士学位人员所占比例提***科技创新人才是怎样造就的 1998年以来,随着知识创新工程的深入实施,中国科学院逐渐呈现“出成果、出人才”相互促进的喜人态势:胡伟武博士带领的龙芯团队,仅用1年多时间就成功研制出我国**款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性能通用处理芯片;上海光源团队高质量建成了****的同步辐射装置,有力推动了国内相关高技术领域的发展…… 是什么激发了众多科技人才的创新活力?“人才能否充分发挥作用取决于体制机制和环境。中科院的深层次、大力度的人事制度和分配制度改革功不可没。”中科院人事教育局局长李和风如是说。 1999年,中科院**在全国科研系统实行了全员聘用合同制,实现了科研事业单位用人制度的重大转变。 李和风认为,中科院对人才使用机制的创新,一方面突出了公平竞争。全面实行“公开招聘”和“竞聘上岗”制度,强化能力、业绩和贡献的导向作用,不唯资历,不拘一格。如:当时,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结合原4个数学类研究所的整合,重新设置了创新岗位,通过公开招聘,原160名研究员中只有60人被聘为*批创新岗位研究员,并从110名管理和支撑人员中遴选了23位聘用到创新岗位。 另一方面突出了合理使用。推行“岗位聘用+项目聘用”的用人制度,对科技**人才、学术技术***、高水平技术支撑和***管理人才,采取“岗位聘用”的方式,保持相对稳定;对于根据阶段性科技任务需求而聘用的博士后等科技人才,则实行相对灵活的“项目聘用”。 “不求所有,但求所用”是中科院坚持的另一个原则,为的是用好用活各类人才,包括不能全时回国或来华工作海外学者。如蒲慕明教授是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教授,自1999年起受聘担任中国科学院神经科学研究所所长,成为中科院**位外籍所长,他的*所理念、学术造诣和人格魅力,大大推动了神经科学研究所的发展。迄今为止,通过各类智力引进计划,中科院已组建92个创新团队,凝聚了近600位海外杰出学者。 通过用人制度改革,中科院创新队伍结构不断优化,2009年与1998年相比,创新队伍中40岁以下人员所占比例提高了9%,队伍中具有博士学位人员所占比例提高了21%,专业技术人员所占比例提高了11%,已基本形成“能上能下、能进能出”动态优化的用人机制。 同时,为建立和完善人才激励机制,中科院**在全国科研系统实行了“基本工资+岗位津贴+绩效奖励”的“三元”结构工资制,并先后试行了研究所 “法定代表人年薪制”、特殊拔尖人才的“协议工资制”、项目聘用人员“合同工资制”等,逐步形成了以“三元”结构工资制为主体、多种分配形式并存的新型分配体系。新的机制破除了按职务职级分配的“大锅饭”模式,有效调动了广大科技人员的积极性,为凝聚和稳定大批***人才发挥了重要作用。 从“百人计划”到“西部之光” 2008年8月8日晚8点,在“鸟巢”直线距离仅2公里的地方,中科院大气所北郊325米高的观测铁塔上,王自发研究员一边留意观测系统,一边上网观看北京奥运会开幕式直播。由他主持研制的“空气质量多模式集合预报系统”正在紧张工作,精确预报着北京未来72小时内各个地区的空气质量。 王自发研究员是在2002年通过中科院“百人计划”吸引回国的海外人才。李和风介绍,十多年来,中科院遵循科技人才的成长规律,根据人才不同发展阶段的需求,不同类型人才的特点,不同区域的需求,先后推出了“百人计划”、“西部之光”人才计划等一系列专项人才计划。在较短时间内,不仅顺利完成了创新人才队伍的代际转移,而且凝聚和造就了一批王自发这样的杰出科技人才。 1994年,中科院**推出了我国**个面向海内外、以吸引和培养***学术***为目标的人才计划――――“百人计划”。在当时资源相对匮乏的条件下,中科院从事业费中拨专款,集中有限资源对优秀人才重点支持,无论是着眼于世界范围内遴选优秀人才的**视野,还是公开公平的竞争机制,以及每人 200万元高强度的科研经费支持,在当时都是前所未有的创举。 “百人计划”实施至今,早已远远超出“百人”范畴。截至2009年底,其支持的海内外优秀人才达1846人,他们中有41人当选为“两院”院士,73人担任了“973”计划*席科学家,371人成为了“863”项目负责人。这些优秀的科技将帅人才,面向世界科学前沿取得了诸多高水平研究成果。同时,中科院过去存在的人才断层问题也得到了较好解决。仅已经评估过的715名国外杰出人才,就带起了8870多名科研人员队伍,培养了6407名研究生。 今天,“百人计划”已成为中科院吸引海内外优秀科技人才的品牌,在海外学者、科技人员和公众中产生了良好的反响。不久前颁布的《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要继续推进其实施。 1996年,为支持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中科院开始实施“西部之光”人才培养计划。2007年,为鼓励更多的青年才俊到西部创新创业,“西部之光”计划中增设了新进博士科研启动经费项目,对到西部地区研究所工作的不超过35岁的博士,每人资助20万元科研启动经费。 “西部之光”计划实施至今,已覆盖西部10个省区的科研机构,在西部地区起到了很好的带动和辐射作用,成为落实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重要人才培养举措。截至2009年底,中科院投入经费总计2.12亿元,支持青年科技骨干人才599人,资助培养在职博士生151位,支持“西部之光”访问学者 158人,为西部凝聚青年科技人才达3000余人。 面向2020的 人才系统工程 刚刚召开的全国人才工作会议上,20名“千人计划”国家特聘专家代表领取了证书。其中,包括来自中科院的许瑞明、潘建伟、朱慧珑、丁洪四位研究员。他们皆在海外取得了世界公认的重要成果,作为***创新人才被引进回国,在各自的领域担当**重任。 截至2009年底,中科院共有70人入选国家“千人计划”,占总数的14%。不可否认,正是近年来的各类人才举措,为中科院成功引进海外***人才起到了投石问路、铺路搭桥作用。据统计,入选“千人计划”的这70位海外人才中,有29位是通过前期的引智计划与中科院建立起紧密合作关系并最终加盟的。 李和风告诉记者,通过这些年在人才工作机制上的创新,中科院已经形成了一支精干而富有创新活力的科技国家队。截至目前,中科院院属科研机构中拥有中科院院士283人,占全国的39.6%;中国工程院院士61人,占全国的8%;获得国家最高科技奖6人,占全国的37.5%;有“973”*席科学家 174人,占全国的37.7%;有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774人,占全国的35.2%;还有900多人在**学术组织中任职。 面向2020年,中科院在总结多年人才工作经验的基础上,于去年启动了“人才培养引进系统工程”,将人才工作推向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其内容包括:“***人才培养引进计划”、“优秀青年人才培育计划”、“支撑与管理人才培养计划”和“海外智力引进与人才**交流培养计划”。中科院希望通过对各类人才计划的系统整合和有机衔接,确保人才队伍的协调发展和人才结构的不断优化。 当前,随着全国人才工作会议的召开,新一轮加快人才队伍建设的热潮正在掀起,中科院也正有条不紊地将“人才系统工程”推向深入,以海纳百川的胸怀,营造开放、合作、公平、包容的环境,不拘一格延揽天下科技英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