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动营销严格的讲不能是一种营销的统称,只能是营销上一种术的表现。但由于人们对概念的认同极快,所以,叫什么营销都不是问题,因为市场已经认同。活动营销是一种造势行为,是由策划者凭空**出来的。这种**当然是在市场有这种需求的前提下,通过整合大众的参与热情,和对某种主题的喜欢为平台和主张,让产品的信息能很好的融入其中,以达到传播的目的与作用。
一、活动营销有**的参与感
活动营销在当今消费受众对信息接受越来越来受排斥的情况下,具有规避受众接收阻力,提高参与热情,加强注意力与认同感的作用。应是当下各种营销手段中,运用*为广泛的方法。只是极少人把它当成一种营销去研究。放眼望去,每年在全国各地的活动多如牛毛,无论是从主题,形式,还是从规模,区域来看,活动在商业上成功的,还不是很多。大多处于一种半成功状态。还有机会做深入的开掘。做为一种表面上,是一种大众公益活动的会议,是*具参与式的营销载体,能让其它营销形式不好突破的事,找到新的转机。在国家层面,一个成功的活动,不仅传播了国家的形象,还带动了企业形象的提升,产品品牌形象的提升。以及一系列关注点的转变。在企业这边,汽车企业,运用活动营销表现出的热情与力度是*有效的,它能让受众通过一个活动,快速体验他们的产品性能与品牌价值。是车企业产品认知与品牌认同常用的方式。
二、“奥马奖”填补空白
这么多年来,谁出没有想对活动会议进行奖评。“奥马奖”的推出,填补了这样一项空白。
严格的讲,“奥马奖”是对会议类活动进行奖评的。旨在会议活动中分出一块小市场。那么,这是一块什么样的市场,一般的人可能也并没有注意到这块。其实,它还真的是存在,并且一直是很活跃的一股潜流。如果我用一个词来表达这个市场。可以这样表述:奖牌市场。
在中国,给人颁奖也可以成为一个市场,应该是中国特色。一般来说,你告诉别人说,请你来参**们的一个会议,我们要给你颁发一个奖,这个时候,大部分人都会参加。断难**。谁不需要荣誉感,谁不需要表杨,谁不需要认同,谁不需要鼓励,谁不需励志呢?每个人都需要,这是天生的。前几天,某杂志评陈丹青为"中国**收**物",陈丹青还真的去了,并说自己也不清楚为什么得这个奖。可见,奖是人人都要的,有没有理由倒是其次。我们还可以换句话来讲,用给别人说好话的方式,开辟一个新市场。即颁奖市场。不知道这样说准不准确。
“奥马奖”基实质就是利用这样一种需求,用于激活颁奖市场的一种市场奖项。“奥马奖”明字很好听,给人以丰富的联想,这是当下奥巴马总统给带来的好环境,至于它的来源与意义,不需要有更多的解说,重要的是他对活动营销具有推动作用,可能有*大市场,这是不易察觉的。
三、参会人的需求千奇百怪
每年的年底,北京有各种种样的会议在颁发奖项,有的很专业,很权感;有的规模很小,就像是一次次聚会;无论是你专业还是不专业,也无论你是有谱还是无谱,总是各种各种样的人参与。于是我们说,需求很多很杂,这就形成了"奥马奖"的成长基础。
“奥马奖”说,“我不搞活动了,我也去搞活动,那不是红海滔滔吗,我给搞活动的人颁奖,这不是没人干过吗?这不是蓝海吗?”这是奥马奖的创意之源。正是这样一个奖,肯定能带动红海之中,搞活动人群的荣誉感,定能推动活动会议不断走上新水平,这不是官话,而是确有这样的功能。
奥马奖跳出活动搞活动,比别人棋高一招。但问题是,这样的活动有受众需求吗?有利益组合吗?现在看,这两点都有。前面说了,其一,每个人都想受到奖励,其二,参与会议的人,并不一定是对会议本身的内容感兴趣,可能因为有个嘉宾他想认识,也可能那天正好没事,去玩一下,也可能是这个开会的地方没去过,正好有机会进去看看。还有的是因为有机会能与*****见面合等等,这些动因,都是会议活动营销组合的重要因素。
四、形式大于内容的秘诀
搞活动营销不能太死板,好像真的要办一个高水平内容会议,非也。其实,从营销的角度看,有时候并不一定能成功。现在会议的形式大于内容,变得非常正常了。可以这样说,形式做不好,有内容也是白搭。但光有形式,没有内容,也不好**的。
“奥马奖”试图将活动营销的实质给发掘出来,通过奖项让它传播出去。在这一点上,“奥马奖”的精神,值得我们支持与鼓励。直接点说,“奥马奖”从人性中*基本的情感出发,从市场中*普通的常识出发,由此激荡出活动行销的新境界。其秘诀是:“影响要*大,形式要华丽,嘉宾要重磅,地点要精准,内容不出乱,传播要深入。”掌握了这样几点,活动营销,特别是会议营销,基本上就可以取得一定的成功。
如果我们要对会议营销进行深入的学习,“奥马奖”正在为我们建立这样一个有利的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