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机暴露我国“产业集群”缺陷

2011-08-01来源 : 互联网

我国的大部分集群还仅处于制造业扎堆的“准集群”状态,应对**金融危机能力不足

绍兴的纺织在是产业集群发展*早且*为成熟的产业,形成了--纺丝-织造-印染-服装生产的链式集群。然而,受 目前金融危机的冲击,绍兴轻纺集群中,不仅出现中小企业倒闭,而且当地华联三鑫、江龙控股、纵横集团等**企业也濒临破产,其产生的产业冲击波撼动了整个绍兴轻纺板块的基础。

这种现象并非偶然,《�望》新闻周刊日前调研发现,中国经济的腾飞与沿海地区产业集群的发展高度相关,但在这一轮经济冲击中,不少地区的产业集群遭受重创。受访的多位经济学**指出,此次经济危机凸显了我国现有产业集群存在的内在结构畸形问题。

产业“准集群”难抵危机

1月7日讯 “产业集群意味着更低的成本、更强的竞争力与抗风险能力。但浙江出现的状况却似乎并非如此。”浙江大学经济学院教授陈建军说。

浙江是我国市场经济*为发达的省份之一。在过去的二十多年时间里,数以万计的中小企业形成了五六百个产业集群。**金融危机的传导效应显现后,浙江依托产业集群的经济却没有显现出应有的抗风险能力,相反,部分地区出现了大面积的企业倒闭、停产,并伴随有“区域性经济危机”的迹象。

绍兴市委党校产业集群研究**刘孟达认为,之所以出现这样的状况,不是产业集群这种经济发展方式本身的问题,而是现有产业集群内在结构出了问题。

“严格地说,浙江许多产业集群并不是真正的产业集群。它们尚处在产业集群的初级阶段,用‘块状经济’来称呼更为确切。”刘孟达说,浙江块状经济形成时间早、发展较为成熟,但**未能抓住时机采取措施有效推动块状经济发展成为真正的产业集群。

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中心副主任魏后凯也认为,我国的大部分产业集群目前还处于“准集群”状态。这种“准集群”的内在结构弊端导致很多企业在面对**金融危机时无法有效降低生产流通成本、创新成本以及相应的扩散成本,应对能力不足。

内在结构“畸形”

“浙江地区的‘产业集群’在表面看产业链完整,其实是断裂的。”刘孟达说。

以绍兴的轻纺集群为例,据当地相关学者介绍,尽管这个集群产业链相对完整,但是从其产值、销售看,纺织这块占到了60%多,整个群内企业“横向发展有余、纵向配套不足”,分布相当不合理。

本刊记者调研发现,与世界上一些成熟的产业集群相比,浙江“准集群”的块状经济存在着一系列的结构性问题,降低了群内企业的抗风险能力。

一是价值链低端化。集群在**产业链上处于低端,面对风险时规避空间狭小。

咨询项目,请扫微信二维码。
微信扫码
在线咨询
领取资料
微信扫一扫、长按二维码、点击“在线咨询”,发送项目名或品牌名,立即咨询加盟项目。

©2004 3158招商加盟网. All Rights Reserved.

3158招商加盟网友情提示:投资有风险,选择需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