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民非洲创业 赚翻了!(1)

2011-08-01来源 : 互联网

过去我们说“用市场换技术”,非洲“保定村”的成功证明其实我们走出去,也能“用技术换市场”。 2007年1月24日,在保定市商务局二楼一间办公室办公的刘建军成了全国各地上千人要找的人。 门外走道上站了很多人,《小康》记者进到屋内,里面更是坐满了人。刘建军桌上的电话**不断,刚放下又响起;传真机不断吐出来自全国各地的传真;手机一直没有离开过耳朵,他用嘶哑的声音应答着,随后索性关机了。 办公室小间里的两部电话也让刘的秘书和朋友忙得不可开交;这时对面办公室的一位干部敲开门说:“刘会长,您这边房间装新电话了吗?我们都没**常办公了。全是你的电话,他们都要离你办公室*近的电话。” 随后刘建军秘书跑过来说:“您的电话打不进来,市里刚过来电话,让您赶快再添电话。电话都打到市委办公室了,影响**正常的工作。” 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传销?投诉?还是…… 这时门又开了,进来三位来自洛阳的年轻人,“刘会长,带我们去非洲吧?!”三位年轻人异口同声说。 是的,无论亲自过来的,还是打电话或发传真过来的,他们都是为了一个目的:去非洲。他们看了23日央视关于刘建军带领保定农民到非洲去打工创业致富的报道,被非洲的“保定村”农民致富的经历打动了。“保定农民能去非洲,我们也想去非洲,去种地。”来自山东的下岗职工宋波对《小康》说。 曾经无人问津的非洲 7年前,同样是去非洲,刘建军3个月没有接到一个回复。 2000年,时任保定市外贸局局长的刘建军,通过各种途径在河北保定市发了一份特殊的招聘简报,号召保定市农民到非洲去创业。可让他万万没想到的是,这个精心策划招聘简报推出后,竟然石沉大海,3个月都没有一个人报名。刘建军坐不住了,急得像发了疯一样,拿着非洲的资料照片到处宣传,车停到一个村,见门就进,见人就说。 每到一户刘建军都说得神采飞扬,可任凭他磨破了嘴皮,也没人相信非洲是个发财致富的好地方。折腾了大半个月,一个人没有招到。但刘建军却是吃了秤砣铁了心,“一个村没人报名,全保定这么多人,总归有人报名吧?”于是他在保定召开了《走进非洲大会》,请来了各县的县长,作动员报告,号召农民去非洲创业。甚至请求各个县**开通电视直播,让农民在家也能看。十几万农民同时收看了他的动员报告大会。可就是没有人报名,因为在人们的印象中非洲就是瘟疫、战乱、种族**的代名词,创业怎么会有丰厚的回报? 就在刘建军心灰意冷的时候,意外接到了一个报名电话。有两个在保定做生意的温州人看到这个信息动了心,说要带50个温州人跟着刘建军去非洲。看到精明的温州人都报名去非洲插队创业。保定农民们慢慢的动了心,随后一个月报名就有几百人。虽然与自己的预想有很大的差距,可刘建军已经觉得很满意了,他乐呵呵的把他们送去了非洲。 几年后,这些来自保定市各个县城村庄的农民,全都成了刘建军的免费宣传“大使”。于是就出现了文章开头“混乱”的场面。 魅力非洲遍地商机 张学东,原保定徐水县建设局办公室主任,后辞职奔赴科特迪瓦。他向《小康》介绍,在非洲的一些国家气候非常适宜发展农业,水稻可以一年收获三季,鲜花可以销往欧洲。农产品的价格却特别高,白菜在当地可以卖到一公斤2.6美元,大米1美元1公斤,西红柿10美元一公斤,一棵香菜也可以卖到人民币1元…… 张学东告诉《小康》,2002年,他们在科特迪瓦的拉克塔市组建了一个“保定村”,占用了1000公顷土地,大约有40多个保定老乡,有的从事种植、养殖,有的开办家具厂、饭店,有的从事棕榈油、橡胶的加工业务,他认识的一个种菜的老乡,一年下来*了40多万元人民币。

咨询项目,请扫微信二维码。
微信扫码
在线咨询
领取资料
微信扫一扫、长按二维码、点击“在线咨询”,发送项目名或品牌名,立即咨询加盟项目。

©2004 3158招商加盟网. All Rights Reserved.

3158招商加盟网友情提示:投资有风险,选择需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