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克?利森贪婪的另一个名字

2011-08-01来源 : 互联网

尼克?利森贪婪的另一个名字

时间:2009-04-12 阅读: 自动阅读: 这是一个大胆而聪明的年轻人的故事。 此后,他成为了**人物,他的名字为世人知晓--尼克·利森,他造成的实际亏损总额达到10多亿英镑。 故事的开始几乎都一样:生长在小地方、出生于工人家庭,但从小就有宏伟的梦想。 18岁,他离开学校,在摩根士丹利谋到了一份工作,那时是1985年,正是经济繁荣时期。 聪明与冒险精神帮助他不断进步。 他本来是一位在柜台里清点交易记录的普通职员--尽管他拿着自己小镇上的人都羡慕不已的高工资。 但是他却自愿拿更低的工资,以换取进入交易员行列。 因为他看到了机会。 事实证明他的眼光是正确的。 他低调、谦虚而好学--这个品质实际上跟随他很长时间。 当他带着从摩根士丹利得到的经验来到巴林银行后,很快凭借自己业务能力得到提升。 1992年他被派往巴林银行新加坡分公司担任股票交易员,从那时起,他的**才能得到了充分的发挥。 他甚至被称为“天才交易员”.1993年时,年仅26岁的他已经达到了事业**--为巴林银行赢得1000万英镑,占巴林当年总利润的10%.他平步青云,成为巴林银行新加坡总经理。 到上世纪90年代,他的年薪和分红每年都超过100万美元。 www.dx-cy.com 他在新加坡越来越顺利。 直到有**,他的谦虚和谨慎被内心的膨胀所打垮。 但是利森的外表仍然维持原样,这让所有人,包括他的妻子--他们曾经是同事,都忽视了他那狂躁的内心和行动。 在到达**之后,他开始利用职务之便来“弥补”任何可能导致他失去新加坡总经理职位和“天才交易员”桂冠的行为。 他在事后的书中埋怨,他的上司总是为了省*而请一些没有职业技能的交易员,而他则为这些交易员的失误进行掩饰,把造成的亏损放在一个专门用于处理失误交易的账户--**的“88888”账户上,这个账户的好处是,早已被公司**遗忘了。 这样,错误就不会影响他的年底分红和“天才交易员”的桂冠。 一开始,他还能够通过自己的期货炒作弥补亏损。 但是下属很快犯下更大的错误。 他继续在“一旦补亏完成就**干了”的想法中越走越远。 1994年,一件他所不能控制的事情发生了,日本神户大地震发生,这使本已萎靡不振的日本经济雪上加霜,日本期货狂跌,他丧失了理智,变成了不断增加投注的红眼赌徒。 但*后他以银行名义购买的大量日经指数期货大幅贬值,造成*额亏损。 他只能携妻潜逃。 在潜逃的路上,看到迎面走过的路人手中报纸上的大黑标题:巴林银行倒塌,他才知道自己闯了多么大的祸。 他让一家有200年历史,因为理财能力超强甚至英国女王都是他们委托人的银行倒塌了。 大学生创业网 www.dx-cy.com 其实,与其说是利森搞垮了巴林银行,不如说是金融衍生工具强大的攻击性引发倒塌:利森从事的是金融衍生工具交易,一旦亏损,就会以百倍的杠杆效应呈现。 为什么这种倒霉事会发生?利森在《我是如何搞垮巴林银行的》一书中认为,巴林银行混乱的监管是个中原因。 的确,巴林银行甚至让利森一人担任总经理和交易员两个角色。 这简直就是请小偷担任修锁匠。 有人曾指出过这个漏洞,但从没有人真的准备纠正这个问题:当时新加坡的增长太快了,总部不愿意采取任何有可能影响当前可喜增长的举措。 这个银行也有内部审计,只要他们稍微用点力就会监察到错误,利森在他们来到新加坡工作时战战兢兢地等待审计结果。 *后他发现,审计的主要内容是以后是否还能保持高速的**增长,而非以前是如何增长的。 “他们需要的只是增长”.就这样,利森过关了,并且更加肆无忌惮。 实际上,在金融衍生工具发展初期,银行的内部监管没有足够的监管经验,这一点是可以理解的,并非巴林银行如此,所有的银行都是如此。 但为什么是巴林银行呢?是因为利森。 利森是个*一无二的人才。 他太能干了。 如果不是他能够为巴林银行获得如此多的利润,银行就不可能付出超常的信任。 他们纵容这个天才,出于无知或者是贪婪,或者两者兼有。 甚至在倒闭前的两个月,巴林银行在纽约举行的一个巴林金融成果会议上,几百位巴林银行的员工还把利森当成巴林的英雄,对其报以长时间热烈的掌声。

大学生创业网 www.dx-cy.com

没有人想过阻止利森。 一个超常能力的人,总能在一个组织中赢得超常的空间与信任。 不完美的只是,他还能发展自己超常的瞒天过海的能力,而他所使用的**工具又太危险了。 即便如此,也存在着这样的可能:利森也只是利用自己的能力和贪婪带来的动力创造价值,而非毁灭。 不巧的是,利森还是一个非常渴望成功的人。 他形容那时的社会情况是:“失败者被人嗤之以鼻。 很多人生来就想拥有一切--他们想拥有广告中勾勒的完美生活方式,贪图物质享受,及时行乐。 我也会格外关注我的地位,衡量我是否取得了成就。 任何有失败之嫌的想法都让我沮丧。 ” 有趣的是,利森把自己的问题部分归结于过大的目标:“我生长在上世纪70年代中后期,母亲为我设立的争当第一的目标过于高远,或许,我们这一带是真正见识过那些目标,并且在生活中亲历目标幻灭的*后一代。 现在的望子成龙的方式一代比一代缓和了。 ”是的,他的目标总是过大。 而恰好,他又可以为了目标不择手段。 利森写的《我是如何搞垮巴林银行的》这本书,与其说是一个金融故事,莫如说是关于人的集体贪婪却不知贪婪是如何逐步控制一切的故事。

大学生创业网 http://www.jsmzw.com

由于贪婪总是会不时跳出来兴风作浪,以至于尽管有利森的前车之鉴,日后“利森式”错误的名单仍在不断增长: 2004年,中国航油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陈久霖,因违规从事石油衍生品期货交易,*终导致5.5亿美元的*额亏损。 2005年10月,国家发改委下属国家物资储备调节中心进出口处处长刘其兵,因在伦敦铜期货市场上擅自违规交易,给国家物资储备调节中心造成了6.06亿美元的*额经济损失。 2008年,一名叫热罗姆·盖维耶尔的法国兴业银行交易员在未经授权情况下大量购买欧洲股指期货,*终给银行造成49亿欧元损失。 在文章的结尾说回利森。 巴林银行倒塌了,但利森没有。 他潜逃、被捕、坐牢、假释,之后他写书、攻读心理学硕士、与癌症斗争、做演讲。 他所处的社会制度显然比金融制度更为宽容,利森有了新的生活。 所以,金融业中贪婪带来的恶果并非绝对终点,它或许让人找到那个不贪婪的自己。

咨询项目,请扫微信二维码。
微信扫码
在线咨询
领取资料
微信扫一扫、长按二维码、点击“在线咨询”,发送项目名或品牌名,立即咨询加盟项目。

©2004 3158招商加盟网. All Rights Reserved.

3158招商加盟网友情提示:投资有风险,选择需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