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家、上海大学校长*伟长教授7月30日6时许在上海逝世。*伟长生于1912年。这是*伟长在贵州毕节毛纺厂呢刻工艺车间考察。 ***发
●如果说*校长有何 “过人之处”的话,那就是他总是躬耕于今天,着眼于未来。在教育方面,他一直有自己*立的思考, “符合国家发展的需求”和 “符合科学发展和人才培养规律”,是他的信念。
●他着急的不只是一所学校的事,也不单是高等教育的事,而是整个社会的教育状况。当了几十年的大学校长,他的许多思想和做法,都给刚刚颁布的教育纲要作了一个醒目的注解。
●嘉 宾:曾文彪
柳森:7月30日,**科学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上海大学校长*伟长教授溘然长逝。连日来,上海大学为*伟长校长设立的两个悼念场所迎来了数千名悼念者。一位学生在哀悼*校长的网站上如此留言,“我的毕业证上不会再有‘*伟长’三个字,但您,永远是我们的校长……”您在*校长身边工作了20多年,在您看来,*老何以能获得这么多发自肺腑的尊敬与爱戴?
曾文彪:现在是暑假,很多学生还都在家里。好多我的学生都打电话给我,说起*校长,在电话里就痛哭流涕。而他们中的一些人甚至没有跟*校长说过一句话,或者只不过在开学典礼或者毕业典礼上听过他的讲话,有的通过我们这一辈人听说一些关于*校长的故事。
现在这些孩子的*立思考能力要比我们这代人强多了,他们为何能有那么深的感触呢?有位学生总结得好:虽然平时未必有机会在校园里见到校长,但在学校各处,你都能看到他的题字,他写下的校训,总能感觉到,*校长一直都在每一个上大学子的身边。事实上,*校长身体健朗时有一个习惯:只要到了学校,他几乎每天都要到学校各处去转转。即便后来年老了,腿脚不便了,他还是坐在轮椅上,让秘书推着在校园里转,还特别偏好去图书馆。他认为,图书馆是学校最重要的场所之一。
*老生前有着诸多头衔,但他自己最看重的还是“*校长”。即便在担任全国政协副主席期间,他每月无论如何都要抽一个星期在学校。如果不在学校,则确保我们随时可以联系上他。等一回到校园,他又会每天排好日程,与第一线的师生面对面地接触交流。
柳森:算上之前在清华大学的经历,*伟长在大学校长这一职位上的耕耘跨越了半个多世纪。也许,是这段岁月太过漫长而跌宕,回望*先生留下的教育思想,人们禁不住慨叹,“博大精深”、“细致非常”。
曾文彪:*校长有很宽的眼界,很高的社会责任感,很强烈的对社会、人类乃至自然的关切。他除了对教育有理性的思考,对社会现状还有更直接的关心,对社会和现实也有一种道德的承担,并视之为毕生的职责与追求。
如果能认识到这一点,我们就很容易理解,为何*校长的教育思想与智慧实践如此浩繁而通达,经得起岁月和时代变迁的锤炼。就能明白,为何当有人问起,究竟什么是他办学思想、学术思想和教育思想的根本所在时,他的回答永远都是如此言简意赅――“祖国的需要!”就能体会,*校长永远“朴实无华”的发言背后,一直有着他一贯的“问题意识”――如何办“能兴国的教育”?
柳森:在有些人看来,*先生的很多论述似乎都非常“浅显易懂”,很多办学主张已是如今很多高校办学者的“规定动作”。从世界和历史的眼光看,更是“前有古人,后有来者”,“太阳底下无新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