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四”**青年自主创业表彰大会上, 一位健壮英俊的男青年走上了主席台,对台下的观众说道:“我叫陈兆强,今年22岁,原来是内黄县二安乡一名普普通通的农民。初中毕业以后,我到郑州打工,没有*到*,后来,被逼无奈,我做了收破烂的,靠收废酒瓶子,*下了40万元……”扛工仔被逼无奈,收起了废酒瓶子。2003年,陈兆强高中毕业,回乡务农了。那一年,他18岁。年轻的陈兆强,对自己的未来,看得非常�楚。自己家有六七口人,却只有一垧多地,一年下来,也*不了两三千块*,在家守着这几亩地生活,是永远都逃脱不了贫穷的命运的。陈兆强决定,出去闯一闯。 2004年春节刚过,卖了粮食,有了路费,陈兆强就揣上了一百块*,不顾家人的阻拦,一个人来到了省城郑州。很快地,他就在一家酒店里找到了工作,做服务员。可是,一个月下来,除去买生活用品和其它的开销,陈兆强总共才剩下了40元*。这样下去,还不如在家种地挣的多呢。 陈兆强辞了职,又四处奔波起来,想找一份收入高一点又稳定的工作。可是,他既没有太高的文凭,也没有技术,这对于他来说,实在是太难了。陈兆强忙碌了十多天,把从家里带来的*,全部花光了。 这天早晨醒来,陈兆强饿得饥肠辘辘,一摸口袋,才发现,他连一分*也没有了。他摇摇晃晃地,向前走了几步,一脚踢在了一只鼓鼓的旧麻袋上,“咕咚”一声,吓了一跳。他打开来一看,原来,是一袋子空酒瓶子。陈兆强抬头看了看,见四周全是**酒店,马上便明白了,这是人家扔掉的垃圾。 陈兆强这段时间四处找工作时,曾经见到过几个废品收购站,知道空酒瓶子也能卖*,便如获至宝,扛起了那只破麻袋,来到了收购站,把那些废酒瓶子全都卖了。他万万也没有想到,那大半麻袋废酒瓶子,竟然卖了7元多*。 陈兆强终于又吃上了一顿饱饭。一边吃着,他一边思量了起来。既然废酒瓶子能卖*,收废酒瓶子,也肯定能**。既然找不到好的工作,自己为什么不去收废酒瓶子呢?说不定,靠收酒瓶子,也能发一点小财。 可是,他的心里,也非常有顾虑。收废酒瓶子,不就是收破烂的吗?不就是要饭的吗?自己怀着一腔雄心壮志,来到了郑州,到头来却沦为了乞丐,实在是太丢脸了,这要是被熟人看见了,传回老家去,自己还怎么做人呢? 然而,生存的需要,使他不得不暂时放弃了生命的尊严。为了怕人认出来,他买了一只口罩,戴在了嘴巴上,背着那只破麻袋,以剩下的那六块多*为本*,走街串巷,收起了废酒瓶子……不顾家人的阻拦,认定了收酒瓶子也会大有作为第一天,陈兆强一共走了三四十里路,往返废品收购站两三次,*了十多元*。 陈兆强终于意识到了,这一行,只要肯吃苦,就有干头,便下定了决心,一心一意地干了起来。又干了几天,见*一天比一天*得多了,渐渐地,他也觉得,自己这是在靠劳动**,并没有什么可耻的,便摘掉了口罩,大大方方地收起了酒瓶子。 收酒瓶子这个行当,不比其他工作,只要一停下来,就没*可入帐。而自己每天都要花*吃住,不工作,其实,就等于是赔*。所以,每天早晨,天刚刚亮,陈兆强就起来了,开始沿街叫喊收买,晚上,很晚了,街上连行人都没有了,他才收工。 手里有了*,陈兆强决定回家干一番事业。他要把在郑州积累的经验在家乡派上用场,陈兆强先在县城租下了一个大院,然后集中搞酒瓶回收,统一回收、统一价格,统一给厂家发货,减少中间环节。现在,陈兆强已成为远近有名的“酒瓶大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