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武汉2月18日专电 题:“寒士俱欢颜”的背后——湖北农村教师周转房工程为教育均衡“破冰”
***记者张先国、**翔、刘佳婧
“人是漂泊的船,家是温暖的岸”,一针一线,乡村教师夏木生的妻子绣了整整三个月,把这句“心里话”做成刺绣,镶裱在新房*显眼的地方。
近3年来,湖北省8000多名乡村教师因“住有所居”而更好地**“学有所教”。全省采取“以奖代补”方式新建和改造农村中小学教师周转房6062套,这项民心工程成为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的“破冰之举”。
“**不体面的生活,过上有尊严的日子”
我国城镇职工住房制度改革至今已开展10多年,但因条件所限,乡村中小学教师一直没分享到住房改革成果,许多老师栖身危房和棚户,大量老师调往城市,师资缺乏制约乡村教育发展。据统计,2006年湖北省农村中小学教师户均住房面积不到26平方米,8%的教师住房属D级危房。
通山县是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策源地之一。1985年,通山县提出“人民教育人民办”,摸索出的分级办学体制后在全国**。近年来,在义务教育经费**体制建立之后,农村教师住房矛盾日显突出。通山县教育局长余昌仁说,两年前,每到暑假,几乎全县三分之二的农村教师都托各种关系请求调动,“门槛都被踩破了”,平均每年有20多名“连档案都不要”就往外跑的教师。
南林中学是一所初中,在校生860多人,教师58人,原先的教工宿舍是一栋建于上世纪80年代的砖瓦两层楼,每到下雨都会漏水,房顶上长满野草,2008年雪灾将多处压垮。教师余月河说,遇到阴雨,他的宿舍积水会到两三寸,只能搬到厨房去睡。就这样的宿舍,还只有资历深的已婚教师才能分到。直到今年10月,老师们才全部住上新的周转房——簇新的4层小楼,每套60多平方米。
“人是漂泊的船,家是温暖的岸”,挂在客厅**的刺绣代表了34岁的教师夏木生和妻子的心声。此前,他们和岳母一家8口在90平方米的房子挤住了7年,同事们说他因“寄人篱下”而变得“十分内向”。夏老师说:“周转房让我们**了不体面的生活,过上了有尊严的日子,我们一定要把书教好,用实际行动感谢党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