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蓉欣把手一扬,一袋垃圾划出一道弧线,“啪”地一声,稳稳地落进小区内那个大大的垃圾桶。她甚至不用停下脚步,就继续匆匆地赶去上班。
这是她每天的习惯,早上出门上班时,都会随手把家里前**的垃圾带下楼扔掉。有时是一个垃圾袋,有时是两袋,甚至三袋。
这个25岁的女孩根本没有意识到,自己扔出的那一袋垃圾,正怎样悄然地搅动着这座城市。
北京市通州区梨园地区39°52′60″N116°37′30″E 某小区外的一片空地,每天都有数辆次机动三轮车前来倾倒垃圾,而每隔三两天便会就地焚烧一次,伴随着浓烟的是刺鼻的气味。王久良摄
垃圾增长与GDP一样快
这是位于北京市西二环附近的展览路小区,1998年兴建的6层楼房已经略显陈旧。贺蓉欣丢出的那一袋垃圾,很快被别的垃圾淹没,沉到了垃圾桶的底部。随后,环卫工人到来,把这桶垃圾装上垃圾车。
这天她扔出的是空可乐瓶、旧皮鞋、头天吃剩的大白菜,还有一个礼品包装盒。它们与这座城市近1800万常住人口丢出的其他垃圾加在一起,将共同打造出“北京日产垃圾1.8万吨”的惊人数字。
这些垃圾日益对北京形成合围之势。在自由摄影者王久良精心制作的“北京垃圾地图”上,400多个超过一万平米的垃圾场被标成黄色,这些鲜亮的黄色密布在北京五环和六环附近,像*大的包围圈,紧紧箍着这座城市。
“垃圾围城”,这是王久良给这个仍在继续更新的“北京垃圾地图”项目的命名。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随着像贺蓉欣这样的外来者怀抱梦想来到北京,城市便像大饼一样逐渐摊开,直至逼近那些垃圾场。1990年北京一年的垃圾总量还不到200万吨。那时,城市规划者们非常清楚,对于垃圾填埋场这类公共设施,一定要远离居民区,远离城市中心。
然而城市扩张速度之快似乎超出了他们的预期。2004年,《北京城市总体规划》称,到2020年,北京市总人口规模规划将控制在1800万人左右。但北京已经提**年突破规划,随之而来的是,北京的年垃圾总量猛增至672万吨——这些垃圾足以形成一座占地36公顷、高40米的垃圾山。
在这个飞速城市化的国度,垃圾不仅仅包围北京,也在包围全国各大中小城市。2007年,中国655个城市的垃圾总量达1.25亿吨,这个数字每年还在以8%~10%的速度增长,其增速几乎与GDP增速比肩。消化这些垃圾,成为亟须解决的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