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万科成立20周年的时候,我写了一本书,名字叫《道路与梦想》。在书结尾的时候是这样预计的——万科在今后不会再有什么故事了。因为公司越大、越规范,品牌也被接受了,像《经济观察报》已经连续把万科评为“*受尊敬的企业”,这种的企业没有什么故事。
创业的企业、奋斗的企业、成长的企业一定是故事不断,就像万科的《道路与梦想》。2006年没有故事,2004年写的,出书在2006年,没想到2006年才结束,到了2008年,故事就来了。
我记得“拐点论”的初始,是在北京的2月初,一个新闻发布会上,那一次是低收入住宅的讨论。
主持人让记者提问,记者**个问题就问“注意到10月份,万科楼盘在广东还降价,相继在深圳楼盘降价,而且进行了一个市场分析,哪些还会跟着慢慢降价的还卖得好,在这种情况下,你认为是不是到了拐点?”。
我当时是这样回答的,你提的问题和今天的新闻发布会没有关系,我们来探讨低收入住宅的问题,如果下面记者的再提类似的问题我不会予以答的。既然已经提了我就回应一下,我只说了两句话:**句话是我认可你“拐点”的说法,第二句补充说但是中国市场非常大,东西南北各个城市的情况不一样,不能一概而论。
我怎么也没想到这个回应在第二天报纸、网络上铺天盖地——说王石的“拐点论”。当时有记者关注就问我,你为什么回应记者的“拐点论”?我就谈了我的观点。我说这个市场价格上涨过快,这个上涨我个人是胆战心惊的。我们可以借鉴的日本泡沫经济,就是因为股市过高、房价过高。我们也借鉴了亚洲金融危机香港受到的影响,其中重要的因素就是估价过高。中国现在的状况跟他们很类似,但什么时候破裂?我不知道。这种情况下,恰好2007年8月份**宏观调控,严格对房地产第二次限制,换句话说严格的进行信贷政策,从万科到这一次给的信号,恰好就是一个转折点。
还有个例子,曾经在一个场合有年轻人问我,我们现在买房子应该买什么样的房子?我一看是年轻轻的大学生,很好奇,我说你准备结婚吗?他说没有。我说你不准备结婚买什么房子?他说30年之后买房子就买不起了。我就明白了,就是房价上升导致将来买房子买不起。那我就告诉他,30年之后你买房子买不起,不是你的问题而是市场的问题。
结果我举了这个例子之后报纸出来了“王石说拐点来了,30年之后再买房”。我才发现,在这样一个娱乐时代,真的要讲、以什么意思来讲媒体是不关心的?
还有一次是在主流的门户网站演播厅接受访问。主持人问,王石先生,我现在想买房,你给我什么建议?有了“30年后买房”的经验,我说没建议。然后主持人把摄像机给关掉,表示真的是私人想买房来听听我的意见,我一看没有陷阱很真诚,摄像机、录音机也关掉了,很真诚。我就说如果你真得确定在一个城市、公司长期干下去,你再买房子,如果你没有确定下来,就租房子。比如说我,我是32岁到深圳,40岁才买房,我很真诚地告诉他。结果第二天报纸变了——王石改变观点,不是30年后再买房,而是40岁之前不要买房。
我感到非常无奈,我*认真的、没被炒作的一次是央视综合财经频道采访我,问我怎么出尔反尔,一会说30年后买房,一会儿说40岁以前不买房。我挺认真地回答了,怎么也没想到,财经频道用同样的方法采访了任志强、潘石屹,跟他们进行PK,*终电视显现出来的效果是,王石怎么说,任志强怎么说,潘石屹怎么说?两个人说不拐,一个人说拐,显然**被娱乐化了。
这是表面的现象,但实际的问题在什么地方呢?如果从具体数据来说万科调整价格主要有两组:一组呢,我们看家庭收入增长率与房价增长率的关系。从05年到07年整个房价涨的比例远远高于家庭收入比例。按全国平均来讲,房价上升了80%,而这个期间家庭收入的比例不超过30%,显然这个差距很大。再往下的层面,如果在这样一个高速增长的牛市旺盛需求期,加上其他的因素,再加上非理性的前期因素,它什么倒下来都不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