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齐鲁晚报
大学生“村官”能在多大程度上承担起发展农村的重任?村官以及大学生村官,需要怎样的发展通道?23日,记者专访了山东省社科院省情综合研究中心主任秦庆武研究员。 记者:大学生“村官”,能在多大程度上满足农村对人才的需要? 秦庆武:大学生“村官”知识宽广、视野开阔、思路新颖,到农村工作也能让他们自己得到锻炼。如果从培养选拔干部的角度来看,这不失为一条好的途径。而对于满足农村对人才的需求来说,也可以说是解决问题的途径之一,但却远远不够,还应该**别的途径来满足农村的人才需求。 记:您觉得大学生到农村去*需要做的是什么?大学生“村官”在农村会面临什么样的考验? 秦:大学生到农村*先应该深入到村里去,而不能住在镇上,早晚到村里转一圈就走。这样的话,难以满足农村对人才的真正需求。我们省开展的“三支一扶”活动就很好,但人数还是太少,一年2000人,可咱们省有83000多个村子。 现在一般的自然村也有1000人左右,大一点的村子都有2000人了,农村是熟人社会,里面的关系错综复杂,经济关系、宗族关系、家庭关系等各种关系交织在一起,要想真正了解农村情况、解决问题,不在村里扎住根是很难做到的。一个“外来人”要真正介入农民内部并不容易,刚毕业的大学生要处理好村里的复杂事务,也不是一件简单的事。 记:对于从“村官”中选拔基层公务员的事情,您如何看待? 秦:这个事情我非常赞同!从现任“村官”中选拔年轻有为的到基层做公务员,而不是让他们做一辈子农民,这肯定能起到鼓励农村中有志向的年轻人的作用。以前城乡两元社会,不允许农民进入公务员的队伍,那是人为地在城乡之间设立的一道墙,现在撤了这道墙,是进步。从大学生到村官,进而从村官成为公务员,这对于吸引大学生来基层也是非常有利的,可以吸引他们通过这条通道来继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