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均各工序工作时间 流水线的编制效率反映各工序安排的平衡程度,一般服装企业要求工序编制效率达到85%以上。 这就需要对生产工艺进行平衡。服装缝制是在进行了细分之后的多工序流水化连续作业,经过了这样的作业细分之后,各工序的作业时间在理论上和现实上不可能**相同,这就势必存在工序间节拍不一致时,出现瓶颈现象。 一旦出现瓶颈现象,将产生“空闲时间”。空闲时间是指工作时间内没有执行有效工作任务的那段时间,可以指设备或人的时间。当一个流程中各个工序的节拍不一致时,瓶颈工序以外的其它工序就会产生空闲时间。 空闲除了造成无谓的工时损失外,还造成大量的工序堆积即存滞品发生,严重的还会造成生产的中止。为了解决以上问题就必须对各工序的作业时间平均化,同时对作业进行标准化,以使生产线能顺畅活动。 “生产线工艺平衡”即是对生产的全部工序进行平均化,调整各作业负荷,以使各作业时间尽可能相近。 实现平衡的三个要素 实现平衡隐含着三个要素:周期时间;作业顺序;标准储备量。 周期时间或单位时间,是指缝制服装的某个部件所需要的时间,它可**到秒。这是由生产量即需求量和机器的开动时间来决定的。 周期时间是**需要生产的数量除以劳动时间得出的结果。 虽然周期时间被确定了,但因生产者的熟练程度不同会出现个体差异。 因为活是由人来干的,如果由于稍许的个人差异或因身体情况造成的参差不齐,就会把上一个从事这个工作的人干的活抵消了,这就如同接力赛中传递接力棒一样。 人们常说:“时间是操作的影子。”多数的“慢”是由于操作和程序不对头产生的。如何纠正,就要看现场监督人员的本领了。 对待熟练程度低的新进作业人员,必须手把手地教,这会增加作业人员对监督人员的信任。同时也能促进作业人员与作业人员间的相互联系,**能够“互助”的条件。 作业顺序,顾名思义是指操作人员在运送服装部件、机器上活儿、下活儿等过程中,按时间先后排列的工件加工顺序。必须强调的是,这不一定是产品沿着流水线移动的顺序。 标准储备量,是指作业时,停留在工位上的必要数目的加工件。 一般的标准是附在各个机器上的服装加工部件,即要足够使用,工位之间也不必存货。 要达到平衡,*先要算出流水线每道工序的平均加工时间。 例如,生产茄克衫总加工时间为4 697秒,平均每个工位的加工时间为151秒。但由于各道工序都是相对完整的,难以全部拆成标准平均加工时间,所以只能围绕标准平均加工时间上下浮动。同时还要根据工人的技术情况安排调整工序,主要考虑组成流水线工人的技术特长和综合素质。如有些工人适合做前道工序就不能安排在后道工序;对于技术全面的工人,应安排在技术难度较大加工时间多的工序。事先还要考虑员工生病请假及缺勤等情况,及时做出适当的调整,否则将会出现流水线停顿或阻塞现象,影响生产效率。 当流水线正常运转时要求做到在每个工位上保持3个挂架的储备量,即储备3件产品的裁片或半成品,储备量过多或过少,都难以实现流水线的通畅与快速。 这里要明确一点,虽然各工序的工序时间长短不同,但决定生产线的作业周期的工序时间只有一个,即*长工序时间,也就是说*长工序时间等于节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