郎咸平PK宋鸿兵:当前投资黄金 究竟最差还是最好

2011-08-01来源 : 互联网

**还在疯涨!

上周金价两度创下历史新高,并逼近1200美元!回想2005年底,时值金价500美元关口,本报曾大声呼吁:回调是买**的好时机!如今,金价早已翻番,此时再投资**,会否买入“鸡肋”?关于**的观点交锋日渐激烈,以郎咸平为代表的唱空派认为:“**是*差投资品!”而以宋鸿兵为代表的一派则立挺**!此外还有多人观点。谁对谁错,定论为时尚早。我们不妨从观点碰撞中发现适合自己的投资方式。

上周**金价以1151美元开盘,并一路节节高升,周三**金价大涨23.57美元,创出每盎司1192美元的历史新高,而次日这一纪录再度刷新,金价一度攀升至1195.22美元,直逼1200美元的整数关口。

不过上周五,受迪拜债务危机的影响,**现货金价被“闪”了一下腰,当天金价盘中一度出现高达50美元的跌幅,*低跌至1137.20美元,但收盘时缓步回升,报1177美元/盎司,全天下跌近15美元/盎司。在**逼近1200美元的关口,多空两种争论日趋激烈。

以《货币战争》作者宋鸿兵为代表的观点认为,美元贬值将使**地位凸显,不过,以郎咸平为代表的唱空派则给**泼上一盆冷水。

郎咸平

买**不如买房子

在**一涨再涨的背景下,经济学家郎咸平是坚定的**唱空派,放言“**是*差的投资品”。他说,**没有什么投资价值,想靠**赚钱,还不如买四合院。

郎咸平指出,“1970年,一盎司**的价格是800美元,30年也就涨了200美元。”他同时举例说,民国初年,1两**可以买2亩良田,5两**就可以买北京一个四合院。但100年后的今天,1公斤**等于25万元人民币,只能买北京四合院的半个厕所。“如果你在100年前没有买四合院,而保留5两**的话,那你今天将是一个非常贫穷的人”。

郎咸平认为,**只有在*近8年才体现出较高的投资回报,但这是华尔街及其背后的美国政府操纵的结果。他分析说,金融海啸刚开始的时候,全世界的投资人为了避险,大量抢购**―――只要他们抢购**,金价必涨。而按照过去的惯例,美金必定会跌。过去美国政府可以指令华尔街的金融资本进入**市场抛售,来打压金价。但面对全世界的**抢购,这招就不灵了。美国政府当时面临一个两难的决定,只要允许**涨价,美元就暴跌,美元暴跌就会影响美国经济复苏。

“我们都低估了美国的水平,当时美国政府召开秘密内阁会议,*后出台了一个所谓的秘密法案。”郎咸平说,通过阅读了大量的交易资料发现,汇通银行和高盛两家公司进入**市场,疯狂买进**,而美国通过他们掌控的媒体造谣,于是很多人来抢购**,从而让美国政府脱困。

他举例说,以一个欧洲人为例,他为了买**,必须抛欧元换美元,美元涨再换**,进而使**涨,“你突然发现全世界的**投资都在抛售货币,买美元,美元涨,买**,**涨”。

郎咸平认为,**易于被操纵的特性,使得它并非很好的投资品种,他认为在世界经济形势严峻、我国国民经济回升基础尚不稳固的情况下,买**不如买房子。

宋鸿兵

**白银未来10年翻几番

而以《货币战争》作者宋鸿兵为代表的一派观点认为,美国政府以大量发行货币的方式来缓解其巨大的国债压力,*终可能造成美元崩溃,而作为制衡信用货币的**,未来地位将大幅上升。

宋鸿兵分析说,目前美国的资产负债表,国债12万亿美元,加上地方债务和个人贷款,总负债达到44万亿,一年仅国债利息就有5000亿,“随着债务利息刚性上涨,40年后,美国债务利息将达到586万亿的规模”。宋鸿兵指出,按照美国GDP的平均增长率3%计算,40年之后美国GDP总量将不够偿还债务利息,美国只能靠印钞票来化解债务危机,这将导致美元崩溃。

宋鸿兵认为,在可以预见的未来,随着美国即将到来的长期消费衰退、出口和政府投资的乏力,美元作为世界货币的金融体系注定走向崩溃。对于世界经济来说,这样的崩溃无异于世界末日,而**这样的“天然货币”将成为拯救人类的“诺亚方舟”,“**作为临时货币将被大量增持,未来10年,**不是涨一倍两倍,而是若干倍的趋势”。

“你不是投资去买**,而是把纸币换成硬通货。”宋鸿兵建议投资者要转换思路,把**当作一种货币进行储备,他说,美元货币体系迟早会出现严重问题,**重新成为货币的可能性越来越大,“从这个角度来说,你迟早都得换,只是越晚换,你的纸币能换的**越少”。

回顾

“激荡50年” **收益涨多跌少

两位专家说法似乎都颇有道理,我们不妨考察一下过去半个世纪里**投资的收益到底如何,而要考察**的价格,我们就不得不追溯1944年建立的布雷顿森林体系。

当时,在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后,**货币体系分裂成几个相互竞争的货币集团,各国货币竞相贬值,动荡不定。在这一背景下,1944年7月,44个国家或政府的经济特使聚集在美国新罕布什尔州的布雷顿森林,布雷顿森林体系以**为基础,以美元作为**储备货币,并可按35美元兑1盎司**的价格向美国兑换**。

        

A、1970年~1980年

**年复合收益率37%

从50年代后期,随着美国经济地位削弱,美国收支趋向恶化,出现全球性“美元过剩” ,各国纷纷兑换**,造成美国**大量外流,1971年,支撑不住的美国政府宣布放弃35美元兑一盎司**的美元“金本位制”,实行**与美元比价自由浮动。

1973年布雷顿森林体系彻底崩溃,**价格上涨至90.85美元,原油价格从不到3美元/桶上涨至11美元/桶,1973年12月,美国爆发新一轮经济危机,而与危机相伴的是严重通胀,至1975年1月,每盎司**已涨至180美元,相比1971年的1盎司兑35美元,上涨幅度达到414%。

1979年世界第二次石油危机,原油价格从14美元/桶上涨到35美元/桶以上,再加上1979年12月苏联对阿富汗出兵,政治局势的恶化,导致**市场对**需求巨大,至1980年1月21日,**现货**达到每盎司850美元的价位,相较1970年的每盎司35美元,金价10年时间上涨了23.29倍,如果折算成每年复合收益率大概是37%。

B、1980年~2000年

**跌幅达48.39%

1980年金价创出850美元的高价有着太多偶然因素, 1981年**价格迅速下挫,至1983年金价跌到350美元左右,一直到1996年,金价都维持在350美元至400美元之间,而1996年至2000年间,美国GDP维持3.5%的高速增长,**价格一度降至255美元的历史低点。

1980年至2000年这20年时间,**价格持续低迷,**现货金价从1980年1月2日的559美元降至2000年1月3日每盎司288.5美元,降幅达48.39%,这期间的收益率处于亏损状态。

C、2001年~2009年11月26日

年复合收益率大概是16.5%

从2001年起**开始了一波辉煌的牛市行情,2001年美国科技网泡沫破灭加上“9・11”恐怖事件,美联储开始执行宽松货币政策,这引发了市场对通胀的担心,金价在2005年上涨至500美元,而2008年美国金融危机爆发后,美联储救市政策加剧了市场对美元贬值的预期,金价从2001年11月27日的272美元左右上涨至2009年11月26日的*高位1195美元,短短8年时间,**上涨了3.4倍,折合年复合收益率大概是16.5%。

疑问

**会不会重演低迷

未来有一天,**涨势会不会攀上顶峰后“戛然而止”,陷入长达数十年的低迷?

“1980年**的高点是由很多偶然因素构成的,”北京**经济研究所主任张炳南指出,看**的投资价值一定要看长期的趋势,而不是拣选其中两个特定时间点,他认为1980年**受各种偶然因素作用,上涨太快,仅1976年到1980年三年时间就涨了8倍,大大偏离了价值中枢。而其后支撑因素发生了转变,导致**从850美元跌到300多美元,“但这只是回归正常价值,其实长期看,跌下来的300多美元也比*初35美元要高。”

“这波行情就是一个资金行情,投资者需要关注资金走向。”张炳南认为,目前**仍维持中长线上升的趋势,不过投资者需要注意的是,这波行情具有比较明显的资金操控性质, 因此要关注资金的变化,他建议投资者关注本周的走势,建仓成本较低的可以在1200美元附近适度兑现一部分。

高赛尔首席分析师王瑞雷认为,**的价格目前局部过热,可能有短暂调整,他建议投资者可以在1200美元附近逢高变现,在1100美元之下适度介入,他同时指出,*好是将**当作一个资产配置,这样来分散整体的投资风险。

王瑞雷认为,**在3~5年内是一个比较有吸引力的资产,他认为有三点因素支撑**的上涨趋势:首先,美国宽松货币政策至今没有解除,美元就是一个套息货币,未来几年商品定价将在较高价位徘徊;其次,从央行的行为来看,以前央行是净卖出,现在不仅从其他央行手中收购,而且在市场上买入**;第三,目前**产量不断减少,而且开采成本也在增加。

对于迪拜债务危机造成的上周**大跌,威尔鑫首席分析师杨易君认为这反而是一个很好的介入机会。他指出,目前来看支撑金价上涨的因素都未改变,迪拜债务危机让市场对消息面进行错误解读,从而使得金价非理性下跌。他建议普通投资者可以考虑简单的实物**投资或者纸**,在1150美元适度建仓,中线目标价位可以看到1300美元左右。

        

联系电话:023-62873158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金开大道68号3幢22-1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渝B2-20120016 渝ICP备11000776号-1 北京动力在线为本站提供CDN加速服务

Copyright©2004-2021 3158.CN. All Rights Reserved 重庆叁壹伍捌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3158招商加盟网友情提示:投资有风险,选择需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