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转型

2011-08-02来源 : 互联网

**次“转型”虽然**了世界为之瞩目的经济**,却忽视了经济高速增长造成的“精神物化”和社会分化;第二次“转型”既是**次“转型”后经济增长方式不可持续的必然结果,也是一个充满焦虑的社会的自发要求。

第二次“转型”

The Second Transformation

文/岳生

中国社会正面临着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的第二次“转型”。

这次“转型”与**次“转型”有着本质的不同,30多年前的**次“转型”完成了中国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转变,而这次转型则是需要**、经济、文化以及社会心理等多方面紧密配合、全面平衡的变革,其难度比**次“转型”要大得多。

**次“转型”的**在于经济运行机制的转变,用通俗一些的话说,就是把被压抑的个人**力和被禁锢的竞争力释放出来,促进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解放生产力。因此**次转型的目标就统一在了GDP的增长上,手段路径则简化为私有化的企业制度变革,实现起来相对简单。至于其他方面,与其说是变革,不如说是经济变革下的影响,甚至市场经济所及之处,社会各个阶层的生存状态、**理想、文化心理在功利主义的撞击下发生了大裂变。

**次“转型”的最大成功在于**了世界为之瞩目的经济**,而失败则在于忽视了经济高速增长造成的“精神物化”和社会分化,使整个社会逐渐被锁定在一个被金钱和权力固化的二元利益结构中,民众的主流价值体系被这个强大的利益结构绑架,教育、文学、艺术等需要自由和创新的领域沦为金钱的奴仆,人们的幸福感随着物质水平的增加而进入了一个由高到低的拐点。

于是第二次“转型”应运而生。这是一个充满焦虑的社会的自发要求,也是**次“转型”后经济增长方式不可持续的必然结果。今年“两会”代表们的意见集中地体现在教育、医疗、房价等民生和社会问题上,这些问题实际上触及了改革开放以来累积下来的矛盾和纠结,现在已经到了不得不解决的阶段。因此,对于第二次转型而言,除了要改变以牺牲环境和自然资源为代价、依赖要素投入驱动的经济增长方式外,还要进行**体制、社会大众福利保障、教育和文化体制等方面的重大变革。

观察发达国家经济体,尤其是日本等东亚经济体的转型历史就可以发现,“中等收入陷阱”实际上就是体制转型的陷阱。中国经济增长的空间,已经非常需要果断地推进改革与转型。或许中国过于担忧经济转型带来的增长速度减缓,从而惯性依赖速度效益型的经济运行,这使得发展模式的转型从根本上缺乏动力。

中国要想进入到一个社会和谐、民富国强的大同社会,要想避免物质文明由于社会的失衡而失去增长之源,第二次“转型”就必不可少。然而,这一次“转型”的目标多元,既要保持GDP的稳定增长,又要想办法改善民生,减轻社会集体性焦虑,遏制贫富差距加剧的势头,还要在日趋复杂的国际形势中争取主动,因为全球化让我们卷入了一场没有退路的国际竞争。要实现如此多的目标,平衡如此复杂的利益关系,尤其是要打破被固化的利益结构,第二次“转型”,还任重道远。

联系电话:023-62873158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金开大道68号3幢22-1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渝B2-20120016 渝ICP备11000776号-1 北京动力在线为本站提供CDN加速服务

Copyright©2004-2021 3158.CN. All Rights Reserved 重庆叁壹伍捌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3158招商加盟网友情提示:投资有风险,选择需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