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秘中国16位亿万富翁的发家史

2011-08-02来源 : 互联网

*近在资本市场上接连发生的一些事情,不禁使人扼腕发问:中国的亿万**们怎么了?为何如此前仆后继?有的上市前本来挺会做生意的,一入了这个圈子就好像不会在实业上动脑筋了。有的突然之间就在市场上呼风唤雨,而以前,你硬是找不到一点耕耘的痕迹。于是,决定观察一下活跃在资本市场的中国亿万**们,去探询一下他们的发家史。需要说明的是,选择本身不带任何的价值判断与道德评判,选择不是全景式的,本期策划所涉者,只是进入视野的一些公众人物而已。 刘永好:我的胃口好得很

郭广昌:什么可以使**十年裂变逾10000倍? 鲁冠球:三十年红旗不倒 常青树秘诀何在 荣海:我不会眼热一时一地的辉煌 黄宏生:他的发迹与资本市场息息相关 张宏伟:为什么总能喝到改革的“头啖汤”? 张海:他从雾中走来 宋朝弟:量子理论到资本市场怎么反而不行了 祝维沙:一个善于投机的农民 陈荣:38天*1个多亿的资本高手 陈荣出生在一个农民家庭,也曾经当过工人。1984年,他用在自己积攒了10年的2000多元*,在老家开办了一间制衣车间。1990年代初,在我国证券市场刚刚起步的时候,很多当时“敢吃**只螃蟹的人”都由此而发家,被称为“资本运作高手”的陈荣就是其中较具代表性的一个。如今,陈荣是中国*大的保龄设备生产企业??上海中路集团的*大的所有者,直接持有中路集团76.14%的股份,合并共计持有96.48%的股份。从其进入股市的**天起,陈荣便与股票结下了不解之缘。因此,虽然有媒体把陈荣称做“证券界、实业界两栖大红人”。 历经股市几年洗礼的陈荣,此刻决定寻找一种低风险**方式并希望创办实业。1995年,保龄球运动在国内成为时尚。陈荣瞅准了这一商机,成立了当时亚洲**大保龄球馆??中路保龄球馆,在日见升温的中国保龄热中如鱼得水,并成为了国内*大的保龄球设备供应商。 叶立培:终于开了口的神秘富豪 叶立培的投资主要集中在房地产。叶立培是在1970年代初离开中学教师一职、出来闯天下的,起初做的是火车押运员,经常跑从上海到新疆的路线,一干就是5年。1978年,叶立培移居澳大利亚,做起了纺织、杂货的跨国贸易。而他真正的发家还是从在内地做房地产生意开始。1989年7月,他在内地成立了**家外商独资房地产公司。在深圳开发了两个项目后,他又来到上海,竞标批得古北新区的一块土地,这块土地也是上海土地批租的第二块地,后来被用于建造西郊花园别墅。 仲盛集团董事长叶立培是个低调的人,以至搞福布斯排名的胡润在2002年以前一直没能把他列上榜。当2002年胡润一下子把叶立培列入排行榜第6位时,叶立培是坚决不同意的,称“他们公开的资料没有经过我们的肯定,我们也不知道他们的资料从哪里来”。 顾雏军:奇迹是怎样创造出来的? 顾雏军至今仍是一个谜。很多人感兴趣却弄不清的首先是顾雏军的“发家史”。按照公开报道我们可以理出这样一条线索:顾雏军生于1959年,江苏人,在江苏工学院热物理专业毕业后进入天津大学读研究生,1989年去了英国,创办了顾氏热能技术有限公司。1992年,顾雏军在加拿大成立了格林柯尔股份有限公司。1995年12月,顾雏军回到国内发展,投资5000万美元在天津建成亚洲*大非氟制冷剂生产基地。2000年“格林柯尔”在香港创业板上市。2001年至2003年,格林柯尔相继收购广东科龙和安徽美菱。 如果说“发家史”因为遥远让人难以捉摸,制冷技术又太过专业让人茫然,从而导致一般人难以了解顾雏军而觉得如坠雾里的话,那么,顾雏军1995年回国以来的动作,从天津建厂,到香港上市,再到收购科龙、美菱,一连串的“大手笔”就象一场接一场的暴雨,让每一个业内人士实实在在的感受到,他是一个不同寻常的人物。 瞿兆玉:一只鸭子相当于两台彩电 蓝田“一只鸭子一年的利润相当于生产两台彩电,”瞿兆玉的一句话成了中国资本市场上*为经典的谎言。当然,蓝田股份也因造假而陷入万劫不复的境地。 1948年出生于洪湖市瞿家湾的瞿兆玉,20岁那年入伍,在海军服役。转业后曾担任沈阳电信局宣传部长、沈阳行政学院副院长。随后,瞿兆玉“下海”,创办了三家企业:1987年成立的沈阳市新北副食商场、1988年成立的沈阳市新北制药厂以及1991年成立的沈阳莲花大酒店。 1996年5月,蓝田股份头戴“农业部首家推荐上市企业”光环,以“中国农业**股”举起了“中国农业产业化大旗”。自1999年10月开始,蓝田股份就已经因申报上市材料作假而受到证监会处罚。由于几次配股遭到拒绝,瞿兆玉便将目光转向银行。按照瞿兆玉在与刘姝威交涉时的表述,涉及银行至少包括工商银行、农业银行、建设银行、民生银行、中国银行、浦东发展银行等6家。而其融资的方式,仅仅以15925.332万股法人股反复抵押,蓝田竟然得到了30亿元的银行贷款。瞿兆玉曾不无得意地称:他同各大银行的一些负责人“只有一根电话线的距离”。由此造成了巨大的蓝田“贷款黑洞”。 宋如华:我在四川的存款就12个亿 宋如华,1983年毕业于电子科技大学应用物理系。1989年获理学硕士学位,之后留校任教七年。1992年7月,“郁闷”的宋如华率领两名青年教师以5000元资金创办托普公司。宋如华原来只是想把高校的一些项目外包到企业,腾出点时间精力自己搞科研,谁知他和托普刚巧赶上了1990年代我国本土IT基础产业发展的契机,托普的事业开始腾飞。 1998年,宋如华涉足资本市场。1998年4月,托普借川长征之壳登陆深市,随即将川长征更名为“托普软件”,将主业调整到计算机软件、网络集成等高科技项目。2000年再借“金狮股份”之壳进入沪市,以托普经营的网站“炎黄在线”作为新公司的名称。资本市场给宋如华带来巨大的获利空间。当年托普软件增发成功,一举净募资金9.5亿元。托普10多年来,宋如华聚集了大量资产,如他所说,先圈*9.5个亿?,再圈地1万亩?,再圈人5000个软件工程师,*后圈市场,按照时间顺序展开。宋如华圈来的资源,主要投入、凝聚在全国27个软件园里。 吴一坚:这种思想和智慧能够创造无穷无限的** 从600块人民币到福布斯口径的4.22亿美元,凭什么?吴一坚认为“是一种智慧”,“这种思想和智慧能够使你创造无穷无限的**。”1984年,吴一坚辞职,怀揣600元人民币只身南下广州,开始了他的发家之路。“讲得真实一点,实际就是小商小贩两地搞长途的贩运,主要是一些录音机、录音带,还有一些T恤衫。”吴一坚后来说。不满足小打小闹的吴一坚1985年离开广州,揣着几万块*来到海南发展,成为海南的**批弄潮儿,在那里他获得了**桶金。 吴一坚把握了当时整个中国市场电视机的紧俏和海南刚刚起步的特点,把眼光盯在了电视机上。吴一坚找到一个设计单位,按年生产10万台电视机电冰箱录像机规模设计厂房;通过和海南当地的一个房地产公司接触,吴一坚以“经营25年之后,厂房设备拱手让出”的方式圈地,又以“预交3%质量保证金”的方式将厂房建设工程承包出去,再以以“生产以后80%的电子元件由香港一家公司供给”的许诺,令其先投资。吴一坚成功了,当时**批订货就是5万套,每台电视机的盈利空间是800?900元。就这样,仅仅十个月时间,公司资产由他怀揣的600元变成了3亿元。 唐门四虎:真正的发迹是在证券市场上 纵横中国资本市场的新疆德隆,从2000年起逐渐露出了真面目,掌舵德隆的唐万里、唐万平、唐万川、唐万新四兄弟很快成为媒体关注的焦点。唐万新是四兄弟中的老小,担任德隆CEO;大哥唐万里任董事长。在2002年的《福布斯》富豪榜名排中唐氏兄弟位列第27位,资产总数为1.95亿美元。在中国民营企业家中这样四兄弟齐上阵的绝无仅有。 1986年,大学肄业的唐万新与另外6名大学生在时任新疆八一中学化学教师的兄长唐万里帮助下,用仅有的400元*在乌鲁木齐创办了一家名为“朋友”的公司,公司以彩色相片冲洗扩印为主业。 1992年,唐万新与几个朋友注册成立“乌鲁木齐德隆实业公司”,是为今日新疆德隆集团之前身。1995年唐涉足房地产投资,德隆开始了真正的发达历程。后来唐的三个哥哥唐万里、唐万平、唐万川陆续加入弟弟的事业,德隆逐渐从一个朋友公司演变成一个类家族企业。然而唐氏兄弟真正发家是在证券市场上。唐万新回忆,“1993年之前法人股和流通股界限不清,只要是股票,大家认为都可以上市,我把法人股全部卖了,几个月就*了几千万。当时在二级市场我们从规模看并没*到*,一级、一级半市场的认购我们*到了*。比**更重要的是,我们对资本市场有了切身的体验。”证券市场带给唐氏兄弟的绝对是**新体验。

咨询项目,请扫微信二维码。
微信扫码
在线咨询
领取资料
微信扫一扫、长按二维码、点击“在线咨询”,发送项目名或品牌名,立即咨询加盟项目。

©2004 3158招商加盟网. All Rights Reserved.

3158招商加盟网友情提示:投资有风险,选择需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