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富传奇 富爸爸资产逼千万(下)

2011-08-02来源 : 互联网

**** 富爸爸资产逼千万 但刘建平了解到仁恒滨江苑的**并不紧张,开发商手里还有大量房源尚未出手。于是决定****,20.7万元拍得的**,他以18万元出手。几个月后,房子以1600美元/平方米出手,总价196万元,所以第二套房产交易“小*”20余万元。    豪都**花园别墅也是刘建平从**拍卖房产里淘到的“金子”。2002年8月,豪都**花园以3000元/平方米起拍。要知道这座*立花园别墅在当初开盘时曾经达到7000元/平方米,后来一路下跌,而且当时申博尚未成功,已经有房价是涨还是跌的讨论在影响投资心理。但刘建平在考察之后,以65万元价格拍得,*付25万元,贷款六成。由于房子原来就是柚木豪华装修,刘建平只花了9万元重新翻修,便在2003年初以115万元的总价出手,扣除装修和利息支出,净*40万元。    “由于急着出手抵债,**拍出的房子一般产权都比较清楚,不需要复杂的过户手续。而且其评估价格也值得信任。但那是过去,现在我已经很少到这里淘了,由于房价涨得快,**的房子也是评估原价出手,已经没有既得利润了。”    策略三:重视比价效应    比价分横向比价和纵向比价。横向比是与同地段的房子做比较,看看有没有利润空间,纵向比是与前几年的房价做比较,看看涨跌空间有多大。投资房产前的比价,是为了计算购买时就可以获得的利益,这是驱动刘建平投资的主要动力。    当然,他的房源还是主要来自**拍卖资产。2002年年底,新华路番禺路附近的时代大厦拍卖价只有4000元/平方米。这是1997年建造的外销房,因为官司抵债,从开盘时的2000美元/平方米一路降下来。而当时,对面的新华豪庭已经卖到了7500元/平方米,横向比较,刘建平认为有利可图,于是以58万元的总价买了下21层的一个办公房。到出手时,该处房价已经上涨到每平方米9300元,刘建平最终以115万元的总价获利了结。“除去交给拍卖中心的佣金和所有税费,我实际*到的钱有46万元,但由于是办公房,需要交纳差价税,因此我拿到手的利润只有21万元。这是我炒过的唯一一套办公房。”    到2002年底,关于房价是否到高点的讨论已经相当激烈。刘建平却依然对房产寄予增值希望,“当时松江、南汇等地的房价还没涨上来,我研究过国外房价的上涨规律,在低价房没有启动的情况下,房价很难跌下来。”    同样是他惯常淘宝的国泰拍卖中心,刘建平根据自己的比价方式又找到了“金子”。那时,拍卖中心拿出了番禺大厦的四套拍卖房产,全是抵债给银行的,每套都有160平方米,四套一起拍,单价3600元/平方米,同样是评估价格的8折。由于急着出手套现,起始的拍卖价格从3600元/平方米跌到了3300元/平方米,无人问津后又跌到了3000元/平方米起拍。    “周围的二手房都是7000元/平方米以上,这样的拍卖价格肯定让人心动。那时我在拍卖中心的几个‘拍友’都有点‘手痒’,但无奈他们四套一起拍,总价实在太高了,除了资金问题,风险也相对放大了。于是我们几个人联合起来找拍卖中心谈,建议他们四套拆开来,最终他们同意了。”刘建平以3300元/平方米的价格拍得了其中一套。随后到了2002年12月,上海申博成功,房价一路飙升。“这套房子出手的时候也很有意思,我刚开始挂的是6000元/平方米的价格,结果来看房的人很多,我马上把价格提到了7000元/平方米,还是有很多人表示出成交意向,于是我又提了200元,最后以7200元/平方米的单价成交,净*了50多万元。”    策略四:充分利用房价上涨的轮动效应    刘建平更愿意把他自己投资房产的成功经历归结为一个故事的启示。在新加坡,有一对夫妻只有一套房子,却有四个孩子,于是善于理财的家庭主妇就想办法把一套房子变为了五套房子。她利用的是房价上涨的轮动效应,也就是房价总是先从市中心涨起,到次中心、再到中间区域、再到边缘区域的规律。由于自己的房子位于最中心,房价先涨起来,主妇就把市中心的房子出售,把自己的家搬到还没涨起来的次中心区域,贷款买了一套三居室的房子;等到这个区域的房价也涨了,她又把这套房子出售,贷款买了两套两居室的房子,如此循环,20年下来,等到四个孩子渐次成家,主妇不光拥有自己的房子,还帮孩子准备了四套房子。    “这个故事提示了一个房产增值的规律,即房价增长是先从高价房再到中价房,最后到低价房,然后再到高价房这样轮回的。在澳洲,房价基本是7年翻一倍,而且按照规律,刚开始是房子先涨,租金同时涨,到一定程度时候房价就开始滞涨,带动上下游产业价格上涨,然后物价涨,同时平均工资也涨上去。在房价高居的情势下,城市劳动就业增加、平均工资上涨,于是租金开始上涨,等租金和房价的平衡被打破,房价又开始涨了。一般情况下,有5年的时间房价处于上涨状态,两年处于盘整状态。”    有了这样的经验,刘建平对于目前房价高点的认识当然也就不同了。他不认为房价随后面临的是一个大波浪向下的行情,相反,他一如既往地运用自己的比价效应规律,努力寻找适合投资的房产,只不过比较2001年的时候,他的选择更加谨慎,出手更加果断,手笔也比以前更大了。    目前他还握在手里的三套房产就是例证。这三套位于徐家汇中心的房子是刘建平房产投资回归市中心以后购买的。“由于是期房,而且是在市中心房价放缓的时候买的,这几套房子单价不高,除了一套景观房9000元/平方米之外,另外两套也只有7500元/平方米。我看周围的二手房价格已经接近15000元/平方米,于是决定买下的。”    尚未交房,,周围中介已经把该小区的房价炒到了14000元/平方米以上。过去分别以132万元、107万元、108万元买来的房子,如今总市值已经达到了590万元。“贷了100多万元的款,每月还款1万元多,压力并不是很大。”    刘建平并没有想把这三套房子握在手里太久。事实上,在他过去操作的6套房产中,每套房子拿在手里的时间也很少超过1年。他正是靠房子的不断出手变现来为自己赢得下一步投资的现金流,即使目前手中房产的评估价值已经达到590万元,他仍然手握190多万元的现金,在等待下一套值得投资的房产。从这一点看,他无疑是个聪明的投资者,而不是一个盲目的炒房者。    对于今天的房市,刘建平并不悲观,他在通过各种方式化解着风险,却没有因为风险停步不前。“大部分人不富有的主要原因就在于他们太担心失去。胜利者是不怕失去的,但失败者都害怕失去。”他这样相信。    精力和利润不成比例    “我深知我不是个公司职员,我喜欢开办公司但不去经营他们,所以我买的股票都是小公司的。有时候我深知自己创办小公司并把它们赏识,使**从新股票的发行中产生。我喜爱这种游戏。”――“富爸爸”说同样是插柳,有的地方绿树成荫,而有的地方也可能只是是光秃秃的枝桠。三年前分配在不同领域的投资资产,如今增长情况各不相同。例如同样看好房产,刘建平在投资房产方面*得盆满钵满,相反,他买的房地产股票却令人十分失望。三年来,投资在国内股市的30万元资产已经缩水到了15万元,刘建平说,权当是交了学费。    刘建平的确有些失望,因为过去三年里,他业余时间最大的精力是放在对股市的关注上了。网络、书籍、电视是他最多的信息来源,而给他带来最大利润的房产相反是占用精力最少的。由于资金的取向关系,中国的房市和股市向来有着此消彼长的规律。刘建平的股市经历并不能说是意外,只是凑巧他同时投资房产和房产股票,房子价格的绝好涨势没有带来上市公司业绩的增长,更没有带来相应股票的增值,不能不说是中国股市的一大奇特景观。    这种投资思路与“富爸爸”又有些不谋而合。“富爸爸”喜欢投资小公司的股票,原因是“喜爱所投资的对象,了解并懂得游戏规则,风险就减少。”刘建平同样选择自己所喜爱并熟悉的房地产行业,然而结局却完全不同,当记者表示是否这样投资过于机械的时候,刘建平表示了否认。    “其实国内股市和海外股市完全不同,而我却是以在澳洲买股票的思路投资,以为行业的增长必然会带来该行业股票业绩的增长,事实上完全不是这样。基于对房地产行业的信心,我买的股票几乎全是与此相关的,如上海建工、金桥、中华企业等,却个个都不如人意,看来股市是被资本运作的炒家当作捞钱的工具了。我打算等股市全流通了,再全心全意来炒股算了。”    幸好他投资的澳洲股票每年都有稳定的回报,“分红相当可观,而且是长期投资,不需要耗费太大的经历跟踪。”当初投入的5万多澳元至今已翻倍,约合人民币60万元。    在汇市投资方面,刘建平也算得上是成功的。他并不盲目出击,只针对自己熟悉的美元兑澳元下单,而实践证明,这对于以小资金投资汇市的投资者来说是比较明智的。“币种单一才能更容易熟悉和了解,更何况我没有太多的时间跟踪。而且退一步讲,即使投资失败,手里被迫拿着澳元,到澳洲还可以用,我有澳洲绿卡。”刘建平用作外汇投资的50万元如今增值了50%,“处于平均水平。”他说。    而所有这一切对刘建平来说毕竟还是“副业”,创业是他的主业,记者从他的言语神情里明显能感受到这块投资在他心里的分量。当年拿出50万元与朋友合伙成立了一家软件公司,也算是自己的专业,但刘建对此并不满意:“只是运作正常而已,还在等待风险投资。”由于不能向上市公司那样精确计算出所持股份的市值,我们很难对他实业投资的收益作出评估。根据刘建平本人的粗略估算,应该超过120万元。当记者问起他*钱的最终目标是什么时,他说:“积累资金,争取拥有自己的风险投资公司。”    像“富爸爸”那样生活    “房子的价值并不总是上升。长久住在一套房子里难免有资产减值的风险。最大的损失是机会损失,如果你所有的钱都投在了自己居住的房子里,你就不得不努力工作,现金不断地从支出项流出,这是典型的中产阶级现金流模式,你便失去了通过其他资产增值的机会。”    ――“富爸爸”说    让人颇为不解的是,如此一个成功炒作了9套房产,个人身价达到千万元的富有者,却住在徐家汇一套租来的房子里。一个奇怪的逻辑是,他持有的房产买卖合同证明了他曾经拥有过9套房子,而事实上却没有一套是真正属于他的,因为他在每一套房子里的居住期限都没有超过半年,他的家在随着他的投资不断转移。    记者在《富爸爸穷爸爸》一书中找到了这样的注解。作者说,“我妻子和我也喜欢大而时髦的房子,但我们知道那不是一项资产,由于它使钱从我们口袋中流出去,所以它是一项负债。”书中用一个图表,说明了资产和负债之间的定义:资产就是能把钱放在你口袋里的东西;负债就是把钱从你口袋里取走的东西。这也为刘建平3年搬了9次家做了一个最好的注解。    几年来,他带着妻子和孩子,从最初投资的五星路的房子,搬到了仁恒滨江苑,又搬到新华路番禺路的时代大厦,中间如果房子出手较快,住房有衔接不上的时候,他就在中心地带租一套房子,例如仁恒滨江苑出手之后,他手里只有一套青浦的豪都**花园,妻子觉得远不愿意搬,他就在淮海路附近租了一套房子住了近一年。总之是一套房子到手后搬进去,出手后搬出来,三年搬了五次家,成了大众搬场公司的常客。现在由于其他房子已经售出,徐家汇中心的三套房子还未交房,刘建平就住在了租来的公寓里,每月4000元的租金也让他有着不错的住房条件。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刘建平家的家具。按照通常思路,由于经常搬家,家具应该是简单易安装的类型,但出乎意料的是,刘建平家的家具却是一套相当昂贵的红木系列。问及原因,更让人惊讶于他的投资精明之处,“说得通俗一点,这套家具应该叫做‘道具’。每套房子到手后,我们就搬进去,把这套红木系列摆在里面,除了浓郁的居家气氛,昂贵的家具无形中就为房子增色不少,当然就更容易出手了。”刘建平对这一点也甚是得意。    软件公司为他带来月薪2万元左右的收入,还掉1万元左右的银行贷款和4000元租金,刘建平依然过着中产的生活,舒服而惬意。尽管在国外几年,他几乎没离开过私家车,但到国内以后,他再也没买过车。“汽车是纯消费类的资产,几乎在买来的那一刻就要去掉15%的价值了,而且在上海养车费用昂贵,而相反,上海的的士费很便宜,省下来的停车费和汽油费足够日常打车用的了。”这位上海“富爸爸”的精明不得不让人佩服。     **** 富爸爸资产逼千万

咨询项目,请扫微信二维码。
微信扫码
在线咨询
领取资料
微信扫一扫、长按二维码、点击“在线咨询”,发送项目名或品牌名,立即咨询加盟项目。

©2004 3158招商加盟网. All Rights Reserved.

3158招商加盟网友情提示:投资有风险,选择需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