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财社论:扩内需关键在社会改革

2011-08-02来源 : 互联网

一个缺乏社会**机制的国家,是很难建立起消费社会的。所以,扩消费的关键,在于通过社会改革,建立起社会保护机制,用社会**来鼓励居民消费。通过社会改革,让大多数人享有经济增长的成果。这是发展的应有之义。

在世界经济低迷和内需不振的双重压力下,以出口为导向的经济增长模式走向式微,扩大内需终被列为国家发展战略。

在10月27日公布的《****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扩大内需”*次成为*立章节,而且被列为“十二五”规划**任务的*位。

《建议》提出,要把扩大消费需求作为扩大内需的战略**,进一步释放城乡居民消费潜力,逐步使我国国内市场总体规模位居世界**。

《建议》还提出,坚持扩大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的战略,必须充分挖掘中国内需的*大潜力,着力破解制约扩大内需的体制机制障碍,加快形成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经济增长新局面。

扩内需战略已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说明各界对这一问题的紧迫性和必要性已达成共识。在今年6月份的《求是》杂志上,**强副总理曾专门撰文指出,扩大内需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基本立足点和长期战略方针,也是调整经济结构的*要任务。

在这篇文章中,**强还列举数据认为,大国经济增长主要靠内需支撑。2008年,美国、印度内需占总需求的比重分别为92%、88%。而同年我国这一比重仅为72.8%,在各大国中是较低的。我国人口多,幅员广,回旋余地大,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阶段,扩大内需有着*大的空间和潜力。

扩内需成为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这个认识来之不易,但如何扩内需,能否真正落实,有何路径可依赖,则犹存变数,说法也不一。

回顾历史,扩内需并不是第一次提出。1998年的亚洲金融危机,就提出要建立消费性社会,但因为缺乏政策意向,也缺乏得力的措施,国际环境还没有产生足够的压力,所以扩内需喊了十多年,但未见实质效果。

如今,国际市场持续萎靡,如果国内需求迟迟跟不上,企业生产的东西就卖不出去,这将导致产能过剩,企业关门,经济下滑,失业率上升,社会不稳定。所以,这种逼出来的扩内需,需要我们更大的勇气去面对,更需要实质性的措施来拉动。

那么,出路何在?财税政策、货币政策的配套确实需要;建材下乡、家电下乡、汽车下乡等,也可以为农民带来一些实惠,但从长远看,这些措施只是应急之举,且无法持续。

目前比较普遍的一种看法是,把城镇化作为扩大内需的战略**,认为最大的内需在城镇化,最雄厚的内需潜力在城镇化。

城镇化通过扩大城市消费群体,增加居民消费,拉动投资需求,确实可为内需提供强大、持久的动力。但目前面临的一个困境是,农民即使进了城,也因为高昂的生活成本、教育成本和医疗成本等,存在“住不起、待不下”的局面。

很显然,问题的关键并不在城镇化,城镇化并不必然带来内需特别是消费的拉动,而是需要有消费能力的居民。经济学意义上的“需求”,*先是“需要”,更重要的是“有能力要”。目前比较广泛的问题是,居民即使想“需要”,也“没能力要”,或者“不敢要”。

为什么“没能力要”、“不敢要”?道理很简单,因为存在后顾之忧。在一个看病没**、上学费用高、买房花大钱的现实下,大家都有种不稳定感,宁可生活质量差一点,也要多存点钱备用。在一些社会**和福利待遇好的国家,存钱成了一种多余之举。

很显然,一个缺乏社会**机制的国家,是很难建立起消费社会的。所以,扩消费的关键,在于通过社会改革,建立起社会保护机制,用社会**来鼓励居民消费。

可是,长期以来,因为过于强调经济发展,导致社会发展严重滞后。很多地方,不仅没有提供社会**机制,还为了发展经济,在不断透支和牺牲社会**机制。比如医疗和教育领域的腐败和畸形发展,就是因为过于强调其市场化和营利性,而忽视其公共性。

扩内需,需要从经济上进行结构调整,更需要从社会层面进行改革;不仅需要在经济层面上调整收入分配与税收、调整民营与国有的比重、均衡利益关系等,更需要通过社会改革,不断完善医疗、教育、养老等社会**体系,要让大多数人享有经济增长的成果。这是发展的应有之义,也是社会生活正常运转的基本条件和安全环境。

联系电话:023-62873158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金开大道68号3幢22-1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渝B2-20120016 渝ICP备11000776号-1 北京动力在线为本站提供CDN加速服务

Copyright©2004-2021 3158.CN. All Rights Reserved 重庆叁壹伍捌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3158招商加盟网友情提示:投资有风险,选择需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