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观看待“中国制造”时代的转变

2011-08-02来源 : 互联网

迁移一个工厂容易,但转移整个供应链是**困难的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以廉价的“中国制造”融入**化过程,甚至以一国之力维持了**长达20多年的低通胀时代。但近两年来,情况发生了变化。中国沿海各省市纷纷出现劳工告急,同样的工资待遇再也难以招到同样数量的工人,中国国内掀起了一轮提高*低工资待遇的大潮。富士康“连环跳”*终引起了劳动力工资的“连环涨”。上海、江苏、广东等14个省市陆续调整*低工资标准,调整幅度均超过10%,个别地区超过20%。

劳动力成本是“中国制造”得以遍布全世界的关键因素,**市场享受这个好处已经很多年了。因此,“涨薪潮”引发了国内外的担心,“中国**是世界廉价工厂”、“中国低成本时代已经结束”、“外资可能大量迁离中国”的说法甚嚣尘上。有不少分析认为,中国**具有以往的那种竞争力,廉价“中国制造”的时代已经结束。

事实是否如此呢?

客观来看,经历了30多年的发展之后,中国经济确实已经到了一个转折点。不过,虽然劳动力成本开始上升,但其短期影响却不是结构性的,因为工资仅仅是制造业综合成本的一个组成部分。曾有一位从事服装行业的人士这样评价中国在制造业的优势:“我会把亚洲的加工点全部放在中国内地,因为中国工人的性价比*高。”她举例称,同样一块面料,中国工人能做出10件衣服,而越南和马来西亚的工人能做出8件,蒙古的工人只能做出6件,大量原料被残次品消耗掉了。综合算下来,还是中国工人**的****、成本更低。可以说,“去廉价化”的背后,中国制造的综合成本优势依然存在。

除此之外,劳动力成本上升也不会大幅削弱“中国制造”的竞争力,**市场完全可以消化。在“中国制造”的价值链中,劳动力成本只占总体生产成本的约1/3;而西方商品的*终零售价是中国出口价格的3-4倍。因此,中国的劳动力成本约占西方*终零售成本8%-9%。即使中国的劳动力成本翻番,西方的*终零售成本只需提高8-9个百分点即可。换句话说,**市场的消费者有能力消化成本的转嫁。

不过,即便如此,仍会有一些典型的劳动力密集行业或企业感到压力,会有一些工厂从中国撤走,寻找成本更低的地区,但这种趋势对中国的影响也是有限的。因为中国长期中建立起来的竞争优势,如高素质低成本的劳动力、优良的基础设施、完备的产业链等不是短期内就能被替代的。尤其是从产业集群的角度来看,目前还没有一个国家能在制造业的规模、成本和基础设施上超越中国。迁移一个工厂容易,但转移整个供应链是**困难的。因此,在国外投资者眼中,中国仍旧是具备足够吸引力的生产基地。

除了制造成本和产业链体系的原因外,中国市场的另一个强大吸引力是逐渐旺盛起来的国内市场。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近期对1500余家在华外资企业的调查显示,大多数跨国公司继续选择向中国大陆转移,而主要原因首先就是巨大的国内市场。笔者在与日本金融客户和企业客户交流时也了解到,外资现在对中国的劳工问题相当重视,同时也对中国的国内市场更加看重。选择在中国制造可以就近销售,这是外商现在和未来选择投资中国的重要原因。

在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我们会看到中国“世界工厂”的地位虽然有所改变,但基本地位仍将维持,而中国在“世界市场”意义上的崛起,会成为吸引**资本的新动力。

作者系安邦咨询高级研究员

联系电话:023-62873158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金开大道68号3幢22-1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渝B2-20120016 渝ICP备11000776号-1 北京动力在线为本站提供CDN加速服务

Copyright©2004-2021 3158.CN. All Rights Reserved 重庆叁壹伍捌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3158招商加盟网友情提示:投资有风险,选择需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