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本倒逼”,转变发展方式——好!
柳钢就是通过这样,走上了勃勃生机的创新驱动、内生增长的发展轨道。
去年,柳钢狂降成本百亿元之多!单位产品生产成本比上年降低三成;在全国钢企普遍不景气的情况下,**4亿多元。今年一季度,柳钢单位产品生产成本与上年同比又降6.6%,实现利润和利税又分别达1.7亿元、3.32亿元。
“成本倒逼”转出质效
真是不堪回*。**一遇的**金融海啸冲击,使钢材市场量价齐跌。全国钢企效益宛如多米诺骨牌——“亏”声一片。2009年春,柳钢也在所难免。
“发展方式不转变,柳钢就没有出路!”柳钢总经理梁景理语气坚定。
毋庸讳言,通过大技改、大改造的柳钢,到2009年综合产钢能力已大大提高,但更需要质的提高。
于是,在生死关头,柳钢果断提出,开展“战略转型、再次创业”,以优化品种结构、优化操作水平、优化各项指标、提高产品质量、实现精细管理、降本降耗增效的“36字”方针为载体,全力转向高质低本战略。
如何转?柳钢实行了“成本倒逼”机制,办法是,从钢材工序开始往前倒推,用当初市场大宗原材料和燃料采购价格、钢材销售价格,通过与国内同行先进指标对比挖掘潜力,逐道测算出轧材、转炉、炼铁、烧结、焦化等单位产品的综合考核成本。
此招一出,可谓背水一战。
“炼铁全年平均入炉焦比考核指标定358kg/tFe,比2008年降100kg/tFe?”有关岗位“炸开了锅”。
“钢铁料耗要从每吨钢消耗1097kg降到1078kg,谁有这个本事?”转炉厂的职工也“蹦”了起来。
“成本只有在市场价以下才有效益,成本只有在同行价以下才能生存;成本在市场价以下,并保持一定的产量才有收益。”柳钢总经理梁景理斩钉截铁地说:“降,尚存一线希望;不降,就只能被淘汰了。”
公司**还给大家算了一笔账:柳钢所有工序一年经手的煤、矿、焦、烧、铁、钢、材及销售,假如是6584万吨,若每吨降1元,每年就有6584万元的效益。
不算不知道,一算吓一跳。大家如注强心针、镇静剂,心平气和了。
于是,柳钢的“成本倒逼”,硬是逼出了质量与效益,使22%的主要技术指标进入全国同行前三名水平,80%以上的技术指标优于全国平均水平。
转变方式没有特区
“2400元。”“1700元。”
“2300元。”“1750元。”
“2000元。”“1780元。”
“大家都让一步,1800元。”
“好,就这个价。”
这是柳钢采购人员与化渣消泡剂供应商之间的一场讨价还价。
柳钢的“粮草官”就是这样使出浑身解数,为企业“抠”回了不少效益。
担负废钢铁采购任务的柳钢金材公司采取多种降低采购成本的路数,全年降低采购成本8亿多元。
“去年5月份之前,我们抓住机会采购到了低价的现货铁矿石615万吨,‘消化’高价长协矿;下半年,当现货价高于长协价时,我们又及时促成长协矿采购合同的执行。”柳钢进出口公司**副经理许定基说,“成本倒逼”,让职工们的智慧更能发挥,打出了漂亮的“时间差”,使省下的上亿元的资金叮当落袋。”
去年2月中旬以后,受钢材价格下跌影响,进口铁矿价格也大幅下降。柳钢物资公司来了个快速反应,**连续数次调低采购价格,并及时购进了一批低价物资。时过半月,当周边钢厂如梦初醒,开始下调采购价格时,柳钢已降低采购成本上千万元。
去年柳钢物资公司以市场形势变化及时调整价格策略,对铁矿石、燃料、合金等物资的采购价格进行调价达66次,不仅满足了生产需要,还*大限度降低采购成本几十亿元。其中,燃料调价超过30次,降低采购成本8000多万元。
柳钢真是转变发展方式无特区。生产、采购的转了,机关也在转。
“俗话说,一个萝卜一个坑,而我们是一个萝卜几个坑呐!”柳钢党工部部长梅铭德说,“全国同类钢企的党办、组织、宣传三部门,人员超百,而我们实行大部制,让三部合一,只有38人。”
据了解,人员少了工作可没有比别人少干。一报一刊一台的宣传,不管数量还是质量,都比以前提高了。
“柳钢的职工基本上还是以前的1万多,为何产出提高了七八倍?诀窍就在于把因人设事转为因事设人等内部管理体制和机制的改革。”梅铭德说,“‘成本倒逼’机制,真是牵一发而动全身,极大地调动了全体员工的积极性和**性,激发了国有企业的生机和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