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亚迪的创新精神,让他们在新能源汽车行业一骑绝尘
王传福
借*创业,依靠创新打**,终将电池做成了**第四,再将新能源汽车做成了国内翘楚
一个占地2.387平方公里的电动汽车项目,即将在深圳、惠州两市交界处拔地而起,那是比亚迪汽车和戴姆勒的合资公司。
对于王传福这个一手带大比亚迪的创始人来说,一个新的梦想已然启航。这位当年从安徽农村走出来的穷小子,这个多年稳坐电池大王交椅的学院派,大概没有想到若干年后自己能成为新能源汽车的旗帜性人物。
冒险、敢闯,认识或不认识王传福的人,都喜欢用这两个词给他定义。而这两个词,恰恰也是创新的*好注脚。
国内**车市场年增以上,不做简直没有天理
创新,靠的不仅仅是*到的技术,更要有*到的眼光。王传福无疑是其中的佼佼者,他的商业眼光简直可以用毒辣来形容。
尽管他被大众真正熟悉是在做汽车之后,可他眼光之毒,早在做电池时就已显现出来。
关于王传福的创业故事,一般都这样开头:1995年月,王传福向做投资管理的表哥吕向阳借了万元,在深圳注册成立了比亚迪科技有限公司,领着多个人在旧车间里就开工了。
创业伊始,王传福给自己和公司定下了八字真律:技术为王,创新为本。
回想起当年一头扎进电池行业的情形,王传福都有些不敢相信自己哪来的那么大的勇气。彼时,日本充电电池一统**,国内厂家能做的也就是买来电芯做组装,靠微薄的利润维生。
王传福不愿意这么干,经过市场考察和认真思谋,他决定依靠自身的技术优势电池研究是他的专业,直接瞄准技术含量*高、利润*丰厚的充电电池核心部件电芯。
王传福眼光之毒还不仅于此,更不可思议的是,他在一份**电池行业动态报告中发现,日本宣布将**在本土生产镍镉电池,他立刻敏锐地意识到,这势必会引发镍镉电池生产基地的**大转移,对于中国电池业来说无疑是前所未有的黄金时机,于是他马上决定涉足镍镉电池生产。两年后,他用事实证明自己的眼光是多么*到:1997年,创业仅仅两年,比亚迪公司镍镉电池销售量即达亿块,排名上升到世界第四。
一次创业的成功,除了企业家的*到眼光外,也许还有些运气成分,但王传福在汽车上的豪赌,再次向外界证明:企业家的创新,首先是发现商业机会的能力。
年月日,比亚迪以亿元收购了西安秦川汽车有限责任公司的股份,从而成为继吉利之后国内第二家民营轿车生产企业。
王传福的理解是,国内**车市场每年增长以上,不做简直没有天理,所以我下半辈子就干汽车了。
如果说闯荡电池业技术是他的底气,那么闯荡汽车业,胆识就是他的拐杖。吉利的李书福说过,汽车就是两个摩托加个铁壳。而在王传福的眼里,一辆上百万元的车,也就是一堆钢铁。
广东企业初期成功在于创新地用人手代替了机械手
无论是电池行业,还是汽车行业,王传福所从事的都称得上是资本密集型产业,一套设备动辄数百上千万甚至上亿元。
比如锂电池,配备一间全干燥、设备全自动化的锂电池工作室,就要十几亿元,比亚迪就是拿出几年的全部营收,也买不到一间。
怎么办王传福一狠心:你用机器,我用人。亿人口,给王传福提供了充足的人口红利,也给他的制造创新,提供了广阔的舞台。
于是,自动化生产线变成了半自动化生产线买不起日本的分切机,就用中国的裁纸刀配上一块长宽相等的挡板作为夹具,保证裁剪尺寸等条件好一点就用剪板机,再好一点就用自动分切机做不起无尘车间,靠人将手伸进无尘箱里操作
据传,2008年股神巴菲特入股比亚迪之初,曾派助手到深圳比亚迪电池车间参观。助手在车间里吃惊地发现,一排排工人坐在操作台前,如同世纪的纺织女工一样,仅仅依靠简单的机器加双手就包装出了成千上万块电池。
其实,如果巴菲特的助手在广东有更多时间考察的话,也许就不会惊讶了。对于广东企业来说,初期的成功,正是因为大量创新地用人手代替了机械手,从而获得了快速进入某个行业的资格,并且拥有廉价的制胜武器。
年收购秦川后,王传福又将人工化发挥到了极致。媒体报道说,与上海大众、北京现代等自动化程度较高的合资企业生产车间不同,比亚迪将总装工序进行了详细拆分,每个工位通过夹具固定车身。即使是在自动化程度较高的冲压和涂装车间,钢板给料、组件搬运等工序,也大部分由人工完成。
能用人手的,就尽量不用机器。一位熟悉比亚迪生产的业内人士说。
有一次出差北京,王买尽了书店所有的汽车技术书籍
仅仅用*到的眼光和廉价的制造成本,显然无法解释王传福的全部。王传福故事的上半部分,充满了对行业领先者的模仿和改进,而下半部分,则是对领先者的颠覆和超越。
电动汽车,正是这种颠覆的*好注脚。
王传福放出豪言称,比亚迪2008年将电动汽车商业化,2009年推出纯电动车:我们比日本整整提前了年,到时候引领世界汽车市场的,不是美国人,也不是德国人,而是中国人
在市场宣传上,比亚迪已经成功地把自己和绿色、新能源、电动汽车联系在了一起。在王传福看来,比亚迪在电池上的成功,完全可以嫁接到汽车上。王传福的思路是,通过电池生产领域的核心技术优势,打造中国乃至世界电动汽车第一品牌。
这样的信心,也来自于王传福对技术的偏执。
王传福对技术的狂热,在比亚迪内部众人皆知。据说他有一次去北京出差,竟然买下了书店里所有的汽车类技术书籍。王传福自己对技术的痴迷,也让一批技术疯子聚合在了他的麾下。业界流传着这样一件轶事:铁电池技术是比亚迪电动汽车的核心技术,研制成功前多年没有突破,项目工程师提出辞职,王传福将辞呈撕得粉碎,说:坚持做,没问题,有什么困难直接跟我说。在比亚迪,只要我不让你走,任何人都不会让你离开。
这也难怪巴菲特的*重要搭档查理芒格会对王传福赞不绝口:这家伙简直就是爱迪生和韦尔奇的混合体,他可以像爱迪生那样解决技术问题,又可以像韦尔奇那样解决企业管理问题,我从没见过这样的人。
事实上,王传福已经走在成功的轨道上。2010年深圳市政府购买辆比亚迪作为出租车投入运营。而根据《深圳新能源产业振兴发展规划》,到2012年,深圳市各类新能源汽车要达到万辆左右,其中出租车、公务车各2500辆,**车万辆;2015年推广使用的新能源汽车,计划累计万辆。
不仅如此,比亚迪风头*劲的电动车F3DM被列入工信部出台的《新能源推荐目录》中,成为首批唯一一款被推荐的轿车。
巴菲特入股比亚迪仅一年,即获账面收益亿美元
王传福成为真正的公众人物是在2008年,那一年,一个重量级人物在极力地赞赏他,而另一个重量级人物在极力地贬损他。
前者是股神巴菲特,后者是代工大王郭台铭。
一切从巴菲特一年一度的伯克希尔股东大会开始,这一年的大会上,巴菲特出人意料地展示了比亚迪的混合动力汽车,并宣称对比亚迪公司与公司领导人王传福都毫无疑虑。
而巴菲特的搭档芒格称:我知道人们普遍认为沃伦和我投资比亚迪看起来是疯了,但我不认为是这样。你看到比亚迪的汽车,就会明白这是什么样的一种汽车比亚迪可能是一个小公司,但是它有很大的野心。如果比亚迪不成功,我将非常惊讶。
也正是这一年,巴菲特斥资亿美元购入比亚迪的股权。
巴菲特的力捧让郭台铭大为光火,他隔空追问股神:巴菲特不要只敢在伯克希尔股东会现场展示比亚迪汽车,敢不敢驾驶比亚迪整天自夸的F3DM电动双模车上下班
这场争论,可以视为两派重量级人物对一项创新产品问世时不同的态度。显然,巴菲特对王传福的电动汽车梦想有更多的期待。
而他也确实在比亚迪身上获得了丰厚的回报:入股仅一年,就获得亿美元的账面收益。与此同时,比亚迪也宣称今年将在美国销售电动车,并希望在2011年后打入欧洲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