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刊记者 | 胡廷鸿
在即将过去的中国农历牛年,湖北企业上市也牛气了一把。近日,记者从湖北省发改委获悉,随着湖北鼎龙化学、湖北国创高新两公司的IPO*发通过审核,2009年湖北省共有8家公司成功过会。
相比于前几年近乎为零的新股上市数量,2009年的破局给了湖北相关决策者一针***。知耻后勇,如今,在多年彷徨中潜行的“鄂股军团”正进入又一个上市密集期。
困顿前行
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初,国内开放资本市场,从那时起,湖北省就迈开了发展资本市场的步伐。1992年鄂武商上市成功,成为了湖北**家上市企业。
从历史上看,湖北企业发行上市有过两次**,一是1997年前后,二是1999年到2001年期间,葛洲坝、武钢股份、东风汽车等重量级企业及烽*通信、凯乐科技等一批高科技企业纷纷进入证券市场。这些“鄂股军团”的功臣成就了股市“湖北板块”的佳话。
与各省上市公司的比较中,1997年湖北上市公司不论是平均每股收益,还是平均净资产收益率,都在全国上市公司中名列**。湖北上市公司以其高质量形成了中国股市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然而,不容回避的是,由于国内资本市场转轨和产业结构的调整,以及上市企业管理不规范等历史原因,湖北上市企业先前改制的“红利”效应减退,整体业绩逐渐下滑至全国中上游水平,与沿海及发达地区的差距逐渐拉大。
从新世纪初期开始,虽然湖北省上市公司规模有所扩大,但净利润不断下降,不少上市公司甚至处于亏损状态。
有资料显示,全省上市公司2002年实现主营业务收入483.67亿元,主营业务利润85.94亿元,平均每股收益0.077元,净资产收益率2.967%。平均每股收益和净资产收益率均较2001年有所下降,并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曾经,刀郎以一*《2002的**场雪》红遍大江南北,然而让人意想不到的是,湖北上市企业也在随后的两年里,遭遇了**场雪。随着ST生态、ST猴王因财务造假等原因导致退市后,“鄂股军团”的公司形象更是遭受重创,不管湖北人如何试着遗忘,仍是大家绕不过去的“心结”。
针对湖北上市企业业绩下滑的原因,有关**曾给出了这样的分析:“湖北省资本市场起步早、发展快,在发展的过程中积累了大量风险,随着我国资本市场的转轨和结构调整的加速,近年来这些风险集中**。”于是,2004左右,湖北全省先后有3家上市公司退市,3家公司暂停上市,1家证券公司被行政关闭,近30%的上市公司有过或进入重组。
下降的不只是上市公司的业绩,自2002年始,湖北省新股上市的数量也呈现出下降的态势。据《鄂商》记者了解,2008年底,湖北省境内上市企业数量达到65家,相比2002年的58家,6年间只增加了7家。在2006年6月实行资本市场全流通体制一年里,湖北上市企业数量几乎为零。环顾四周,湖北企业新股上市数量更是排在了中部省份的倒数位置。
上市公司业绩不佳的表现和新股上市的数量,成为相关**的一块心病。一位省**在今年光迅科技上市的答谢酒会上发出如此感叹:“光迅科技的上市是湖北企业在中小板上市取得的重大突破。”湖北企业上市的窘况可见一般。
尽管湖北省上市后备企业涉及基本覆盖我省国民经济主要行业,数量众多、分布较广,但并不能掩盖湖北上市后备资源有待进一步挖掘的现实。
而湖北企业上市的种种困局,既有历史的因素,但更多的是企业内在的素质不高。
有**分析称,湖北上市后备企业资源库的企业大多属于中小型民营企业,这些企业在经营规模、规范运作、上市积极性上还有待提升,然而一大批**的上市后备资源仍然藏匿于各地、各行业之中。反观现存上市公司中传统产业占有相当比重,高***产业和行业**企业有待进一步发展,综合因素的交织,使得一时间坚冰难破。
知耻后勇
困顿面前,思考者先行。摆在人们面前的是湖北企业上市的两大难题:一是上市公司业绩差强人意;二是企业新股上市的“破荒”。
解决这两大难题在政府,也在于企业。在众多的救困办法中,资产重组成为中国资本市场最流行的方式,也被誉为最有效的灵丹妙药。
改善上市公司业绩和质量,资产重组或许是亏损公司最后一根救命稻草,但这可能不是最终的救赎。在以往的经验中,以扭亏为盈为主导的资产重组模式,被**们视为零打碎敲、缝缝补补式的重组,并不能让公司走出困境。因为单纯通过注入**资产的重组,并不能彻底解决问题,结果只是昙花一现。
曾经,在湖北众多处于困境的上市公司中,ST类公司占了大半壁江山。而对这一类经营业绩较差的公司的并购重组,也是政府最为头痛的问题。
但也不乏成功的例子。在政府的引导下,通过引进境内外战略投资者,曾经被人视为垃圾股的ST类上市公司,如今大多已完成华丽的转身。2008年全年度,湖北有5家ST公司成功完成重组,并实施更名,分别是S*ST天颐更名为三安光电、S*ST天华更名为中茵股份、ST幸福更名为华远地产、S*ST天发更名为舜元地产、武石油更名为荣丰控股。2009年12月,S*ST万鸿也传出与广东佛山一家地产公司重组的消息。
在这些重组的过程中,“借壳”、“摘帽”成为了与之相关的关键词。2005年左右,房地产市场的**,催生了大批地产公司,他们把上市的目光盯准了湖北ST公司。于是,一场借壳运动轰然进行着。
与上市公司资产重组同时进行的是,湖北省加大了企业上市推进工作的力度。
2008年7月3日,湖北省成立企业上市工作**小组及其办公室,全方位推进企业上市工作。同时出台的还有《省人民政府关于推进企业上市的若干意见》,确立了上市后备企业培育制度。
意见还规定,各级地方政府要加强对辖区内后备上市企业的培育工作。除此之外,政府还建立企业上市直通车制度,开辟“绿色通道”;对成功上市的企业一次性给予300—800万元的资金奖励。
目前,湖北的上市后备企业资源库形成了“培育一批、上市一批、储备一批”的格局。
据发改委相关负责人称,湖北省上市后备企业培育体系初步完成。2009年湖北省新增上市后备企业近50家,后备企业资源库已超过300家,其中124家为创业板后备企业,并确定2010年新增75家重点拟上市企业报备辅导。目前,已有20家企业进入上市辅导程序,正等待择机递交申请材料。
成效显著
从2004年起,湖北企业上市数量不断下降,甚至出现“零荒”。2009年7月,为之呼号了十年的创业板大幕开启,也给湖北企业上市带了新的机遇和曙光。
湖北省发改委上市办相关负责人表示,“我们今年加大了上市推进工作的力度,取得了很好的成效。”
截止2009年12月底,湖北省已有三家企业成功上市,8家企业已成功过会。其中光讯科技、南国置业、中元华电3家公司已先后在中小板和创业板成功上市。光讯科技成为近年来湖北**家登陆中小板的上市企业,而被誉为国内电力“黑匣子”领头羊的中元华电拔得湖北企业创业板上市的头筹,剩下已过会的企业分别是潜江永安药业、回天胶业、台基半导体、湖北鼎龙化学和湖北国创高新。
在推进企业上市工作取得突破性进展的同时,湖北省上市公司再融资力度也明显增强,预计全省2009年从国内证券市场融资有望突破100亿元。
据媒体报道,截至2009年12月中旬,湖北省上市公司在国内证券市场上累计融资已达94.5亿元。其中,光迅科技、南国置业、中元华电3家新上市企业共融资17.6亿元;人福科技、烽*通信、三安光电通过定向增发,葛洲坝、华工科技、长江证券通过配股,6家企业共计再融资约76.9亿元。
湖北省上市办负责人直言称:“这是自2000年实行核准制后9年来我省企业上市培育成绩最好的一年。”
2008年以来,湖北省政府多次表示,上市企业的数量和质量关系着湖北的发展,企业上市推进工作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为了迎接创业板时代的到来,2009年4月,湖北省金融证券工作会议上,确定了*批13家冲击创业板企业上市后备名单。
针对今年上市工作取得的突破,发改委上市办负责人表示,今年整个全国资本市场处于低谷回暖的态势,证监会重启IPO,创业板的推出,这是一个大的政策环境。另外,企业自身对上市的积极性也在增强,上市热情高涨。券商和中介机构、创投的积极介入,资本市场各种因素的积极推动促成湖北上市工作取得了良好的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