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巴马对大型银行规模和业务范畴的限制,本质上是出于一种**目的。
观察者
OBSERVer
李洋
如果诺贝尔有*佳口才奖,奥巴马准能从挪威捧回两个奖杯。
不过,这位以雄辩著称、极富个人魅力的美国总统施政一周年之后,却被支持者发现,他的不少激动人心的演讲充其量只是夸夸其谈而已。眼下,他正面临**大幅下降的麻烦,*近支持率一度跌破了50%,也就是说,不支持者比支持者还要多。
而马萨诸塞州参议员席位补选失利,更让奥巴马和**党如坐针毡。要知道,这个州可是肯尼迪家族的地盘,本应是**党的囊中之物。对奥巴马来说,挽救急速下跌的民心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程度。
于是,奥巴马出了一个狠招,决定拿千夫所指的大型银行来出气。1月22日,美国白宫公布了一项来自总统的新提案,旨在限制大银行的规模和经营范围,迫使金融机构在商业银行和自营交易间作出选择,结束美国银行业长达十年的自由状态。
意思就是说,一家银行要么做商业银行,靠吸收客户的存贷款生存;要么做投资银行,靠对冲基金和**基金等高风险投资业务度日,但二者不可兼而有之。
奥巴马已经摆出了迄今**对华尔街*严厉的姿态。“如果这些家伙要决斗,我已经准备好了,”他说,“这些大型金融机构不计后果地追求*额利润和高额奖金,这种不负责任的行为导致金融体系濒临崩溃的边缘。”
没错,奥巴马向华尔街宣战了。这个决定对于**金融业来说无异于一枚重磅炸弹,导致当日美国和香港等股市大跌,大型银行成了领跌股,而一些小银行则略有上升—奥巴马对大银行的削藩已经初见成效。
对于花旗银行、美国银行和摩根大通这样的公司来说,这项还未经过美国国会批准的决定可能使其面临被拆分的命运。高盛的情况可能好一些,它的商业银行业务是在金融危机之后才开始的,但它也因自己庞大的规模而变得提心吊胆。实际上,这家公司去年成绩不错,取得了创纪录的134亿美元**,但它非但不敢强调这一点,反而一直在新闻稿中解释自己已经成功将薪酬和奖金规模降为史上*低。
《华尔街日报》的专栏作家Evan Newmark对高盛的低声下气看不下去了。他言辞激烈地抨击奥巴马的民粹主义倾向,并指出:这场斗争的实质是**。它是华盛顿在将自己应该承担的骂名转嫁给华尔街。
看上去,这项方案是为了让类似的危机不再发生,但实际上,它可能根本起不到规避风险的作用,而更像是做给失业民众看的一种打击大户的姿态—奥巴马从上任之初就向医疗和银行机构等特殊利益群体宣战,但他的医疗改革并不太成功,美国经济恢复得缓慢,失业率一直居高不下,这都让他食了言。这位总统*近正打算把竞选时的口号“Yes,we can”改成“Yes,I get it”。
**媒体的舆论几乎已经倒向了一边。就连一向爱冷眼旁观的英国媒体也表明了立场,比如,《泰晤士报》认为奥巴马责怪银行业在金融危机中失职没错,“但这项提议却毫无章法”,因为“对冲基金和**基金并没有压垮金融系统,相反,银行业危机是由规模*大且受监管*严格的商业银行引发的”;而《金融时报》的社论也指出:**的关键政策着力点应当是,确保金融机构所持有的资本金,足以反映它们承受的风险和它们对整个金融体系构成的威胁。
你也许会对这种充满了“限制”字眼的*理方式感觉很熟悉。奥巴马对大**主义的崇拜,被指责妨碍了自由市场的发展,人们担心**的过多干预会动摇美国经济赖以生存的根基。不知这位总统先生自己是否已经“get it”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