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唐。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诗人与好朋友饮酒饯别,临别时的一刹那,他此时一句话都没有说,而是端起了手中的酒杯进行劝酒,所有的言语都被装在了酒里,希望能将他们的友情深深地溶入到酒中。
离别,是一个自古以来被人认为很伤感的话题,而这句诗又被誉为离别中的精品。我们来仔细地品味这句诗,从读者的感觉上来讲,这个场景更像是诗人拿着照相机抓拍了一个*精彩的瞬间,而这个瞬间又是那样的令人伤感,那样的催人泪下。
诗人并没有将笔墨**用于描写送别饯行的场面,也没有描写临别时的依依不舍,更没有表达出登程后的祝福语,而是紧紧抓住了“送君千里,终须一别”的关键时刻来写,这就是诗人的高人之处。此句诗和“欲饮琵琶马上催”有异曲同工之妙,道出了时间的紧迫性,在这仅剩的时间里能做什么呢?说话?刚才可能把要说的全都说出来了。
把这短暂而又珍贵的时间还是溶入酒里吧,“此时无声胜有声”,千言万语被诗人汇成一杯离别的酒,成为后世离别之言的典范。
送元二使安西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唐朝诗人王维的送别可以称得上是一个别出心裁的举动,这是心与心的交流,这杯酒胜过千言万语。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离别的场面也是屡见不鲜,然而,我们能做到在离别时进行这种交流的能有几人呢?有一部分人是本着“人走茶凉”的思想来处理此类问题,即使是去送行,也只是走走过场而已,有的人在送别的场面中表现得恋恋不舍,而在内心中却并无牵挂,除了亲人送别之外,能动真情的****。
员工离职,是企业中司空见惯的事情,不足为奇。但是,企业的管理者在面对员工离职时,却出现了很多不同的处理手段。
有的管理者认为,员工走了以后便不是本企业的人,便会采取很多方法来为难一下他。比如,克扣一部分员工的工资、压着他的档案不给他、提出为难他的条件等方式。这些手段说到底都是些“小人做法”,根本不值得提倡,居然还有很多管理者在乐此不疲地做着,这样的做法不但会伤害离职员工的心,也会伤害到在职员工的心,危害不浅。
更有甚者,有的管理者进行强制留人,这样的做法更是不可取,也是一种没有丝毫意义的做法。俗话说:“强扭的瓜不甜”,留得住人,留不住心。如果企业生硬地将人才留住,员工在继续工作时没有了**,心情也会一直不舒畅,工作效率怎么能提高?还有,他们的留下,势必会对企业产生极大的负面作用,比如他们会吃里扒外、搅乱人心。这样做既伤害了员工也有损于企业形象,得不偿失!
其实,每个员工离开原公司都是因为他们对企业产生了或多或少的不满。“冤家宜解不宜结”,这是一个很浅显的道理。当员工决定离开原单位的时候,管理者*好的做法就是“好聚好散”,不要再去做一些“*上浇油”的事情,这样做于人于己都是没有任何好处的。
其实,离职员工是一座未被开发的“金库”,当他们临走时正是管理者大加开发的时候。正确的做法是人虽然已经离开企业,但是要想方设法地把他们的意见留下来,此时的离职员工对企业提出的任何建议都是*真实也是*中肯的,因为他们目前已无任何心理压力,他们已经进入“局外人”这个角色,当然会知无不言,言而不尽。
在中国的历史中,有一个人深知此法,这个人就是刘备。《三国演义》中是这样描述的:刘备的部队在军师徐庶的正确指挥下势如破竹,连败曹操。*后逼迫曹操不得不使用*阴险的手段,将徐庶的母亲“**”,骗徐庶到曹营。当时刘备如果强行留住徐庶也无不可,但是他没有这么做,而是摆宴为其饯行,席间痛哭流涕,依依不舍的场面令人动容,观者亦为之落泪。*后,徐庶受到感动后“走马荐诸葛”,向刘备**了一位盖世奇才诸葛亮。相反,曹操在这方面做的太差了,虽然得到了徐庶的人,却永远都无法得到他的心。
所以说,管理者应善于抓住离职员工的心理,就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我们仔细想想,不难摸透离职员工当时的心境。他们在即将要离开原企业的时候,心里上一定会产生留恋的感情,也是*想倾诉的时候。管理者不妨给他们这个空间,听听他们此时*真、*切的话,对将来管理员工是大有裨益的。
*先,管理者应为离职者饯行。
吃顿饭,谈谈心,管理者此时已经与离职者不存在上下级的关系,那就把这种关系转化为朋友关系,做一个好听众。这样做不仅可以感动离职员工,他可以对你无话不谈,更主要的是让企业中所有的员工都看在眼里,让他们从心里赞美这个企业。
其次,管理者要学会祝福他们。
离职员工在踏入其他企业前,*希望的是今后的道路越走越好,此时管理者应不失时机地去祝福他们,为今后再合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后,明确地告诉离职员工,本企业的大门永远向他敞开着。
这是一种*好的攻心战术。员工在踏出企业的一刹那,*不愿意看到的就是后面立刻就对他紧闭的大门。管理者这样做,使员工的归属感会油然而生,认为自己的能力是充分得到企业的认可。
处理好与离职员工的关系,是企业管理者必备的技能之一。既能安抚辞职员工的心理,又能得到*宝贵的意见,还能获得其他员工的赞同,何乐而不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