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份起资金面趋紧 央行论文透露存准率上限为23%

2011-08-03来源 : 互联网

春节后的两个月,市场虽然没有出现很多人预期的那种大涨,但是始终保持了较高的活跃度,并屡次出现冲击3000点重要关口的举动。原因之一,即是今年前四个月的央行公开市场到期资金量*大,人们因此感到资金并没有那么紧,市场也获得了难得的做多动能。 这种“不紧”的局面会持续下去吗? 答案有些悲观。从春节前开始,央行连续16周在公开市场进行了累计1.16万亿元的货币净投放,加上公开市场到期资金本来就很大,市场出现了流动性比较充裕的局面,但净投放在3月4日后戛然而止。之后三周,央行在公开市场均实施了净回笼,并在**结束后立刻上调了存准率至历史新高20%。上周,更是提前于周三实现了当周的净回笼,至周四净回笼已净回笼1030亿元。 即便如此,市场主流观点仍然认为4月份的流动性会继续充裕,因为4月份的央行公开市场到期资金量更加庞大,超过8000亿元。 没错,在不考虑央行会**对冲到期资金的情况下,4月流动性应该不差。但5月、6月呢?据《投资者报》部测算,从公开市场到期资金的趋势来看,预计4月流动性仍相对充裕,但5月起情况将变得不太乐观,流动性的“紧箍咒”将越来越紧。 九调存准率已冻结3万亿资金 银行体系的“口袋”,从去年年初起便开始收紧。2010年以来,央行已9次上调存准率,冻结的资金近3万亿元。仅今年以来的3次上调,便冻结超过1万亿元。为控制银行间市场流动性,存准率已上调至20%这一历史高点。 存准率的持续上调,每次看来,冻结的资金量并不很大,但累积起来,数据惊人,相当于从银行体系里直接抽血,将直接影响银行的货币再**,其严厉程度不言而喻。 央行所做的,并不仅仅是这些。3月22日,央行发行了500亿元1年期央票,并进行了850亿元28天正回购操作,共计回笼1350亿元。24日,央行发行470亿元3个月期央票,并发行300亿元正回购协议,共回笼770亿元。而当周公开市场到期资金仅1090亿元,至24日已净回笼1030亿元。在此前两周,央行已通过公开市场操作净回笼590亿元。显而易见,央行紧缩货币的决心越来越坚定。 尽管如此,但7天回购利率频频走低,在3月上旬一度创出2011年以来*低点。上周,Shibor三项短期利率在21日大涨之后,于22日小幅回落。其中,隔夜利率由21日的1.9242%降至1.9158%,7天利率由2.9600%降至2.8283%,14天利率由3.2593%降至3.2533%。 这显示市场流动性在当前总体上仍比较充裕。当然,这与此前16周央行持续在公开市场货币净投放不无关系。2010年11月19日当周至今年3月4日当周,公开市场货币净投放共计1.16万亿元。仅今年一季度便净投放7550亿元。 但是,从中长期来看,情况正好相反。就在上周,当短期利率回落之际,SHIBOR中长期利率继续实现上涨。其中,1个月利率由21日的3.9090%升至3.9100%,3个月利率继续维持21日的4.2684%,6个月、9个月和12个月利率分别由4.4560%、4.5865%和4.6647%升至4.4618%、4.5902%和4.06663%。 这种明显的“短降长升”特点,一定程度上预示着中期资金面的不容乐观。 5月起资金面转紧 短期来看,4月份的资金还会相对宽松,但5月起,这种宽松局面**的概率极大。 从公开市场到期资金来看,今年一季度超过了1.5万亿元,这大量的到期资金造成了宽松的格局。4月份,央行公开市场到期资金量再度攀升,至8110亿元,为近一年来*高。面对这**量到期资金,公开市场操作肯定难以**对冲,即使再一次上调存准率,流动性也不会十分紧张。 但是,这一局面很可能会从5月份起发生改变。来自央行的统计数据显示,今年公开市场到期资金量呈现前高后低的趋势。5月到期资金量只有2390亿元,远低于此前4个月份。6月份将回升至4580亿元,但7、8月份,到期资金量将再次减小至1000亿元左右。 而去年下半年以来,月均货币回笼量超过3100亿元,同时央行也显示了要收缩流动性的决心,因此,5月份起要对冲公开市场到期资金量便变得十分容易。此时,如果存准率还将继续上调,假设每两个月上调一次,按此前每次约冻结3000亿元计算,市场流动性会变得非常紧张。 七大券商认为存准率上限在23%左右 今年仅仅过了不到3个月,央行就有1次加息和3次上调存准率。在2011年剩下的时间里,央行是否还会进行更大力度的调控? 《投资者报》对包括中金、、、国泰君安和银河证券在内等20家券商近3个月的研究报告进行了梳理和分析。券商普遍认为,年内存准率还会上调,加息也将继续进行。4月将是一个实施紧缩政策的敏感月份,但部分券商认为之后的调控力度和空间会有所缩小。 存准率上调仍未结束 为了回收流动性,控制通胀,大型商业银行的存准率已达到20%这一历史高位。但券商普遍认为,存准率的上调之路仍未结束。 其中,7家券商给出了存准率的上限,它们认为上限在23%左右。这七家券商是:国泰君安、、、申银万国、东方证券、中信建投以及,它们在市场上颇具影响力。 申银万国的预计值*高。其2月份的一份研究报告指出,从资金回笼的角度看,2011年存准率的上限是23.5%。不过该报告强调,这仅代表诸多假设条件下的上限值,并不表明央行会将存准率提高至此水平。 东方证券认为,尽管存准率再次刷新了历史高点,但可能远未到天花板,未来仍有上调空间,上限或许会在23%以上;东北证券*新的银行研究报告指出,从目前存贷比规定和银行经营的特点来看,存准率的上限可能会在23%左右;广发证券则指出,在保增长的目标下,央行很难将准备金率提至23%以上;华泰证券也认为,就商业银行的承受能力而言,23%的存准率是一个临界值。 相对而言,国泰君安给出的值*低。其在*近一次上调存准率后预计,2011 年法定存准率有可能上调至21%左右。这与目前的水平相比仅差1个百分点。 相比之下,多数券商并没有给出明确的预测值,从这一角度来看,券商这一市场主体对“货币政策调控会到何种程度”也并非十分清晰。 如中金公司2月份预计未来几个月准备金率还会上调,有常态化趋势,在*近一次上调准备金率后指出仍有上调的空间。 在1~3月份各上调一次存准率的情况下,短期内是否还会继续上调?不少券商认为,二季度尤其在4月份仍有上调的可能。如申银万国明确指出,4月的资金投放难以通过票据发行和正回购进行**对冲,因此4月仍会上调准备金率。 加息集中在上半年 除存款准备金外,是否加息更是备受市场的关注。 在20家券商中,近七成券商预计年内还会继续加息,且普遍认为加息的压力和可能时间主要出现在上半年。中金公司、海通证券、等券商均认为二季度再度加息的可能性较大。 部分券商的预测给出了更为具体的加息时点。中信证券、华泰证券以及东吴证券均预计加息会发生在4月份。具体来看,中信证券预计4月份可能加息25个基点;东吴证券认为加息时点可能在二季度的前半期,由于3月CPI可能在5%以上,而这一数据会在4月公布,因此4月加息的可能性较大。 同样,中银预计3月CPI同比增幅将达年内高点,且二季度CPI也难现实质性回落,因此预计央行在1、2季度之交可能会加息25个百分点。中投证券的判断也基本相同,认为3月份CPI同比创新高的可能性较大,加息将出现在3月末或4月上旬。 调控已至中后期 综合券商的观点来看,二季度尤其是4月份将是一个实施紧缩货币政策的敏感期。那么,之后的政策会是一个怎样的趋势?还会加大调控力度吗? 一些券商给出了政策走势的预测,他们认为,调控的力度和空间不会更大。中信证券认为,货币政策将是一个前紧后稳的态势,由于下半年通胀水平将回落,预计货币政策将趋稳。 平安证券认为,采取更为紧缩的调控手段的必要性在降低,在外经济不确定性增加的情况下,维持现有调控力度和节奏,以静制动是未来一段时间的政策决策倾向。 海通证券预计4月份仍有上调准备金率的可能,但从5月开始市场到期资金量逐步下降,下半年对冲压力降低,存准率的调整将进入尾声。 华泰联合的观点也有几分相似。其研究报告指出,上半年通胀压力较高,二季度准备金率和利率均有上调的空间。但预计调控已至中后期,紧缩空间有限。 而中投证券、华融证券等券商也指出,4月过后,存准率上调的频率会放慢。 加息迟缓究竟在为谁让步 面对通胀,央行再次选择提高存准率,而非加息。 熟悉西方货币理论的人都知道:通胀应该主要依靠利率来进行市场化调节,而非存准率这样的数量工具。美联储和欧洲央行极少调整准备金率,提高存准率往往意味着对金融的放贷警示,有极其严厉的象征意义。 中国货币政策调整反其道而行之,9调存准率,3调利率。2008年金融危机前的通胀情形并不及当下严重,但一年期存款利率达到4.14%,而现在一年期存款利率仅为3%。老百姓手中的钱已经在2010年2月开始“变毛”,而且通胀率与存款利率缺口还在不断扩大。 通胀加剧,加息缓步,这与中国金融体系的负债结构有着莫大关系。金融危机过后,历经大规模信贷扩张和经济刺激计划,铁道部等国有部门、各类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大型国企成为负债主体,而私营企业和个人的负债比率明显下降。低利率实际上是在向这些准国有部门输送利益。 关键问题就是利益分配 中国目前仍处于汇率管制时代,尽管人民币小幅升值,但是其货币基本与外界隔绝。中国本轮通胀亦属于内生性通胀,长期产能过剩,物价全面上涨,只能定义为货币超发,央行没有管住资金闸口。 如果把中国的间接融资体系比作一个存款者、一个资金中介和一个借款者的游戏,其中隐藏的利益关系更易理解。由于儒家文化影响,国人自古喜欢存钱,老百姓成为主要的资金供给者;银行吸收存款,发放贷款,是资金中介机构;金融危机后国有部门成为主要借款者。 在这其中,借款者和中介机构都是国有背景,他们都拥有强大的游说能力和政策主导能力。反观资金供给者虽人数众多,但集合起来的声音却*弱。借款者希望低成本融资,中介机构不愿放弃既得利益,他们只能将成本转嫁给存款者,即便通胀上行,也会尽量要求压低名义利率。 价格变化意味着财富传导,资金价格变化也意味着利益在上述分配者之间传导。本轮通胀正将财富从个人和家庭转移至企业和国有部门,这是一个逆向再分配过程,从整体上中国再次倒向“国富民穷”。讳言加息,关键还是一个利益分配问题,是让民众承担成本,还是由政府承担,显然我们的政府当局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前者。 这种选择无疑非常短视,让老百姓财富缩水的同时,高房价和恶性通胀将使未来形势变得极为复杂。但这又是政府的无奈选择,因为很多准国有部门的经营现金流已经无法支持其负债,只能依靠通胀来支持,铁道部就是一个典型例子。 从公开数据中可以看到,从现金流看,2009年全部经营性现金流为1292亿,而2011年铁道部还本付息债券高达1400亿元,超过经营性现金流。有预计,2010年底铁道部负债2万亿元,按年利率6%,年利息支出就为1200亿元。2010年投资8000亿,2011年投资8000亿,未来如果进一步借贷,加上利率提高,利息支出还将进一步增加。

咨询项目,请扫微信二维码。
微信扫码
在线咨询
领取资料
微信扫一扫、长按二维码、点击“在线咨询”,发送项目名或品牌名,立即咨询加盟项目。

©2004 3158招商加盟网. All Rights Reserved.

3158招商加盟网友情提示:投资有风险,选择需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