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中需要了解的5个问题

2011-08-03来源 : 互联网

在现代经济和社会生活中,风险无处不在,对处于我国目前高速发展的金融业而言更是如此,新巴塞尔协议把银行业的风险概括为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等八大类,但远没有涵盖银行风险的全部。因此,本文就与 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相关的几个问题谈一些看法。 一、以风险管理为本原则 银行是经营风险、管控风险,并承担风险损失、获取风险收益的特殊企业。好银行的评判标准不是机构多少、规模大小,甚至不是一时一地的利润多少,而是风险管理技术、管理能力、风险管理的质量、管理效益如何。从**银行业监管演变的趋势看,风险为本的监管理念已成为各国监管当局的共识,从《有效银行监管的核心原则》到《新巴塞尔协议》都充分地体现了这一原则要求。然而,近几年银行业风险暴露的实例和监管实践反映,风险背后还是人的风险,因为风险大多是人造成的。人的风险主要表现在经营理念、管理能力和职业操守三个方面经营理念的扭曲会导致商业银行经营和管理行为的非理性,造成*大风险和损失,分、支行或行内主要业务部门管理人员的能力不足甚至较差,对一家机构安全、有效经营的影响也是显而易见的:职业操守问题、道德风险问题更是渗透到商业银行风险管理thldl.org.cn的方方面面,从国外案例看,巴林银行就因违规操作酿成*大损失,把一家历史悠久、规模较大的金融机构毁于一旦。在国内,这类案例更是比比皆是,如万国证券的327国债风波就使这家中国改革开放后**批大型券商之一濒临关闭,证券公司、信托投资公司、城乡信用社出现的大量风险也都与经营者的道德风险密切相关。***主席在一次全国合作金融培训1班结业时的讲话就提到:”银行案件80%在支行,支行案件80%是一把手主导和参与作案。”这两个80%已经在近几年暴露的各类银行案件中得到反复证实。 由此可见,管理者的经营理念、管理能力、职业操守对于家银行的生存和发展有深远的影响,所以,监管也好、管理也好,要充分体现风险为本的原则要求,但商业银行风险管理还得以人为本,要高度重视对银行高管人员任职资格和履职情况的审查和考核评价,严格准入、严加管理。 二、银行的法人*理结构 良好的法人*理结构和*理机制是商业银行稳健经营和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就法人*理而言,传统理论一直沿袭新古典经济学的“股东至上主义”现代企业理论认为,股东利益的实现或股东利益*大化并不是健全的现代企业*理的**目标,而只有在所有利益相关方共同参与*理、各自利益追求相对均衡的状态下,企业才可能成为真正的具有*立经济利益追求的市场主体。因此公司法人*理强调利益相关各方的权责分配以及为处理公司事务所制定的一整套规则和程序。 然而**上并没有形成统~、通用的公司法人*理模式,各国法人*理结构的形成都有其复杂的社会、经济背景和*特的文化渊源,对此不能作简单的类比和评判。我们通常提到的两种公司法人*理模式如美英模式、日德模式,前几年,美国公司的法人*理因安然事件、世通事件也曾遭到**社会普遍的质疑和责难。出于趋利避害、博采众长的考虑,我国现行的公司法人*理糅合了两种*理模式的基本要求,如美英模式的*立董事制和日德模式的监事会、董事会制,目的是加强制衡。从我国银行改革的具体实践看,这种复合型*理模式在操作层面上并没有达到预期的目的,反而使*理结构趋于复杂,*理效率日益低下。 三、风险管理模型的应用与管理模式的变革 许多**银行已充分运用先进的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模型、管理技术来管控风险,国内也有些商业银行开始尝试运用诸如内部评级法等先进的风险管理技术进行风险管理,以内部评级法所涉及到的客户评级、债项评级、违约风险敞口管理为例,其涉及到的风险管理模型对现行的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模式是一个很大的挑战。 内部评级法是建立在对客户深入、持续了解基础上的评级,比外部评级更精细、更及时。要求分国别、地区评判风险;分行业、产品把握风险,根据经济周期、经营规模的变化监测风险;还有违约记录等,一般需要五年以上的客户数据资料。而国内银行普遍缺乏必要的客户资料库和经验数据标准,短期内难以完成数据积累工作内部评级法要求对历史数据、历史资料有全面、准确、系统地把握。过滤无用的数据、清洗不真实的数据、调校不可比的数据,并通过一定的公式或称风险权重函数将数据指标转化为资本要求。而国内银行普遍存在数据跟着指标走、指标跟着政策走的现象,企业也好、银行也好都不同程度地存在信息失真问题。 内部评级法不仅在授信管理、贷款定价、风险预警等方面发挥作用,而且也是制定信贷政策和策略、计提准备金、分配经济资本的重要基础。这不仅要求建立与之相适应的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组织体系,还要有~大批熟谙**金融市场、熟悉金融业务、有良好数量经济分析和金融风险管理基础的专才。 因此,国内商业银行开发建立自己的内部评级体系尤为重要,但面临的经济环境、金融环境、信息环境、人才环境仍不很乐观,真正按新巴塞尔协议要求变革风险管理思路、管理模式还需要付出*大的努力。四、资本约束与资产约束 银行监管所列出的一系列审慎监管指标中,*科学、*有效、*管用的就是资本充足率指标,既有资本约束,又有资产质量要求。第它要求科学发展,如果盲目发展,一味求速度,求规模,资产膨胀很快,资本充足率就会降低;第二,它要求提高资产质量,如果资产增加后,管理不严,质量不高,扣减项就会增加,资本充足率也会下降:第三,宕要求银行合理分配利润,不能分光吃净,分配利润的同时要增加资本,否则就不能增设机构,扩大业务,影响企业的持续盈利能力。 资本是银行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也是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核心,多少年来一直被我国商业银行所忽略。近几年,银监会制定的《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管理办法》颁布后,各行都充分认识到资本对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价值以及资本配置对成本收益的影响,纷纷引入了经济资本的概念,加大资本管理的力度,大力发展低风险、低资本占用业务,还在绩效管理体系中引入资本占用的概念。 从资本充足率的角度考量,资本和风险资产彼此很难分割开,而资产质量问题却是许多商业银行所面临的难题。从深圳银行业的情况看这方面存在的问题确实需要重视和关注。资料显示,2006年深圳银行业不良贷款如果剔除中、建、交三行剥离因素,实际比年初增加了7多亿。今年1―5月,深圳银行不良贷款近三年来**次出现了“双升”不良贷款增加23亿,不良率上升0.63个百分点。贷款质量的不断下降将直接带来沉重的财务包袱。当然,商业银行不良贷款形成的原因很复杂,与经济周期、宏观经济政策、法制环境、信用基础等因素密不可分,因此,创造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也是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五、贷款风险的五级分类与贷款五级分类的风险 贷款风险五级分类是目前国内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的重要工具,目的是充分揭示风险、系统管控风险、提高风险收益,但实施过程中存在的些问题,反而衍生了新的风险。 1、操作失灵、管理失效的风险。五级分类的标准过粗、贷款质量管理不严密、不科学。特别是贷款质量相对较好的银行难以操作。对商业银行正常类、关注类的贷款还 需要作进一步细分,并密切关注贷款分类的变化情况。国外很多商业银行实行十二级、十六级甚至更精细的分类管理。我国现在也在关注类贷款项下增加了特别关注类贷款,实际上是按六级分类进行监管。 2、问题贷款揭示不充分的风险。 五级分类的边界比较模糊,弹性比较大。在商业银行‘逐利”、监管机构的压力共同影响下,部分商业银行执行五级分类的标准还是偏松,有些基层机构存在不合理考核指标的诱导,使有些问题贷款得不到及时处置。2006年对部分商业银行检查的结果显示,贷款分类的偏离度大的超过50%,少的也有10%左右。 3、事后分类,存在贷款定价与贷款风险不对称的风险。 目前,贷款五级分类仅作为一种事后的监测、分析和考核工具,贷款管理没有引入客户违约概率、违约损失率、违约风险暴露等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参数,有的银行并没有对客户进行贷前的分类管理,银行无法根据预期风险确定贷款价格,也难以根据预期风险制定专项监管措施,对潜在风险进行有;管和控制。 4、拨备覆盖率低、损失弥补不到位的风险。 贷款五级分类的目的是按分类标准提足拨备,进行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国外很多银行是根据单项资产实际可预期的损失逐笔足额计提拨备,而国内银行普遍只计提了一般准备,按五级分类计提专项拨备不足覆盖率较低。一方面,现行的拨备政策不完善,理论上损失类贷款拨备达到101%,加上银行因计提的拨备不能在税前列支,不能增加附属资本,也影响银行足额计提的积极性。但*主要的原因还是银行计提拨备的历史欠帐过多;短期内无法消化,只能逐步计提以保持必要的’账面利润’。 相关阅读:

联系电话:023-62873158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金开大道68号3幢22-1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渝B2-20120016 渝ICP备11000776号-1 北京动力在线为本站提供CDN加速服务

Copyright©2004-2021 3158.CN. All Rights Reserved 重庆叁壹伍捌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3158招商加盟网友情提示:投资有风险,选择需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