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的经济流行词典中除了危机、困境等描述性词语之外,还应有一个**意在解决此状况的方针性词语―――拉动内需。 北京的3月,在拉动内需的指导下,同时也为目前处于“困境”核心地带的外贸加工企业着想,颇具创意的外贸大集活动在北京城各地热热闹闹的举行,说是“集”,还真是名至实归。 *先开集的北京西部金源燕莎商城“外贸大集”取得了意外的*爆场面后,东部的蓝色港湾、以及遍布京城的多个商场也纷纷办集,“赶集”这一带有浓郁乡土味道的活动成为了北京市民春季*时髦的举动。开始是**为媒,拉外贸企业试水内需,在取得*大成功之后,市场需求**出的活力,让蓝色港湾的大集结束时间顺延,商场开出“免进场费”、“降低扣点”等优惠政策组织办集,还有外贸企业在自己门口办起了“民间外贸大集”,甚至“外贸大集”思想在渗透到郊区以后,出口标准的水果、面包都成为了主角。 一面是出口企业面临困境呈现出的窘态,一面是国内市场对高质低价商品的热切需求,双方的直面,无疑是本轮北京外贸大集欲罢不能的*根本原因。面对“**的品质、地摊的价格”,再理智的消费者也很难平衡脑袋与口袋之间的关系。 此番外贸大集,可以看作是外贸出口企业对内需市场的试水,而百姓对外贸商品高度的热情也表明了内需市场所蕴含的*大潜力。下一步是调转船头、双管齐下还是浅尝辄止不仅是参与了此次大集的商家,而是大多数挣扎中的出口导向企业面临的思考。 曾有消息报道,2008年12月,我国中部地区省份某超市董事长赶赴东莞,与当地的外贸企业直接对接,采购了350多万件因**经济形势没能走出**的服装。这位**将这些高品质的商品注册了自己的服装类和鞋类商标,并将这些产品式样略做修改,成为了自有品牌。据该超市预计,这些“***品质、地摊货价格”的商品将为公司业绩增长贡献50%的力量,为利润的增长贡献30%的力量。 我们很欣慰地看到,国内纺织服装外贸出口企业在经历了短暂的一轮洗礼后,强者更强,同时我们也希望看到更多仍身处困境的企业能够继续拓展思路,寻求发展。 突如其来的海外消费紧缩让这些曾经舒舒服服过日子的出口企业在此刻不得不回头关注国内。这才发现,国内消费者既有消费能力,也有消费意愿,那么当务之急就是抓紧研究国内市场,调整产品开发,拓宽销售渠道,适应消费者需求。 目前,各大**企业视中国为此次“海啸”中的避风港。我国的外贸出口企业以往虽长期关注国外市场,但是与**上这些外来客相比,显然拥有更多优势,更容易了解国内消费者需求。 根据现有的生产水平、生产能力、生产经验创立自有品牌,不失为外贸出口企业一个不错的选择。而能够与成熟的商业渠道联手,无疑能加速这些根基扎实的品牌更快更稳地走向国内市场。 外贸大集在给企业提供了开阔眼界机会的同时也给**部门拓展了思路。刺激消费并非就是发消费券,拉动内需也未必就只能依靠大投资、大建设,帮扶企业更不能简单地大包大揽。了解企业*真实的声音,了解市场*迫切的需求,往往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保增长,扩内需,必须充分尊重市场规律,激发市场主体的积极性。 毕竟外贸大集只是在一个特定时期产生的特定的热点,如果它成为常态,未必能够持久地释放吸引力;而要根本解决出口导向企业目前面临的困境,还要从长计议,找到一条解决问题的根本之道。